程旭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前患上“入學焦慮癥”,發現周圍有的小朋友都會兩位數加減法了,更有“甚者”連退位加減法都能夠掌握,而自己的孩子卻好像對這些并不感興趣,詢問老師該怎么辦?筆者認為真的沒辦法。一直催著、趕著讓春天的果實成熟,能有什么辦法?真的成熟了,你敢吃這樣的果子嗎?
兩位數加減法是小學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習內容,而退位加減法是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習內容,如果幼兒還沒上小學孩子就學會了,這一年半上課的時間里,他還可能認真聽課嗎?而這種聽課的習慣一旦養成了,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那幼兒在入小學前應該準備什么呢?筆者認為幼兒的入學準備是方方面面的,現僅就幾個重要的方面展開闡述。
一、識字
識字是入學準備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上小學后作業以題目作答為主,而認識常用的字、能讀懂題目是學習的基礎。字對幼兒來說就是“一張圖”,幼兒對讀圖是很感興趣的。當幼兒對字感興趣的時候,可以借機“瘋狂”帶他們識字。“滾雪球”的方法來識字是很有效的——幼兒認識了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幾個字后,當這些熟悉的字和其他字組合到一起時,可以借此機會帶他們認識其他的字。這種方式以原有經驗為基礎,帶入新的經驗,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
幼兒??吹臅?,他可能會一遍遍地詢問書的名字。這時候建議成人用手指指著字,一個一個慢慢說。讓幼兒意識到一個漢字有一個讀音,同時滲透一一對應的概念。當他再拿起這本書并且記住書名的時候,他會驕傲地用小手比劃,向成人炫耀。
二、寫字
既然字對幼兒來講是圖,那么寫字,對他們來講,最初的概念其實是畫畫。仔細觀察幼兒,會發現在剛開始接觸數字或漢字書寫時,他們說的是“讓我們來畫個數字吧!”如果幼兒在大班練習寫數字或漢字的時候,仍握不好筆,簡單的一橫一豎也寫得歪七扭八,我猜這可能是個不愛畫畫、不愛參與手工活動的男孩。
蒙臺梭利教學法中倡導一種教育原則,即“需要幼兒準備的不是學習的內容,而是學習的能力和方法”。從寫字來理解這句話再好不過了——幼兒不是不會寫字,而是不會握筆,小手的精細運動能力沒有發展好。簡單來說,他們還控制不好、用不好那幾根小手指。那我們的目標便不是一直訓練幼兒怎么寫字,而是思考怎么能讓他們的手更靈活、有力。
三、閱讀
閱讀準備也是幼兒入小學前很重要的一方面內容,閱讀能力能夠體現幼兒綜合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閱讀初期,幼兒最感興趣的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最初他們不是在讀文字,而是在讀圖。所以,在與幼兒共同閱讀的時候,首先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觀察圖片,這樣有助于幼兒主動建構對故事內容的理解。還可以進行恰當的提問,引導他們更好地了解圖片信息。當然,成人的講述也很重要,但并不拘泥于必須用書中的原文,也可以結合幼兒理解水平做適當的調整。
在和諧的你來我往的言語交談中,孩子不僅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書面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在理解圖片關聯、故事線索的過程中,建構起對事件整體性、邏輯性的認識。同時他們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滋養,既來源于文學作品帶給人們的審美感受,還來源于成人的陪伴帶給孩子內心的溫度。
四、數的認識
幼兒的思維發展處于皮亞杰所講的“前運算階段”。簡而言之,幼兒還理解不了抽象的數字符號的意義。提問“9和6誰多”,幼兒未必知道,但拿9個蘋果(或9個圓點)和6個橙子一一對應擺好,問他們誰多,或者多幾個,幼兒很可能知道。也就是說,在幼兒前期,數運算的思維過程不能擺脫具體的實物或表象做支撐。
引導幼兒對數概念的認識需要循序漸進。首先,需要了解的概念是“計數”。要注意不是“數數”,很多幼兒能從1數到20,但拿幾個東西問他“有幾個”,他們卻并不知道,只會機械數數是沒有意義的,需要理解數的實際意義。要知道一個數字對應一樣物品(一一對應),還要理解“總數”的概念,即最后數到幾,就表示這堆東西總共有多少。
其次,要引導他們理解數的大小。比較大小是運算的基礎,最初了解比較大小的方法是基于一一對應的,孩子理解了“總數”的概念,理解了“一一對應”,便能夠對多與少有直觀的認識,也能夠從直觀的對比中看出多幾個、少幾個。
隨后的數概念便是分解、組合以及運算。聽起來很無趣,其實生活中這個概念隨處可見。10顆葡萄兩個人分,每人分幾個?我想要5只筆,A給我2只,B再給我幾只?“分解”暗含“減法”的概念,“組合”暗含“加法”的概念。在對分解、組合有一定了解后,再給予他們“增加”“又來了”“拿走”“跑掉了”等關于加減運算的概念會比較容易。
當幼兒對實物的直觀比較、運算很熟悉以后,會慢慢在頭腦中建立表象符號的“運算”。這時候如果他們的小腦袋忙不過來的時候,可能還需要手指幫忙,或者用手指象征性地點一點、做點小動作。這個過程是幼兒階段數概念形成非常正常的過程,成人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幼兒直接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運算。
以上內容僅作為舉例,不能涵蓋幼兒入學準備的所有方面。我們需要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采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幼兒學習適宜的內容,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打擊幼兒的學習興趣,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