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
通過樹立技術驅動監管思路,建立金融統合監管體系與主動、精確的監管數據收集體系,加強國際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實現中國金融科技在產業發展、有效監管的平衡長效發展
2017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這一委員會的成立旨在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體現了央行正積極應對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科技發展。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革新,全面運用于包括且不限于支付清算、借貸融資、理財、零售、銀行業務、保險等領域的科技,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于是監管科技(RegTech)應運而生,從全球范圍內看金融科技最新發展與監管科技的走向趨勢,為新情況下我國金融監管提出新思路。
所謂金融科技,是科技與金融的結合,落腳點在于金融,英文表述為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的縮寫。其概念眾說紛紜,比較權威的是來自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簡稱FSB)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利于解決傳統金融模式下無法解決的信息不對稱、高風險、高成本等問題。通過創造可以為社會廣大群體適用的金融產品,使得廣泛的社會階層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構建在新技術上的金融模式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金融運行方式,傳統監管面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由此有人提出了以技術對抗技術,用監管科技(RegTech)應對金融科技的想法。
監管科技是與金融科技相對應的概念,意在指技術與監管相結合以應對新的金融科技,英文表述為RegTech,是Regul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監管科技被定義為一種應對科技創新帶來金融行為合規問題的新技術,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有一個經典描述:“運用新技術,促成達成監管要求。”
監管科技作為從金融科技概念引申出的概念,嚴格意義上是金融科技的分支,其具有實時性、高創新、專業性強等特征。相比傳統監管,監管科技具有三方面優勢:第一,促進企業去合規,提升配合監管的能力;第二,改變監管者和被監管者進行監管的方式,使監管實時動態,強化對市場的檢測能力,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第三,改進監管者監管方式,降低監管難度、成本,比如美國存在大量監管科技服務公司,專門為客戶公司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以降低合規成本。
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圍繞著三個主題,減少合規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有效彌補了我國金融發展中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短板,體現出“金融脫媒”(dis-intermedi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用戶指向性”(customization)等特征,依托中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其業態呈現出互相重合又高度細分并存的特點。在一系列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的我國金融市場存在規模大、創新原動力強、風險防控需求緊迫這三大特征,因此有必要加速結合最新科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科技(FinTech)監管體系。
具體而言,我國金融科技有三大突出優勢:
優勢一:移動支付世界領先,推陳出新
以螞蟻金服、微信支付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移動支付領域不斷創新,移動支付所占比例不斷擴大,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了打造“無現金社會”的口號。其科技應用主要集中在生物識別領域,比如現在已經相當普及的指紋驗證支付、人臉識別支付,以及未來可能應用的虹膜支付、聲紋支付。除了生物識別,未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貨幣也將會對移動支付、跨境支付等行業產生巨大的沖擊。
優勢二:征信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助力普惠金融
2015年1月,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目前看,以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公司突破最大,其構筑在其本身評分體系中的用戶,已經可以用信用分數直接進行共享單車的押金抵扣、借還雨傘充電寶,甚至與盧森堡開展了基于信用分數的電子簽證服務,已經超出了原有征信應用領域的范疇。個人征信根本上就是為普惠金融服務的,個人征信服務最大的價值與盈利點就在于作為普惠金融的風險控制數據,普惠金融的開展需要征信數據以減少貸款風險,從而降低成本,實現普惠本質。
普惠金融的發展有效填補了我國現有金融體系對中小微企業與個人金融服務的欠缺,互聯網金融公司比如螞蟻金服以及其芝麻信用體系等做得很好,但建立“互聯網+”、大數據金融資產、征信體系等不光是金融領域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的新趨勢。
未來農村金融的開展還得靠依據大數據所形成的個人征信以及信用體系,只有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全覆蓋的個人征信體系,農村的金融服務才能解決,所以個人征信與普惠金融的結合對于解決農村金融問題非常重要。
優勢三:整合互聯網與電信運營商大數據,人工智能趕超美國
互聯網企業與電信運行商大數據的整合將會實現1+1>2的效應。個人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參與并推動了上海數據交易中心、中國聯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復旦大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共建的中國第一家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目標是將來會引入更多數據,在多方數據基礎上研究對于大數據產業發展模式的路徑。
由于電信運營商有互聯網企業一些不具備的優點,比如運營商數據在處理風控、精準營銷、小額信貸、貸后預警、盜刷、電信詐騙等問題上相對成熟而且有歷史積累,數據更加精準、更加動態,兩家的結合,對于大數據的價值有著巨大的提升,實現了對個人準確的信用畫像,去年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就幫助中國聯通與京東金融成功地進行了數據整合。
京東金融與中國聯通合作只是第一步,未來將會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運營商進行全面合作,將三大運營商各自的優點整合起來,甚至和中國銀行業、廣電集團的數據進行整合。此外,深度學習作為最近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該技術高度依賴大數據,通過模擬人腦的訓練方式,讓機器可以進行自動學習,而該技術的應用也讓螞蟻金服、騰訊、谷歌、百度、Facebook等公司的業務實現高速增長,因此中國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進入大數據井噴階段,短期美國的人工智能技術依然保持領先,但長期來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反超美國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
目前來看中國金融科技亦面臨三大主要問題:
問題一:區塊鏈市場應用潛力巨大,但目前監管態度審慎,發展相對滯后
區塊鏈技術在中國金融領域的潛在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點對點支付;第二,多方交易,即通過技術構建交易過程中的信任基礎;第三,智能市場,包括任何形式點對點交易實時劃轉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約”實現頭寸自動調節的開發等。具體來說涉及交易所、保險、眾籌、基金、股權交易等細分領域,潛力巨大。
區塊鏈最直接的應用還是數字貨幣,人民銀行已經明確否定了非官方數字貨幣的合法地位,并宣布將推出人民銀行版“數字貨幣”,由于區塊鏈數字貨幣無法得到合規身份,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轉入暗網(dark web)被用以洗錢,這值得引起警覺。
對此,學界呼吁“網開一面”,保留一個想法或者說窗口——小額公開發行的數字貨幣,具體額度由證監會來定,這對股權眾籌、中小企業融資、債券融資的相關業態可能有重大突破。
問題二:股權眾籌相對停滯,急需政策松綁與支持
由于受到P2P專項整治的影響,我國眾籌方面的政策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投資者也是謹慎支持,投資相對保守,這就導致了目前幾乎整個眾籌行業處于一個瀕臨死亡的狀態,而在國外特別是英國,最有活力的還是股權眾籌。但是通過對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進行結合,股權投資領域依然有作為的空間,德國已經有依托以太坊平臺的the DAO項目,這對于我國是一個很好的借鑒。目前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在FinTech和RegTech上進行了一系列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在新技術如何與人民銀行監管體系相結合,如何將RegTech體系化有了一些成果,將在之后陸續推出。
問題三:金融科技過度依賴互聯網金融,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困難
近年金融科技概念雖然非常火爆,但包括大數據、征信、支付等優勢項目都集中于互聯網公司與互聯網金融,阿里巴巴集團、騰訊集團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直接參與了大多數金融科技創新,而中小微科技企業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這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的發展潛力巨大,仍然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金融科技處于發展初期尚未完成轉型,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與發展;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自身發展面臨融資困境,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也同樣困擾著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問題使得中小型科技企業無法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展受到限制。相信隨著政策與市場態度的調整,將會迎來金融科技企業與金融科技在中國大爆發的新時代。
面對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不斷累積的風險與技術漏洞,如果固守傳統監管理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此我們有必要“以毒攻毒”,以技術驅動型監管思路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以RegTech應對Fintech。
當前金融科技監管的根本問題在于信息不對稱,監管層可以通過監管科技的技術手段,去主動解決數據獲取、收集、分析、儲檔問題,并能夠實時、有效地發送指令,監管由被動變主動,監管者與被監管者處在一個平等獲取信息的地位,通過數據共享形成一個有機交互系統,降低監管成本,真正實現實時、可預測、自上而下的,以技術支撐為核心的監管體系。
具體而言,就是建立金融統合監管體系與主動、精確的監管數據收集體系,加強國際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創新交流合作。
第一,金融統合監管體系需要構筑金融統一監管委員會,對銀行、保險、債券等金融領域實施統一監管,構筑大監管格局。在這一委員會基礎上,實施金融統合立法,形成金融商品、金融市場、金融服務三位一體,互相呼應的統合立法格局。
第二,建立主動、精確監管數據收集體系,明確相關規則,建立數據申報、分享、辯偽規章制度,打通地方與中央、中央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在這一體系中積極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監管數據的精確性與主動性。
第三,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與英美德日澳等國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的交流,我們會在今年7月前往英國考察英國金融科技企業現狀,了解英國的政策動態與監管科技發展情況。
通過樹立技術驅動監管思路,建立金融統合監管體系與主動、精確的監管數據收集體系,加強國際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可以實現中國金融科技在產業發展、有效監管的平衡長效發展。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編輯: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