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婷

摘要:目的 探討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與連續用藥在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在醫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診治的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中抽取68例作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抽簽方法予以分組,甲組(n=34)應用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乙組(n=34)則采取米非司酮連續用藥療法,對比兩組患者周期正常率、絕經率以及用藥前后血紅蛋白水平變化。結果 甲組患者的周期正常率是91.18%,絕經率是14.71%,用藥后的血紅蛋白水平是(111.68±20.87)g/L;乙組患者的周期正常率是64.71%,絕經率是38.24%,用藥后的血紅蛋白水平是(104.58±19.36)g/L;兩組患者用藥后的周期正常率、絕經率和血紅蛋白水平對比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或P<0.01)。結論 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用于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更佳,可有效恢復患者月經周期,并降低其絕經率,糾正其血紅蛋白水平。
關鍵詞: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連續用藥;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作為婦科常見病之一,患者多因程度不等的月經過多、經期遷延、月經周期紊亂等癥狀就診,經證明,促性腺激素敏感性下降、卵巢功能衰退是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產生的關鍵因素[1]。目前,米非司酮為臨床治療本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不同用藥方案所致的用藥療效也存在差異。本研究為明確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與連續用藥在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將68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隨機分組,分別予以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米非司酮連續用藥療法治療,現報道兩組用藥療效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次研究的68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均為醫院自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已經診斷性刮宮術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為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排除合并重要器官發生器質性病變者、對米非司酮過敏者、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參與本組研究前3個月應用過性激素者、精神病等特征人群,本組患者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隨機將上述患者分成甲組、乙組,均34例。其中,甲組患者年齡為41~53歲,平均年齡為(48.31±2.12)歲;病程是3~22個月,平均病程是(13.15±2.45)個月;乙組患者年齡為42~53歲,平均年齡為(48.32±2.10)歲;病程是4~22個月,平均病程是(13.16±2.40)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與病程等基線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其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方法 甲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即在確診后的第3 d口服米非司酮片(生產企業: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5 mg;生產批號:20141105)10 mg/次,1 次/d,連續用藥5 d,隨后在月經來潮后第1 d連續用5 d,一共需用藥3個月經周期;乙組患者應用米非司酮連續用藥療法,即在其確診后的第3 d口服米非司酮拍治療,連續用藥3個月。
1.3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患者用藥后的周期正常率、絕經率;②檢測并統計兩組患者用藥前、用藥后的血紅蛋白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資料均應用SPSS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對比以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對比接受t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后周期正常率和絕經率 甲組患者的周期正常率高于乙組,而絕經率低于乙組,兩組周期正常率和絕經率的組間對比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或P<0.01),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紅蛋白水平變化 用藥前,甲組、乙組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分別是(95.21±14.58)g/L、(95.22±14.72)g/L,其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658,P=0.714);用藥后,甲組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是(111.68±20.87)g/L,明顯高于乙組患者的(104.58±19.36)g/L,其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t=6.975,P=0.000)。
3 討論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一種因卵巢功能衰退所致激素水平失衡,并因此產生子宮內膜長期不規則出血癥狀的一種婦科疾病,好發于圍絕經期女性[2]。因中老年女性卵巢內卵子數量趨于耗竭,喪失了對垂體形成的正反饋作用,從而導致垂體所分泌促卵泡生成素、促黃體生成素水平顯著提升,并對卵巢排卵形成了抑制性作用[3]。女性卵巢如果不排卵,則無法生成孕激素,而孕激素、雌激素水平的失衡,可促使子宮內膜增生、增厚、壞死脫落,從而出現不規則出血癥狀。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往往可持續數個月或一年及以上,并容易引發貧血、繼發性感染等疾病,需及時治療。
對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發生機制,臨床上以調節患者雌激素、孕激素平衡為主要治療手段,并以調整患者月經周期、月經量為關鍵[4]。米非司酮作為非甾體藥物之一,具有抗孕酮、抗糖皮質激素雙重作用,可加速女性子宮內膜細胞的凋亡進程,且對雌激素有拮抗作用,可降低子宮內膜的增生程度。同時,米非司酮對人體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可發揮直接作用,有助于調節患者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平衡,進一步干擾子宮內膜增生,從而解除其不規則出血癥狀。近年來,米非司酮已經成為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臨床治療首選藥物,但關于其用藥方案尚無統一定論。據報道,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最后一次使用米非司酮治療到月經恢復的時間多在3~4 w,且50 mg米非司酮后可實現“末片效應”[5]。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能夠加快月經周期的調整結果,促使規律性月經周期重建。而在患者月經期間使用米非司酮,可增強其子宮內膜細胞的凋亡,加快其子宮內膜的萎縮、脫落。本研究結果提示,甲組用藥后血紅蛋白水平、周期正常率和絕經率均優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了米非司酮短周期療法用在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治療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君霞,劉淑英.米非司酮連續用藥與短周期療法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臨床對比研究[J].現代實用醫學,2016,28(5):651-653.
[2]高艷.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30例臨床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4,12(2):38-39.
[3]倪息蘭.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34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91-92.
[4]任蘭翠.米非司酮用于治療236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19-20.
[5]唐潔芬.米非司酮不同劑量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9):1246-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