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珍

摘要:目的 研究和討論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中西結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兒科102例手足口病患兒,分成50例的甲組和52例的乙組,乙組患兒采取常規的西醫護理干預措施,而甲組患兒則采取中西結合的護理干預措施,比較這兩組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經護理干預后的治療效果。結果 甲組患兒在經中西結合護理干預后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乙組患兒經常規護理干預后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6.92%,兩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組間比較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結論 針對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的癥狀采取中西結合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能讓患兒早日擺脫病痛的折磨恢復健康。
關鍵詞:小兒手足口病;中西結合護理;護理干預
小于5歲的兒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發病人群,該病的潛伏期為2~10 d,普通患病患兒會出現發熱、口痛和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潰瘍和皰疹,在身體各個部位可能出現斑丘疹,主要分布在手足部位,慢慢的轉變成皰疹,在皰疹內有少量的液體[1-2]。重癥患兒能在較短時間內病情快速發展,出現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等癥狀,有些患兒在1 w內可能出現腦膜炎和腦炎、肺水腫和循環障礙等疾病,甚至有患兒會病情危重,出現死亡等。研究發現[3-4],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中西結合護理干預,治療的效果能顯著提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研究的對象為我院兒科于2014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2例手足口病患兒,分成甲組(n=50)與乙組(n=52)。甲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3.21±1.40)歲;平均病程為(1.20±0.49)d。乙組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齡(3.19±1.43)歲;平均病程為(1.23±0.48)d。甲組和乙組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基礎數據資料比較基本沒有較大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兒在入院后均采取常規治療措施,喜炎平注射液配比0.9%的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進行靜脈滴注,滴注1次/d,連續靜脈滴注5 d。針對患兒手足等部位的皰疹予以康復新液,可以通利血脈和養陰生肌,促進表皮黏膜的修復。對于有發熱癥狀的患兒需進行物理降溫處理。針對那些有腹瀉和嘔吐和食欲不振的患兒需采取靜脈補液的方法進行營養補充,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與此同時,采取護理干預措施,乙組患兒進行常規西醫護理,如西醫治療、疾病介紹、心理干預和出院指導等。甲組患兒在此基礎上結合中醫的辨證護理,在患兒病程的各個階段進行實施。①消毒隔離措施:確保診室內空氣流通,每天對病房進行消毒,確保每天光照時間>2 h。患兒的物品要專人專用,消毒,防止再次發生細菌感染。醫護人員隨時要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現。每天上午要用艾草熏蒸房間,用蒲公英和板藍根等熬水后進行噴灑消毒。②心理護理干預:患兒手足等部位會出現疼痛和瘙癢癥狀,患兒因身體不適和年齡較小的緣故會出現焦慮和哭鬧的情況,家長容易失去耐心,所以護理人員需耐心的與家長溝通,疏導家長的焦躁情緒。中醫學認為五音(宮商角徵羽)與憂思悲恐驚對應,可以播放一些比較歡快和柔和的音樂來讓家長和患兒情緒得到放松,有鎮定安神的效果。③皰疹護理:皰疹出現會讓患兒有疼痛感,可使用解毒清熱藥物康復新液進行涂抹,或者以西瓜霜進行局部噴灑。為了避免碰觸皰疹引起疼痛,為患兒穿寬大舒適的棉質衣物,將指甲剪短來防止抓撓。每日進行被褥換洗和晾曬。可采用中藥外洗加內服進行治療,如以金銀花、荷葉和連翹煎成湯藥進行外洗內服。④飲食護理:患兒口腔黏膜多會出現皰疹,疼痛導致其進食困難,所以食物不宜過燙,要以清淡、流質食物為主,忌食生冷和辛辣以及較為油膩的食物。因患兒情緒抑郁導致氣郁日久化熱,出現腹脹和納呆、便秘等癥狀,需山楂冰糖水來開胃促消化,每天服用3次并輔以腹部按摩,順時和逆時針各按60次使其臟腑氣通。⑤病情監護:護理人員要加強巡視,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是否正常,有無心率過快和高熱癥狀,如果發現患兒有任何的異常情況需立即向主治醫師報告采取措施,阻止病情的發展。
1.3療效評價 顯效:患兒經護理干預后3 d內病情好轉,體溫下降恢復正常,能正常進食流質食物,皰疹消退;有效:護理干預1 w內體溫恢復正常,皰疹已消退,且能正常飲食;無效:護理干預1 w后病情未見好轉或出現死亡[5-7]。
1.4統計學分析 將甲組和乙組的手足口病患兒的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比較,采用?字2檢驗法對護理干預的療效進行比較分析,單位取率(%),單位取(x±s),(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甲組和乙組患兒干預療效比較 甲組患兒的療效明顯高于乙組患兒,組間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手足口病給患兒帶來了心靈和身體上的創傷,兒童在患病后往往會出現厭食、口腔疼痛和低熱、以及手、足和口腔等部位的皰疹,普通患兒在患病1 w后可自動痊愈,部分患兒會出現重癥癥狀,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如心肌炎和肺水腫、腦膜炎等,甚至有患兒在治愈后留下后遺癥,影響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在發現患兒出現手足口病癥狀時要立即送醫確診后進行對癥治療,除了必要的隔離措施和用藥治療外,還需要采取一些護理措施來幫助患兒盡快康復。但臨床上普通的西醫護理的效果不明顯,對疾病預防治療的幫助有限。近年來,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能在很大程度上為疾病的康復創造較多的有利條件。中醫認為,手足口病多為時邪入侵,導致脾土濕困和郁而化熱,歸屬于肺脾濕熱之候,可借用中藥材進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能徹底的根除病因,比起西醫單純的皮膚護理效果更加明顯。本文中,甲組患兒在西醫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護理,采用中草藥消毒、中藥材熬湯進行外用內服和中醫按摩等中醫護理措施,其患兒治療的效果大大的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的高于乙組的手足口病患兒。說明,針對小兒手足口病采取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模式能夠縮短患兒治療的時間,提高治療效果,有利于其病情康復。
參考文獻:
[1]盧新梅.小兒手足口病中西結合護理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0(31):171-172.
[2]馬紅云.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9):40-41.
[3]王紅,孫麗華.小兒手足口病口腔病變的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9):1789-1790.
[4]陳小紅,周鳳梅.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循證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6):111-113
[5]宋鳳美.循證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3):125-129.
[6]曹淑媛.重癥早期預警的護理策略在小兒手足口病中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03(14):1329-1331.
[7]黃敏.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0):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