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夢丹
摘 要:新課改強調教學的過程性,即教學是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生發展的,而不是事先準備好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教師按部就班地執行事先預設好的教學方案的情況,對課堂上的“意外”視而不見;也發生著對課堂內發生的新狀況做不恰當的過分衍生,使課堂陷入“無序的混亂”。結合真實的課堂案例,闡述生成性教學資源利用與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生成性;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對教學資源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地深入,人們對教學資源的認識、開發、利用也在不斷地更新,教學資源不再限于既定的課本標準、教參、教科書等方面,而是呈現出多樣性和廣泛性,它不僅來源于課外,同時它還源于課內,特別是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人以及生成的資源因素。根據教學經驗可以知道:教學絕不僅僅是預設方案的表演,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時刻發展著的活動。為了更好地利用和開發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本文就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利用與開發的問題與對策進行論述。
一、生成性教學資源利用與開發的現實遭遇
(一)生成性教學資源大量流失
1.學生資源的流失
在現實的課堂內,由于受傳統教育觀的制約,一些教師對學生認知需求的無視、心理需求的漠視、發展需求的忽視造成了學生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大量流失,具體表現在:對學生在課堂內產生的預設之外的問題、疑惑刻意回避;對學生靈動產生的智慧火花簡單壓制或者忽略無視;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認識偏差錯誤粗暴否定。
2.教師資源的流失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同樣重要的構成要素,也是主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之一,主要表現在教師的專業知識、情感態度、教學技能、教學理念等方面。受陳舊教學觀念的束縛和教育體制缺陷的影響,一方面教師在觀念層面上并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教學的生成品質,仍舊把教學封閉在預設框架內,導致了動態生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意識淡薄;另一方面教師習慣于擔任課程忠實執行者的角色,缺少了對教學的自主決策力以及對教學資源的自主開發能力,因而教師的經驗、理解、智慧、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豐富的資源都被排斥在課堂之外或仍未被開發出來。教師資源的流失不僅否定了教學過程中知識的主觀屬性,也否定了教學活動作為師生共同生活過程和人生過程的現實性、生成性。
(二)生成性教學資源開發陷入誤區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教學的生成性品質,認為教學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在課堂內或將發生的意外事件均可為教學提供支持。但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著“虛假生成”“負效生成”“過度生成”等為生成而生成的現象。這種刻意生成從實質上來說是另一種預設,是披著“生成”外衣的灌輸式教育,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生成。
二、生成性教學資源利用與開發的策略
(一)提高認識,加強教師修養
首先,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知識經驗的積累,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因為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人生體驗、深化的文化積淀,是利用與開發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土壤。其次,教師應對生成性教學資源給予深切的關注,并努力培養自己識別、捕捉生成性教學資源的敏銳性以及整合分析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能力。最后,在課堂中,教師有必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資源的動態生成。
(二)彈性預設,合理留出空白
合理的彈性預設能夠為教師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提供更廣闊的舞臺。教師在進行彈性預設時,要在了解學生狀況、解讀教學文本的基礎上,彈性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為生成性教學資源的發生預留空間,保證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三)民主開放,創造生成空間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教師只有學會傾聽,才能了解學生的需求,明確學生的觀點,才能對其進行分析、判斷、評價,進而更好地捕捉生成性資源;其次,教師要與學生積極對話,在雙方平等共存的基礎上進行兩個主體之間的語言交流;最后,教師要與學生互相理解。可以說理解是對話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通過理解,主體雙方才能走進對方的精神領域,認識并體會對方的意識和需求。
(四)創造情境,激活課堂生成
如果說彈性預設、合理留白是實現教學過程開放性的保證與前提,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教學情境,不僅激活了教學資源的生成,同時也推動了教學過程的動態性發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充分創造對話情境,這樣才能激活潛在的生成性教學資源。
總之,語文課堂內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意識和能力。它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教學機智,善于捕捉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教學推進的因素,這樣才能使生成性教學資源合理地開發,讓課堂煥發出“旁逸斜出”的動態之美、生命之美。
參考文獻:
羅祖兵.生成性教學的實踐策略[J].課程與教學,2009(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