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小學階段說明文的特點,對其中所涉及的科學知識、語言運用特點有所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色彩。怎樣在說明文教學中靈活應用教材,并結合其文體特點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呢?
一、把握文體,關注語言特色
通常情況下,說明文在行文方面相對平實,很少使用華麗的形容詞,但是在遣詞用字方面則更加嚴謹、精練,這一特點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字應用能力有一定幫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說明文中較有特點的字句進行分析欣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于語言應用的準確性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使文本形象更加鮮活。為此,我們為什么不和學生一起仔細品悟說明文,感受說明文在文字運用方面的獨特魅力呢?
蘇教版第十冊《秦兵馬俑》是一篇優秀的說明文,其中在第二段中有關于一號坑的介紹,從一號坑的東西距離、南北距離、總面積三個方面進行敘述。在學生體會到一號坑規模宏大的基礎上,再次指導學生練讀,讀出感受,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然后引導學生對比句子“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很長,南北很寬,總面積非常大。”學生在對比讀兩句后,提問第二句為什么不好?在學生的發言中,理解一號坑真是規模宏大呀,體會列數字在說明文中的妙用,感受普通語言文字的魅力。
同樣是在這段文字中,有關于鳥瞰一號坑的敘述,分別從行、列等不同方向進行描寫,尤其是“一行行、一列列”這樣的疊詞,有利于起到渲染和提煉作用。能夠感受到語言中的韻律感和表現力,進一步增加自身的詞匯積累,從而使語言應用更有特色。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充分掌握說明文遣詞用字的特點,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這樣他們的文字應用能力就能逐漸得到提升,讓說明文的教學課堂不再枯燥無味,而是顯得更加生動精彩。
二、了解布局,掌握說明文結構
小學語文蘇教版中有不少說明文,這些文章邏輯清晰、結構合理,尤其是在語言敘述方面很有特色,一般以“總—分—總”展開文章,從而使文字敘述更有條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這樣的文章布局形式,并融于自己的寫作技巧中。例如,在《秦兵馬俑》一文中,作者將兵馬俑的“規模”和“類型”作為兩個敘述主線,而且在說明這兩個主要特點的時候,也運用了“總—分”的敘述方式。在這樣的描述下,讀者對于兵馬俑的特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對課文結構進行主動內化,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對文章的線索和結構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深入地領會說明文的布局、結構、行文特點,尤其是在謀篇布局方面會有更多的啟發作用,在掌握一定的布局技巧后,學生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從而掌握更有效的說明文寫作技巧。
三、寫法遷移,注重語言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帶有鮮明的實踐性,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語言教育中融入“寫”的元素,并且體現出個性化的教學特點,使學生在練筆過程中巧妙運用不同文字。尤其是在說明文講解學習中,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融合,兩者相得益彰、共同進步。
在《秦兵馬俑》第二段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對“總—分”的文章構架有一定了解,這樣的文章結構更清晰,而且文中使用數字比較,更體現出兵馬俑的宏偉壯觀。因此,教師可以進行如下教學設計:首先,請學生觀看一組“霞浦灘涂風景”照片,接著請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寫兩三句話。“大京沙灘真( )呀!……”“楊家溪的榕樹真( )呀!”這時,學生寫作的思緒一下被打開,有學生這樣寫道:“大京沙灘真大呀!放眼望去,沙灘長3000米,寬200多米,足有十幾個足球場那么大,仿佛一幅巨大的油畫,吸引著游客的目光。
《秦兵馬俑》中對不同兵馬俑的形態進行了惟妙惟肖的介紹,在第八段中重點描寫了其神態和動作,并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力。教師可以進一步發掘其仿寫價值,尤其是關于兵馬俑神態、動作的描寫有很高的借鑒價值,細節性如目光炯炯、神情莊重等,這些描寫中加入了作者的聯想和想象,從而使文筆更加生動,也更有感染力。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虛實結合”的手法進行仿寫:有的( ),好像在( );有的( ),好像在( )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其中不乏學生精彩的聯想:
它們神態各異:有的手持刀柄,凌厲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敵軍陣營,隨時準備殺向戰場;有的甲胄加身……
學生通過這種虛實結合的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兵馬俑逼真的神態和鮮明的個性,如身臨其境,讓我們仿佛回到了當時的秦國。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掌握寫法的遷移,能夠在文章中引入數字、對比等進行說明,這些技巧有利于語言內化作用的形成,從而使說明文教學更加靈活。學生在掌握文體特點的同時,還能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語言實踐空間,從而使學到的知識得以運用。
教育家呂叔湘指出,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一把鑰匙,而隱藏在這些鑰匙的背后還有一把總鑰匙,它就是“活”。所以說,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為基礎,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簡介:劉惠珍(1984—),女,福建寧德人,就職于霞浦縣民族小學,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