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本模


摘要:目的 觀察超聲及MRI檢查在膽道結石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臨床價值。方法 取2014年6月~2016年8月醫院收治膽道結石患者109例,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患者先行超聲檢查,然后行MRI檢查,以手術診斷作為“金標準”,分析超聲及MRI檢查在膽道結石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臨床價值。結果 手術診斷后109例患者中57例膽囊結石,73例膽總管結石,28例肝內膽管結石。MRI診斷56例膽囊結石,69例膽總管結石,24例肝內膽管結石;超聲檢查54例膽囊結石,56例膽總管結石,21例肝內膽管結石;MRI和超聲檢查在膽囊結石中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在膽總管結石及肝內膽管結石中準確率,高于超聲檢查(P<0.05)。結論 膽道結石患者采用超聲檢查能實現病灶的初步篩查,聯合MRI檢查能提高臨床確診率,為臨床提供影像學依據,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超聲檢查;MRI檢查;膽道結石;診斷效果;臨床價值
膽道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該疾病多發生在南方地區,而膽總管結石又占膽石癥患者的5%~15%[1]。文獻報道顯示[2]:膽總管結石患者發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引起梗阻性黃疸(OJ),引起肝腎功能損害、凝血障礙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患者免疫低下,影響患者健康。目前,臨床上對于膽道結石診斷方法相對較多,包括:超聲、CT、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及磁共振成像等,不同的診斷方法各有優缺點。文獻報道顯示[3]:膽道結石患者采用超聲聯合MRI診斷效果理想,能提高臨床確診率,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但是該結論尚未得到進一步證實。為了探討超聲及MRI檢查在膽道結石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臨床價值。取2014年6月~2016年8月醫院收治膽道結石患者109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2014年6月~2016年8月醫院收治膽道結石患者109例,男49例,女60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56.91±5.23)歲。納入標準:①符合膽道結石臨床診斷標準,均經過手術治療最終得到確診;②符合超聲、MRI診斷適應指證;③入院后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惡心等癥狀;④本課題均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排除不符合腰椎病適應證者;②排除資料不全或難以配合治療者;③排除合并心、肝、腎功能異常者。不同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患者先行超聲檢查,然后行MRI檢查。①超聲檢查:采用德國西門子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診斷,檢查前患者禁食禁飲8 h,檢查時患者保持仰臥位姿勢,采用腹部模式進行橫向、矢狀面、冠狀面及斜向多切面掃查,檢查時根據需要調整患者體姿,必要時叮囑患者屏住呼吸。②MRI檢查:采用GE Signa HDX3.0T超導磁共振進行診斷,檢查前患者禁食禁飲8 h,患者保持仰臥位姿勢,雙臂上舉,告知患者均勻平靜呼吸、閉氣。常規進行橫軸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和自旋回波序列雙相位TIWI,冠狀位掃描時叮囑患者屏氣后快速成像穩態采集序列。掃描范圍從肝頂、下到腎下極,包括:肝及肝內外膽胰管,根據每一位患者情況設置相關參數:冠狀位層厚5 mm、軸狀位層厚5 mm[4]。③圖像的處理:將獲得的圖像由2位影像醫師進行閱片,對于存在爭議影片邀請第三位醫師介入,將診斷結果與手術記錄進行比較[5]。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MRI和超聲診斷結果比較 手術診斷后109例患者中57例膽囊結石,73例膽總管結石,28例肝內膽管結石。MRI診斷56例膽囊結石,69例膽總管結石,24例肝內膽管結石;超聲檢查54例膽囊結石,56例膽總管結石,21例肝內膽管結石,見表1。
2.2 MRI和超聲診斷膽道結石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情況比較 MRI和超聲檢查在膽囊結石中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在膽總管結石及肝內膽管結石中準確率,高于超聲檢查(P<0.05),見表2。
3 討論
膽道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患者發病后臨床癥狀不顯著,導致臨床診斷、治療難度較大,影響患者確診及治療。近年來,超聲檢查聯合MRI檢查在膽道結石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6]。本研究中,手術診斷后109例患者中57例膽囊結石,73例膽總管結石,28例肝內膽管結石。MRI診斷56例膽囊結石,69例膽總管結石,24例肝內膽管結石;超聲檢查54例膽囊結石,56例膽總管結石,21例肝內膽管結石。超聲檢查屬于是一種無創傷的診斷方法,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可重復性強等優點,該方法診斷時不會對患者產生損傷,診斷依從性較高[7]。但是,單一采用超聲診斷時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并且對于微小病灶診斷時臨床誤診率、漏診率較高。MRI也是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該方法能從多序列、多斷面綜合觀察分析,能減少漏診和誤診率,并且該方法不會受到肥胖、腸道氣體干擾,能在多方位、多角度重建圖像上清晰的顯示膽胰管樹全貌,能了解膽系結石的大小、形態、數目等,從而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8]。本研究中,MRI和超聲檢查在膽囊結石中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在膽總管結石及肝內膽管結石中準確率,高于超聲檢查(P<0.05)。
綜上所述,膽道結石患者采用超聲檢查能實現病灶的初步篩查,聯合MRI檢查能提高臨床確診率,為臨床提供影像學依據,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歷君.CT與MRI在膽系結石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22):77-78.
[2]余岳芬,滲海燕,何燕蓮.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肝外膽管結石定位診斷的價值[J].肝臟,2016,21(9):793-795.
[3]蘇正,劉波,劉建平,等.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在膽石病患者術前評估中的臨床價值[J].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2014(1):37-40.
[4]郎軼群,宗新宇.不同部位膽結石患者實驗室指標與影像學結果的對比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5,24(2):242-246.
[5]梁廷波,樓健穎.膽囊切除術前影像學評估方法合理選擇及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9):932-935.
[6]張皞,黃平,張筱鳳,等.超聲內鏡、腹部超聲及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對膽總管結石診斷價值的對比分析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1):26-29.
[7]朱欣,楊建輝,魯葆春,等.超聲內鏡與術中膽道造影對可疑膽總管結石的診斷比較[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5,21(11):755-757.
[8]李煒.膽囊結石合并肝外膽管結石術后超聲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