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學科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途徑,而課堂教學是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科特點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讓德育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德育落到實處,真正有效促進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呢?下面我將本人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在數學課堂中實施德育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分享于大家。
一、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滲透德育
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無聲的語言,小學生善于模仿老師的言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尊重學生,師生之間應該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教師要以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師的儀表要樸素大方,上課時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晰、有邏輯性,板書要工整。作圖時一定要利用工具,規范畫圖。輔導學困生及做留守兒童的思想工作時要有耐心、細致。當學生遇到困難或者犯錯誤時,教師不能一味地責罵學生,應該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先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然后再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做學生的表率,用教師的人格魅力感化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深入挖掘教材,發揮德育因素,滲透德育
在新課標的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所以教師要注意發揮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德育。如,我在教學“年、月、日”這個內容,當學生認識完“年、月、日”后,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生日,學生的興趣很高,很快都說出了自己的生日,當我問“你們知道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日嗎?”全班只有兩三個同學舉起了手,這時,我抓住時機,向學生滲透感恩家庭、感恩父母的教育,告訴學生:“不知道不要緊,回家問一下爸爸媽媽,以后當爸爸媽媽過生日的時候,為自己的爸爸媽媽送上一份祝福,哪怕是最簡單的一句‘生日快樂也行。”學生都使勁地點了點頭,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德育。又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個內容,在進行完知識的學習后,我緊扣教材,講述了課后“圓周率的歷史”,向學生介紹我國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他計算出了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精確值計算到7位小數的人,他的這一研究成果比外國數學家要早一千多年。這樣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解,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利用多媒體,巧用情境圖,滲透德育
根據教材中的插圖,找出相應的滲透點并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滲透德育。如,在進行“時、分、秒”一課的教學時,我用課件演示分針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鐘,讓學生靜靜感受一分鐘的長度,然后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寫字、口算、背誦、跳繩等),讓學生體會到一分鐘雖然很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接著再讓學生感受一秒鐘的長度,讓學生意識到時間稍縱即逝,告訴他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勤奮學習。這樣在教學知識的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教育。又如,在教學“奧運中的數學”這節課時,我并不急于求成地向學生講授課本的數學知識,而是先用多媒體課件出示2008年、2012年、2016年三屆奧運會上我國所得的獎牌數量統計表,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國家在奧運會上不斷進步的歷史。我們身為中國人,為自己的國家而驕傲,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欣喜。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有說服力的數據,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激勵了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從小努力學習的決心和信心。
四、課內外相結合,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向課外延伸,把數學與社會聯系起來,結合課外活動滲透德育,培養學生探索、合作的能力。如,在教學四年級第六單元“數據的表示和分析”后,我布置學生做一項課外調查,調查自己家里每個星期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再計算我們學校129個同學家庭里一個星期內使用垃圾袋的數量,向學生介紹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教育學生不能亂丟垃圾,從而對學生進行愛護環境、愛護家園、愛護校園的德育。又如,學生學習了第五單元“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我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拿上測量工具,讓學生實地測量本班教室和學校操場的長和寬(取整米數),并把測量的數據整理出來,然后讓他們根據小組的測量數據計算出教室和操場的面積。這樣不僅把課內知識應用到課外,同時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所學知識與具體生活實際的聯系,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態度。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蘊含在所有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的生活之中。我們要善于挖掘、善于捕捉,注重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把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教書育人的途徑,把德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取得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雙豐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