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通過對湖南城市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其教學改革的對策,更新田徑課程培養目標,拓展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健全課程評價體系等措施來進一步提高湖南城市學院田徑普修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體育教育;田徑教學;課程改革;教學現狀
目前,中小學正在全面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結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對不同階段學生制定的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教學要緊隨中小學體育課內容形式的變化而發展,2003年6月,我國教育部門頒布了《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其中把主干課程進行了領域化,并對體育教育專業的田徑課程設置體系進行了重新構建,并提出了五個課程目標,同時重新確定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的培養目標,還明確提出了田徑課程的課時分配路線,確保了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田徑課程朝著更科學的方向開展。
1湖南城市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培養目標含糊不清
體育學院的培養目標定位含糊不清,最近幾年學院每年的體育教育專業培養計劃都在不停的變化中,田徑必修課的課時年年在減少,從2010年的128學時到現在的64學時,田徑選修課也是每年在開課計劃中有所變動,從2007年開始就沒有選滿田徑專選班的人數,導致2017年的開課計劃里沒有了田徑專修課程。因為課時的大量減少從而導致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目標的需求,出現師范性不強、實踐創新能力較差,學生實習和畢業后不能完全適應工作需要等問題。
1.2教學觀念落后
目前,湖南城市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體系仍未擺脫傳統的技術教學觀念,過多強調對競技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忽視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現今的教學內容和考核指標都是競技性項目為主,我們需轉變一下教學觀念,需要對田徑教學內容不斷的充實和更新,以參照"健康第一"的目標要求確立新的田徑課程教學觀念。
1.3課程設置、教材內容結構等不合理
長期以來,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田徑課程設置內容延續著競技項目的教學模式,以短跑、跨欄、跳高、跳遠、鉛球,標槍等6個技術性動作教學為主,忽視健身教學與戶外運動以及拓展項目的教學,結果出現了學生學習的內容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用不上,與中小學的教學內容脫鉤,學生在教育實習中基本不敢上田徑教學內容,而中小學切實需要的田徑知識技能卻沒有納入田徑教學體系中來。
1.4 教學方法與手段單調
湖南城市學院田徑教學長期以來受到竟技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影響,在實踐課教學方法上主要以 "注入式"被動教學為主,過于強調"教師是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組織模式,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高度重視,沒有充分重視學生主體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我們曾經對體育教育專業應屆畢業生畢業前做過座談會,學生們反映在教育實習時,紛紛感到自己掌握的教學手段、方法貧乏,學到的田徑知識無法在中學課堂上運用,感到目前田徑課上所學的內容不能滿足學校體育教學的需要。
1.5課程評價體系不健全
課程評價體系是檢驗老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體育學院田徑課程評價體系成績評定重技術,輕能力考核,目前湖南城市學院的田徑課程考試成績的評定基本以達標和技術評定為主,術科考核成績占到了70%,平時成績占30%,因受課時有限的影響,加上沒有上理論課的場所,導致平時成績主要是學生上課考勤、表現為主,沒有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評價,也沒有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只注重對技術的評價,從而使田徑考核的內容缺乏科學性。
2 新課標下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研究
2.1 準確設置田徑課程目標
國家教育部2003年7號文件指出,體育教育專業是培養能勝任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教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我們須積極開展田徑課程教學改革,使田徑課程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指導原則,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最終培養目標,將一些從田徑項目中引申出來的健身手段、方法和技能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將競技性與教學方法的趣味性想結合,淡化競技性田徑課程,使田徑教學內容得到不斷的充實和更新,使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能夠滿足中小學體育教學和社會體育發展的需求。
2.2加大對體育教育投入,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
目前學院的教學條件非常的艱苦,唯一一個標準化的田徑場,沒有看臺等其它他輔助設備,只要下雨學生就沒有地方上課,其二,學院沒有專門的教室供術科上理論課使用。田徑場里的各項目教學場地都比較簡陋,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學院應該在今后的規劃中加強這方面的投入,使師生都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2.3開發和拓展田徑課程內容
新課程把體育教學內容理解為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手段,這就意味著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因此田徑課程教材內容要滿足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需求,緊隨社會時代發展的步伐,內容要豐富多樣,生動、形象、具體,尤其是在投擲類、和跳躍類的項目方面,根據需要可增添技術動作分解圖片,采用多媒體教學等使學習更加直觀。結合實際內容,多增添一些案例分析,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在跨欄教學中可以在練習方式上采取降低練習難度、簡化規則、改變練習手段、變化練習形式,在長跑練習時可采用游戲活動、協作跑、搶占空間跑、爭先跑、利用校園自然地形跑等方式或者引進定向越野等項目,提高田徑課程學習效果,還可進一步拓展為遠足、越野跑、攀巖等活動,對中小學基本不用的鉛球標槍等項目,可以適當的淡化,變換成實心球與壘球等項目。同時高校體育院校有必要到地方中小學進行調研,要社會市場走訪調查,結合用人需求實際情況,編寫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地方性體育教材,達到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目標。
2.4田徑教學方法簡單及手段落后
目前田徑教學還停留在教師講解示范、布置練習、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的傳統教學方法上,教師觀念保守,不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造成教學方法與練習手段完全脫離學生,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身體條件、運動素質和練習興趣等,同時教師對體育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相對匾乏,無法滿足田徑實踐教學的需要。湖南城市學院體育專業學生采取小班上課的方式進行,每班人數控制在22人左右,分班是按照自然班分班,沒有按照運動水平、性別分班,因這涉及到其他專業課的學習調整。目前存在的問題,目前城市學院田徑課程有6個術科班,其中有3個術科班是男女合班,男女合班在諸如球類專業課中影響不大,但是田徑專業有所影響,例如在跳高、跨欄、鉛球等項目的教學中需要多安排教學器械等,尤其是跳高課,目前只一個練習場地,男女生很難分開上課,給技術課的安排和教學安排提高了難度,造成上課效率降低。
2.5改革和完善田徑課程教學評價與考核體系
長期以來,學院體育課程效果評價偏重于體育技能,一般采用技評、達標二種方式,對于術科考核基本是清一色的競技化要求,只重視技術動作的規范性與熟練程度,結果只解決了學生示范能力的考核,忽略了教學能力的考查;而那些身體素質原本一般的學生,無論怎樣努力都拿不到好的分數,最終導致學生對田徑課程失去熱情,這種以競技體育的評價體系來評價學生是不全面的。為了使體育課程評價效果更加全面,我們改進了考試方法。 首先我們確定了考核內容為兩大塊:技術教學(短跑、跨欄跑、跳遠、跳高、推鉛球、擲標槍)和平時成績,技術考試采取多人打分的方式,技評不及格者,不得計算技術課成績,實行"考教"分離。技術考試由三名教師同時進行,技評計算平均分。其中技術教學占70%,平時成績占30%,30%的平時成績主要是為了擺脫田徑課程教學評價的標準化和定量化現象,改結果評價為過程評價,對學生過程學習的態度、學習能力和努力程度進行全面的評價,在其評價內容上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研究與創新方面,將上述都納入平時成績的評定中去。
2.6培養學生熱愛中小學體育教育事業,使學生具備擔任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各種能力,如課堂組織能力、應變能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等。
在常規的田徑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主要精力大多被限制在正規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從開始就被孤立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之外,應積極推行與中學同步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能接觸到體育教學的實踐,并通過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以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應該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教學訓練。
2.7學院要嚴格執行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方案中明確了田徑普修課教學的時數和要求。
從學校執行《綱要》的情況調查來看,學院不能按教育部印發的《綱要》進行教學。湖南城市學院的田徑教學所需的場地、設備等硬件設施還不完善,不能完全滿足開課的需求。近年來,隨著新興項目不斷地引進高校,大大增加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而田徑課在學院的體育教學中受到了空前的排擠,學院現在田徑普修課只開設了64學時,這種課時的不足,造成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成下滑的的趨勢,尤其是耐力素質表現更為明顯,這是與高校體育改革的目的相違背的,對如何推動高校田徑課程的改革和發展,鞏固田徑基礎課程的學校體育地位時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3小結
3.1 田徑課程作為體育教育專業中的重點內容,對中小學體育課有著深遠影響。
田徑課程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滿足社會的需求,樹立"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的觀念,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切實探索體育教育的各方面改革。田徑作為高校體育專業的主干課程,它的改革不僅要跟上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還要適應現代化建設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3.2 田徑課程改革后,學時減少、考核標準降低,極大影響了學生'一專多能"效果。
田徑課程需要學習的田徑運動項目又較多,經過田徑課程的學習,如果學生無法形成穩定的田徑運動技能,導致畢業后教學能力以及專業素養不充足,就業缺乏競爭力。田徑課程改革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減少學時、刪減內容、降低標準",削弱田徑課程的基礎作用。
3.3新課改后,教師在用田徑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良好的健身習慣等方面認識不足,教學觀念老舊,教學理念落后。
3.4 田徑課程改革后,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教學內容以及考核辦法等方面存在缺陷, 需要進一步強化田徑課程教學改革。
3.5學院應加大對田徑教育投入,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
參考文獻:
1、李振斌,李艷茹,黃瑛。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改革的研[J].四川體育科學,2004 (1): 94-96.
2、鄭雅蕊,孫璞,陳森林,等.高校田徑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 (3 ): 85-87.
3、馮傳誠,新課程標準下體育院校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 (10 ): 117 -119.
4、郭炎林.對高校田徑教學改革的分析與對策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 (5 ): 109-110.
作者簡介:
王國民, 男(1977--),漢族,湖南益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基金項目:湖南城市學院2015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