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艷紅
摘 要:國內外學者和文獻以及國內幼兒教育大綱指出,為了完善幼兒的美術教育工作,豐富美術教育內容,幼兒園應該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化相結合。從生活中發現創作的源泉,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來制作藝術品和美術作品,豐富幼兒的美術生活,同時,老師要針對幼兒個體的差異性,來鼓勵孩子自主進行美術創作,發掘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其獨立學習的能力。在教育時間的充分,活動環境允許的條件下,充分開展多種美術創作形式,以此來發掘孩子們的創作潛能以及提升發現生活的眼光。就生活化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實際運用與發展這個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探究。
關鍵詞:生活化;廢物利用;幼兒教育
一、開展生活化的主題探索活動
1.幼兒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潛在的興趣點,針對孩子的興趣點,把“興趣”和“美術”巧妙地結合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生活化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學會善于觀察生活,通過獨立的手工操作也能充分挖掘幼兒潛在的創造力。教師可以選擇生活化的美術材料,通過老師和幼兒一起對其進行加工美化,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這些變廢為寶的主題活動將生活中的舊物充分利用,讓孩子們從小培養節約資源和杜絕浪費的意識,對幼兒來說也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2.根據當前幼兒不同的成長教育階段,要制定不同的主題教育方案,組織不同的主題教育活動來豐富幼兒的教育知識。同時,也為孩子發揮獨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搭建了教育平臺,為幼兒未來個性化、全面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從當前孩子的實際認知出發,選擇適合孩子實際認知范圍又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內容,使孩子能夠積累到全新的學習經驗,收獲新的認識和感受。比如,開展戶外體驗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親自去農場體驗種菜、摘菜等,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可以直觀地認識和接觸許多菜的種植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幼兒可以獲取創作源泉,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隨即可以開展主題繪畫活動,以孩子們在戶外體驗中積累的認知和感受為基礎,并鼓勵孩子大膽發揮想象力,來完成主題繪畫。
二、挖掘生活化的美術材料,拓展幼兒創作表現的途徑
美術所應用的材料在生活中觸手可得,不局限于孩子們常用的畫筆,還可以是生活中廢舊的日常用品,把生活和美術相結合,是一種新形勢下開展的教學模式,是教育方式的創新,也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針對幼兒個體的差異性進行分類教學,首先讓幼兒了解自身的創作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創作,可以更好地加深幼兒對美術的理解,提高其創新思維。所以,老師要和幼兒一起發掘生活中的美術材料,拓展創作渠道。
1.貼近自然,從自然中獲取創作源泉。大自然物產豐富,色彩斑斕,可以為幼兒的藝術創作提供最自然、最直接的素材,如:樹葉、花朵、石頭等,這些生活中顯而易見的材料讓孩子們覺得既熟悉又新奇,源于生活的教學內容,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創作熱情。
2.發現和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教師和家長要起到榜樣的作用,引導幼兒發現和收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舊物品。如盒子、酸奶瓶等,通過變廢為寶的方式為美術活動提供豐富的素材。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引導幼兒與同伴自主選擇美工材料,進行各具特色的創意制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幼兒擁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
三、開展多樣化的美術創作形式
1.開展特色藝術創作,當前的幼兒教育指導規范指出,幼兒教育應該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利于其認知水平提高、促進身心發展、培養學習興趣的學習環境。在幼兒美術教育過程中,創造性制作活動中老師的引導與幼兒之間的配合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支持的。在整個美術創作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來選擇不同的美術材料,同時,幼兒也可以自由地選擇創作內容和活動伙伴,從而才能真正做到解放孩子的天性,最大化地發掘孩子的潛能,積極地發揮想象力。在幼兒的繪畫過程中,可以完全依靠幼兒的基礎知識和對生活的了解、對作品的理解,實現獨立創作,從而促進幼兒創造性的發展。
2.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創意活動。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責任。所以,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引導作用來一起開展生活化材料這項活動,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之間情感的互動,同時也可以從家長方面提高環保意識,帶動環保工作的開展。通過開展多樣的親子創作活動,讓家長可以更好地起到榜樣作用,以身作責來收集利用廢舊的日常用品,開展了“變廢為寶”的主題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配合,共同完成創作加工的任務。不僅可以在活動過程中促進親子情感,同時也可以培養幼兒的創新性思維。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幼兒興趣所在的關鍵點,從幼兒的成長經驗出發,從生活中獲取美術材料,開展多元化、內容豐富的美術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和藝術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張春榮.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探討[J].考試周刊,2014(6).
[2]薛國琴.關于幼兒園美術活動的游戲化探討[J].新校園(中旬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