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齡前兒童的辯論活動是指在幼兒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觀點,并相互辯駁的口語對話活動,是幼兒園開展語言教育的一種基本組織形式,對于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其語言內容,增強其理解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學齡前;辯論;組織;策略
一、組織辯論活動的意義
(一)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語言鍛煉平臺
在辯論活動中,幼兒互為對話的雙方,彼此熟悉,經驗相當,心理放松。無論是大膽積極,還是膽怯被動,每個幼兒都有機會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看法,成為辯論的發動者和參與者,成為言語的中心。與此同時,由于觀點的對立,辯論雙方在言語上的互相碰撞、爭鋒,還能不斷催生新的思想,使話題迅速往來、轉換,此起彼伏、延綿不斷,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運用語言的機會。
(二)提高幼兒語言思維敏捷性
在故事、散文、詩歌類語言活動中,幼兒大多以輸入式、接受式的語言學習為主,而在辯論活動中,需要幼兒根據現場變化的語境,不斷重新組織語言,是一種創造性的語言學習活動,能夠促使幼兒快速、高效地產出語言,提升對語言思維的敏捷性。
(三)提升幼兒口語表達質量
為了在辯論中闡明自己的觀點,或說服對方,幼兒要努力使自己的語言具有“辯論性”。不僅在用詞造句上要有所選擇,以使表述清晰準確,更要使用一定的邏輯思維使語言嚴密有序,能夠給對方以壓力。這對于提高幼兒口語表達的準確性、邏輯性、感染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促進幼兒評判性思維的發展
語言是思維的外觀。辯論過程是一個充滿邏輯推理、演繹論證的過程,表面看來是語言上的交鋒,然而每一句辯論語言的產生都是分析、推論、解釋、說明、評估等一系列內部思維活動的結果。這也恰恰是評判性思維的核心,因此,幼兒辯論的過程同時也是其評判性思維發展的過程。
二、幼兒辯論活動的組織技巧
幼兒辯論經驗的增長和辯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練習和積累的過程,教師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注重鋪墊,為辯論活動做好準備
辯論前準備:教師可組織幼兒欣賞中學生辯論會的錄像,感受辯論場上的氣氛,讓幼兒了解辯論的基本常識,知道辯論應該以理服人。如果想戰勝對方,就要集中注意力,傾聽對方的言談,快速反應,然后才可以駁倒對方。辯論初始階段:幼兒的辯論經驗是本能的、自然的和零散的,在這樣的經驗基礎上,敢于參與辯論,大膽表明自己的觀點,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幼兒在這一階段需要獲得的核心經驗。教師在初始階段的教育重點應突出三個方面:一是鼓勵幼兒大膽、積極地參與辯論活動;二是及時梳理和肯定幼兒已有的、能運用的辯論語言,幫助幼兒理清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想法;三是總結幼兒無意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辯論策略,引起幼兒的有意注意。
(二)選好辯題,讓幼兒有話可說
好的辯題是進行有效辯論的基礎。辯題的選擇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有話可說的辯題。在辯論活動開展初期,宜選擇能激起幼兒濃厚興趣且矛盾沖突明顯的生活話題作為辯題,如“晴天好還是雨天好?”“男孩好還是女孩好?”等。對于這些話題,幼兒通常有著直接而豐富的生活經驗,可以為幼兒大膽參與辯論提供充分的話語基礎,使他們在辯論中有話可說、有理可辯。又如對動畫片或圖書中角色喜好的評判、對區域活動規則適宜性的論證、對主題活動引發的是非問題的探討等,都是幼兒這一階段感興趣的辯題。
隨著幼兒辯論經驗的日漸豐富及辯論有意性的逐步提高,拓展階段的辯題要強調其多樣化的功能,便于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辯論水平的提高。如可以選擇合適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或人文價值方面的話題,增加幼兒對平時少接觸的辯題的言語經驗;可以選擇角色或觀點鮮明的辯題;可以選擇具有一定曲折變化因素的辯題,促進幼兒使用一定的辯論方法,從而提高言語能力。
(三)創設環境,讓辯論富有形式感
辯論是一種特點鮮明的活動,教師應通過合理創設辯論環境的方式,使幼兒對辯論的形式產生更直觀、深入的了解,對作為辯手的角色產生更真實、更獨特的體驗,進而更好地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更積極地投入到辯論活動中。比如,布置好辯論的場地;準備辯論雙方不同顏色的座位;準備計時器,用于提醒孩子們注意發言的時間;準備分別表示支持(“√”)和反對(“×”)的紙牌,讓幼兒手持紙牌表達自己的觀點等。
(四)及時引導,提升幼兒的言語質量
辯論的過程是一個高度開放、變化頻出的動態過程,幼兒在辯論過程中思維活躍、無所拘束。一方面,新奇的語言、智慧的火花在不斷閃現;另一方面,受經驗水平的限制,幼兒使用的言語還不能完全與思維節奏相匹配,常詞不達意或語法錯誤。教師如不及時做出引導,寶貴的教育契機轉瞬即逝。這也是組織辯論活動對教師能力的最大挑戰。教師要善于抓住辯論語言的精彩或錯誤之處,及時加以引導或提升,在活動中“順水推舟”般促進幼兒學習辯論技巧及豐富語言詞匯,對提高語言質量與思維品質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根據實踐經驗,在不同的背景下,教師可采用以下不同策略:一是示范模仿學習。對幼兒言語中具有示范意義的詞句進行重復、剖析等,給予肯定并讓其他幼兒模仿使用。二是補充修改學習。對幼兒言語中出現的意義不明、關鍵信息遺漏和語法錯誤的地方進行補充或修正,使之清晰、完整和正確。三是引發質疑思考。針對幼兒言語中有失準確的結論提出質疑,引導幼兒改進或深入思考。四是幫助提煉關鍵詞。用簡潔、準確的語言迅速概括提煉幼兒言語的核心,增強幼兒對核心詞匯、語義的意識及敏感性。五是擅用評價。對幼兒在言語、思維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優點、潛能、問題等給予積極評價,賞識、激勵幼兒的優點,給出問題改進的方法。
(五)建立規則,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建立并遵守適度的辯論規則是保證辯論活動有序、有質開展的必要條件,其中有序辯論規則、言語指向規則、傾聽對方規則是核心。
1.有序辯論規則
在辯論的初始階段,為了激勵、調動幼兒參與辯論的興趣,保證每個幼兒都有參與辯論的機會,輪流發言應成為這一階段的主要規則。幼兒應在教師的示意或自我調節下,按一定的順序發言,以自辯為主。當辯論進入穩定及拓展階段后,自辯減少,對辯逐漸增加,兩個人或多個人同時想發言的情況會時有發生。在此情境下,舉手示意、快速搶答的規則通常會應運而生,即幼兒必須通過舉手示意或快速搶答,才能得到發言的機會。有序辯論的規則是辯論活動有序進行的基本保障。
2.言語指向規則
在辯論活動中,幼兒發言時應面向對方辯友,由于幼兒在日常活動中習慣于看著老師發言,所以在辯論活動初期,幼兒往往把教師當作對方辯友,習慣看著教師說,甚至還會自說自話,不管其他。在此情況下,教師應及時引導:“你在和誰進行辯論?眼睛要看著誰?”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言語指向。
3.認真傾聽規則
無論辯論的哪一方,只有聽清對方的觀點,理解對方的語義,才能作出有效的回辯,所以,傾聽是使辯論得以持續和發展的前提。在辯論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幼兒討論,當一個人在說話時,其他人應該怎么做,為什么?以此逐步幫助幼兒確立傾聽規則。
參考文獻:
王翠霞.幼兒辯論活動的價值與組織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4(5).
作者簡介:蘇宓,1977年8月,福建,漢族,本科,中級教師,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