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花
摘 要:當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了,它不僅要求人才有廣泛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主動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精神。培養和造就主動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小學是基礎階段,也是小學語文課教學的基本任務和目標。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孩子探索真理的欲望。”在三十年的教學中,反復的實踐發現:只要用興趣去點燃思維火花,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獲取知識,從而形成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因此,“興趣貫課堂”是一種科學有效、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如何才能實現“興趣貫穿課堂”呢?可從創設優美環境、精心設計課堂、科學使用手段、實踐操作訓練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興趣貫課堂;探索;創新
一、愛心進課堂,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潛意識得到充分拓展,有助于開啟學生思維,而專制、壓抑的氣氛會給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帶來障礙。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只有視自己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普通一員置身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才能獲得學生信任,才能和學生和睦相處,才能和學生在感情上更融洽,心靈上易溝通。如課堂上老師若用“我們一起來體會,好嗎?”“誰愿意和老師進行背誦挑戰?”這樣的話語可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關系。而教師熱情洋溢的贊揚與鼓勵更能使學生受到鼓舞。如學生答對問題時,老師說:“好,這次的發言你抓住要害了,說明你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強了!”對回答有出入的學生說:“雖然你回答不完全正確,但我和同學們都佩服你的勇氣!”老師這樣面帶微笑的一聲聲贊揚與鼓勵傳入學生耳際,使他們不但和老師有親切感,還強化了學生自愛、自尊、自信的信念,會使孩子產生愉悅的心情,他們的自主探索意識就會孕育在這美好的心境中。
二、巧設疑問進課堂,誘發學生鉆研、探究的欲望
孔子授業的成功經驗之一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對今天的教學仍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教學中教師若能精心設疑,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實現這點,老師必須潛心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豐富的創造點,設計富有創新意識的疑問,才能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開課伊始我說:“魚總是游在水里,怎么會游到紙上,這是為什么呢?”用這樣極具吸引力的問題誘導揭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其自覺、認真地讀書,從而主動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在學完《小木偶的故事》后,我說:“小木偶擁有人類所有的表情后,走到街上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這樣的提問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個個都進入情境設身處地地為小木偶著想,并展開想象的翅膀自圓其說,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知識得以內化,語言得以發展。
三、多媒體教學進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精彩紛呈
多媒體以其顯著的優勢為素質教育拓寬了視野,它以其聲、形、色等表現形式刺激感官,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為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同時它能以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形象為具體等多種表現手法,啟迪思維,引導觀察,指導實踐,調動一切非智力因素參與教學,將內容化難為易,從而幫助學生更真實、具體地感知理解教材,使學生不自覺地將人類的文明成果內化為自身素質。如在教《蝙蝠和雷達》一文時,為了使學生懂得飛機靠雷達在夜間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我先用動畫演示,使學生看清了蝙蝠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超聲波(紅色波紋),遇到障礙物,超聲波便會反射回來(藍色波紋),這樣蝙蝠就聽到了。在此基礎上再演示飛機一邊飛一邊通過雷達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紅色波紋),遇到障礙物(高山),無線電波就會反射回來(藍色波紋),這時飛行員就會調整飛行方向和高度繼續飛行。這樣的動畫演示,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很容易掌握抽象的科學知識,進而對課文的表現方法也徹底理解。
四、實踐操作進課堂,使學生知行合一、增強素質
在課堂上若能讓學生唱一唱、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議一議,讓學生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產生復合刺激,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猛增,參與意識增強,綜合素質提升。如在學《小小的船》《快樂的節日》時,我讓學生隨樂曲把課文內容唱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學生在娛樂中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蟋蟀的住宅》一文的住宅介紹一段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若采用“畫一畫”的方法,就會使抽象內容變形象。又如在學習《秦始皇兵馬俑》課文時,我讓學生當導游來“演一演”,這樣不僅激發了興趣,訓練了復述能力,還使單調乏味的閱讀教學變得妙趣橫生。
總之,“興趣貫課堂”是一種有效教學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重視教學藝術,重視學生興趣培養,不僅可以使語文課堂高效,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正是當前進行新課改,實現教學目標的必然途徑和積極推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突破口,大家可以效仿此法。
參考文獻:
[1]張坤.巧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數學興趣[J].學周刊,2013(6).
[2]尤麗麗.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興趣[J].快樂閱讀,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