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先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新課程對識字教學做了重大的改革,加大了學生的識字量。從教學情況看,教師總體上普遍感到壓力大,完成教學目標有一定困難。如何突破這一語文教學中的“瓶頸”,搞好識字教學是當前低年級教師面臨的嚴峻挑戰。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制力較差,往往憑借興趣學習,課文中的生字密度又較大,如果教師不注意激發和引導,學生學習的熱情便會驟然下降,這樣很容易走入“死記硬背”的死胡同里,以至于事倍功半。因此,作為教師,在識字教學中,一定要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漢字的構字規律想方設法地激起低年級學生識字的愿望,幫助學生認識一些漢字,使學生感到識字的樂趣。
二、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給學生識字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更可以使學生能夠主動去獲取和運用漢字,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
1.利用象形字的特點記憶字形
課文中的“口、耳、目、日、月、火、山、田、土、羊、鳥、兔、木、禾、竹”這一類象形字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之處,通過字與畫的比較對應,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圖片后再識記字形,這樣會容易些。
2.會意字:會其意,記其形
學生不懂什么是會意字,但覺得這樣的字確實很有意思。如亮晶晶的“晶”,學生仔細觀察后不難發現:“晶”字上面是一個“日”,下面是兩個“日”,三個“日”聚在一起,當然是亮晶晶了!對于這類特殊的字,學生領會了其意,其形自然很快就記住了。
3.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記憶字形
漢字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字是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意。形聲字的這一特點能比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字意,記憶字形。例如:消滅的“消”,形旁三點水,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水”有關,聲旁“肖”的讀音是“xiɑo”,整個字“消”也讀“xiɑo”。從這個角度思考、講解,學生基本能做到過目不忘。同時,學生掌握了這一規律,一些不認識的字也可以進行猜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
4.利用基本字識字
在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獨體字的基礎上,把這些簡單易記的獨體字作為基礎字,利用基礎字加一加、減一減、加偏旁、換偏旁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識字,也是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如:獨體字“大”加一筆可以變成“太、犬、夭、天”“禾+火=秋”“月+土=肚”。
5.利用猜謎的方法識字
低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一些淺顯有趣的謎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個人姓王,兜里裝著兩塊糖就是“金”字。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就是“秋”字。
6.利用比較的方法識字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字形或字音相近的字,對于這樣的字,集中放在一起,通過組詞或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比較識字,不僅能使學生正確掌握字的音與形,更重要的是能區分它們的不同之處,防止運用中出現錯誤。
7.利用做游戲的方法識字
使學生在玩和游戲中鞏固生字,效果明顯,如:“聽拼音寫字”“開火車認字”“偏旁找朋友”等游戲都深受學生歡迎。
三、給學生創造識字、用字的機會
1.給學生創造識字的機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1-2年級的學生識字量要達到一千多字。我們應盡量給學生創造識字機會,應開設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閱讀、講故事比賽課,如讓學生課后讀帶注音的童話、寓言故事、成語故事、古詩、兒歌、童謠等,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閱讀中借助拼音這一識字工具,自主識字,從而欣賞故事內容,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體會到不用老師教自己也能認識字,也能講故事的快樂。
2.給學生創造用字的機會
通常新學的字容易忘記,如果學完之后,馬上聯系實際,擴詞、造句,創造語言環境,或再寫幾個句子,這樣學生從想說、會說,到記憶、運用就學會了新字。邊學邊用便于記憶新學的字。
四、鼓勵學生自主識字
搞好識字教學,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是依靠教師的指導,二是要鼓勵引導學生自主識字。
課堂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注音,借助學生已掌握的字自主識字;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自主識字;利用“讀物”提供的語境“猜讀”自主識字;借助班上老師、同學的姓名自主識字;借助已掌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
新課程改革已在全國全面開展了,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任重而道遠,但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選擇何種教學策略,只要把握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特點進行教學,就能切實搞好識字教學。
參考文獻:
[1]吳詩槐.趣味識字,快樂教學[J].學周刊,2011.
[2]何杰.我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幾點做法[J].讀與寫,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