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玨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力,闡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必備的五項數學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
小學高年級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有限,不能只靠老師教,如果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是帶著問題進行學習,課后歸納整理,與同伴交流,通過交流和分析,加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他們善于思考,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構成要素
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指我國五、六年級小學生在老師及他人的悉心指導下學習、探索和體驗的學習規范。高年級的學習習慣更注重的是反思質疑習慣、聯想轉換習慣。中低年級就有的課前預習習慣、審題作業習慣、課后復習習慣應該繼續加強運用,這五個習慣是高年級學生應該都要具備的。
1.課前預習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上新課前,按照預習計劃提前自學教材的學習活動。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經歷中,已經接觸過預習這一習慣。中低年級階段的預習往往偏重于語文和英語這兩門學科,但是高年級的數學學習需要預習來支撐。小學高年級階段可以利用數學微課和課前預告幫助預習,提高效率。
2.審題作業習慣
作業是知識鞏固和應用的重要形式之一,作業能夠使知識活躍起來,到了高年級,審題作業的習慣有所改進。
(1)審題時畫重點,注意過程(五年級上學期)
小學高年級學生能自己獨立訂正錯題,事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讀懂題目,看清條件和問題。因此,學生在審題時要圈畫重點或注意點,學會分析隱藏的意思,這樣能幫助學生讀透題目。
(2)深入思考,寫出解題步驟(五年級下學期)
解題步驟是對題目深入思考的外在表現。如果學生寫出解題過程或附上自己的想法,對于經典的題型,細致完整地寫下解題步驟,那么作業正確率會大幅度提高。
(3)先復習再做作業(六年級)
做作業前重溫當天學過的知識,將作業中要涉及的知識點復習一遍,把這些知識都融入大腦,然后動筆做作業,做作業的效率不提高都難!
3.反思質疑習慣
反思習慣是學生通過自省,發現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清楚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做錯題目或者寫錯字,要主動思考,而不是急于向老師、同學或者父母詢問正確答案。
教師在啟發學生敢于提出“質疑”時,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思維還比較簡單,課堂上,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漏掉一些較為明顯的內容或者答案,讓學生質疑,發現問題,教師可以給予充分的表揚。
4.聯想轉換習慣
聯想轉化習慣是學生在對題目進行全方面認真地觀察后,通過新題與舊題之間的聯系或對比,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聯想轉化是分析、推理的重要環節。
小學高年級學生通過課后詳盡地復習,把典型題目看熟,再遇到類似的題目,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判斷這道題該怎么做,這類題目該怎么思考。
比如:在找■+■,■-■,■+■,■-■這些題目的規律時,可以讓學生聯想之前的規律:有一類數,分子比分母小1,那么分子與分母越大,值越大。讓學生體會到:要符合條件的數才會有這樣的規律;接著,找一找這一類算式有什么特點?得數有什么規律?通過聯想舊知,學生都會表達:有一類算式,分子是1,分母互質,得數的分母是原來分母的乘積,分子是原來分母相加減。
5.課后復習習慣
復習就是重復學習,反復學習。復習是預習,上課學習后的再學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本研究的課后復習主要是整理錯題,寫反思性日記或收獲,整理單元內容。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最忌諱的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對重點知識的學習,一定要鉆研得深一些、透一些,通過課后復習這一環節把基礎打得牢牢的,對進一步學習初中知識大有好處。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策略
1.關鍵期理論——早期干預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關鍵期”,父母、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期,對小學生進行早期干預,學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但缺乏意識,教師如能在五、六年級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那么對高年級學生小初銜接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小學階段就應該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五、六年級培養思維型學習習慣尤為重要。
2.行為主義理論——強化習慣
家庭、教師、學生本身應為培養學習習慣創造良好環境,這一點至關重要。小學高年級學生有自主培養學習習慣的能力,但意識不強,執行力不夠,持續時間較短,家長要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大督促力度;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環境,強化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小學高年級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實踐行動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到自身的潛力,從而產生興趣,通過興趣來促進學習習慣的養成。因此,強化和情境的作用對學習習慣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
3.元認知理論——學會學習
教師要從對學生的外部監控通過學生的內在體驗、產生興趣后逐步轉化成內部監控,沉淀出元認知知識,學生對學習內容和方法自行反思,比如,小學高年級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中運用了很多元認知知識,反之,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不善于對學習行為進行調控和改善。因此,提高元認知能力,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現代教育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師新課程的執行力。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在課前認真預習,課后自主復習,并且具備良好的思維轉換和聯想總結的習慣,有利于系統地學習知識,更加迅速地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楊海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啟發學生敢于質疑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5(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