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可如今,隊員們多為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的居多,再加上部分家長過分看重分數,忽視了文明禮儀教育。兒童處在身心迅速發展又極具可塑性的階段,是進行禮儀教育的最佳時機。緊緊把握住這個有利時期,培養他們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不僅是形成隊員健康人格的基礎,對他們將來的全面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文明校園,感染你我
陳鶴琴先生認為:“凡是可以給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環境。”因此,注重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中充分挖掘隊員們學習文明禮儀的資源,讓隊員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是十分必要的。為培養隊員們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要充分利用校園宣傳欄、電子滾動屏、班級黑板報等,引導隊員們熟悉、理解“八禮四儀”的基本內容。學校可以讓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比如,在教室里開辟一個“文明禮儀”主題墻,隊員們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有關“八禮四儀”的故事、古詩、名人名言等都放在這里,與同學們共學、共享。制作“文明禮儀專題”板塊讓隊員們把有關“八禮四儀”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用繪畫、剪紙等形式表現出來,提醒他們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禮儀規范。在樓道口布置“文明得體,從我做起”等文明禮儀宣傳標語。通過美化校園,讓隊員們在整潔、優美、文明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凈化心靈,漸漸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二、言傳身教,感動你我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以身作則,對于隊員們來說就是無聲的引導。
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凡是要求隊員們做到的,教師首先應該做到。比如,看到校園里的果皮紙屑時,教師自己帶頭撿起,比訓斥隊員們“看見紙屑為什么不撿”要好得多。某些隊員不注重儀表之禮,衣服臟了不換,指甲長了不剪,老師反復勸說也不見效果。老師應親自幫助孩子剪剪指甲、洗洗臉、理理發,讓隊員看到儀表整潔后的美好形象,也讓其他隊員看到儀表改觀以后的變化。用教師的愛心、同伴的夸獎督促隊員注重儀表之禮。這樣的細節,體現了對隊員們的尊重,讓隊員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開展活動,感化你我
在班級里,教師可以帶領隊員們逐條對照“八禮四儀”的內容,制訂切實可行的行為公約,大家集體承諾,共同踐行。除此之外,學校根據年段特點,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低年級的“文明禮儀”漫畫創作活動,隊員們用他們的眼睛去發現周圍文明的人和事,再結合豐富的想象力用他們靈巧的雙手向他人傳遞文明禮儀的種子,這不僅使“八禮四儀”深入隊員們的內心,更是把文明之花獻給了孩子們身邊的人。中年級的“成長禮”活動中,隊員們感受到成長的喜悅,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不僅體驗了莊嚴的儀式之禮,也對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孝”有了自己深刻的感悟。高年級的“講禮儀故事”活動、“身邊的禮儀”演講活動和“文明禮儀習作比賽”等更是豐富多彩,各種各樣的作品呈現都在提醒著大家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禮儀規范。
活動的開展,使每位隊員感受到身邊處處皆榜樣,讓“八禮四儀”的內容牢記于心,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加深對禮儀規范的認識。
四、家校互動,鞏固成果
英國教育家洛克有一句名言:“家庭教育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代替不了的。”
在營造校園環境、言傳身教、開展活動的同時,要注重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抓好家校互動。學校在對本校教師進行專題培訓的基礎上,利用家長QQ群、微信群等要求家長身體力行,教育孩子從小遵守文明規范,并及時向學校反饋孩子在家的實際表現。同時廣泛聽取隊員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介紹“八禮四儀”,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另外,各班級以“家長講師進課堂”為契機,邀請家長參加隊員們以“八禮四儀”為主要內容開展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共同體驗中受到教育。
五、深入社區,擴大成果
除了學校,社區也是與隊員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另一個教育基地。社區成為引導青少年學禮儀、知禮儀、行禮儀,踐行“八禮四儀”最接地氣的平臺。隊員們在社區通過繪制海報、宣傳畫,并在櫥窗張貼的方式,使“八禮四儀”深入人心。另外,隊員們將自己在學習“八禮四儀”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及感悟講給社區群眾聽。不知不覺中組建了一支“八禮四儀”宣傳隊,把成果拓展,用實際行動踐行文明禮儀,并帶動身邊人做文明人。
綜上所述,在積極開展“八禮四儀”的活動中,強化禮儀教育,開展禮儀活動,促進了隊員們了解、踐行禮儀知識,培養講文明、講禮儀的習慣,最終促進隊員健康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晶.淺談“榜樣示范”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16(14).
[2]陸麗娟.和諧的班級 愛心的家園[J].新課程(中),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