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高度發展,其文化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日益受到關注。文化自信作為一種心理特征,具有極其重要的當代價值,它是推動中國提升文化軟實力、贏得世界文化格局話語權的心理支撐和強大精神支柱。文化自信與否影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自信與否影響中國的文化安全,本文擬從這兩個方面,探析當代中國之文化自信問題。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 文化安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13-02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一種信念和信心,認可、崇尚祖先曾在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同時,對本民族未來的文化發展能力持有信心。文化自信在遭遇強勢文化沖擊的時候表現得更明顯,對本民族文化是否自信,多是在與他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中能被感知到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要想發展,必定是從文化自信開始的。中國正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即表明這種深化改革涵蓋了文化領域。對內,要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讓中國的文化有更強的生命力,在文化的持續建設中構建文化強國;對外,則要在國際社會發出中國聲音,讓中國文化的理念傳遞到世界其他國家,積極推動中國這個文化古國走入更多國家、更多民族的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可以說,中國的文化發展,不僅關系到中國每個公民的全面發展,更關系到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
一、文化自信與否影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若想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有充分的話語權,就必須讓中華文化以更積極的態度、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這一切的前提是中華民族能夠對自己的文化持有堅定的信心。
正確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一種正視,以這種文化自信,才能邁開步伐,向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共享人類的文明成果,在相互借鑒中既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賦予現代文化以生命力,使中華民族能夠繼續延續文化創造的歷史使命,而不至于在我們這個時代因為文化不自信,在對外交流中自卑地、不加反省地、不加選擇地以現代化為掩蓋而全盤西化。文化上一旦不自信,就容易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失去自己的判斷力,進而失去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民族意識,最后出現文化斷層,這對中華民族這個歷史積淀深厚的大家庭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反之,中化民族在文化上自信了,就能在對外交流中,在多元文化中有所選擇的取長補短而非盲目跟從西方文化,就更能積極展示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在國際社會發出中國聲音,讓中國“和諧”的理念傳播至世界各地,擔當起一個大國應該承擔的國際道義和責任,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走進中國文化。多元文化必然存在文化沖突,解決文化沖突的有效途徑就是增進了解。
因此,當代中國亟待堅定文化自信,抓住世界文化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充分利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讓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能夠驕傲、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強。
二、文化自信與否影響中國的文化安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對外交往中呈現出危機與不安全,直觀地說明該民族或該國家在逐漸喪失文化領域的話語權,這一點是很可怕的。國土不安全時可以采取軍事力量進行維護,經濟不安全時可以在國際貿易中采取相應措施及時扭轉,但文化不安全卻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維護的,文化的不安全會削弱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外交流的地位,嚴重時甚至將使一個民族喪失文化自主性,文化走向衰亡。當今的一些中國人,由于對本國的文化不自信,學習、工作、生活和娛樂都偏好西方文化,如影視劇作品、音樂作品、工作方式、工作理念上都開始西化,雖然中國的人口基數大,但長此以往將導致西方意識形態占據主陣地,使中國人失去傳統的文化根基,失去發展現代文化的動力。只有國民對本國的文化自信了,才不會輕易受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才能更加理智的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在不卑不亢中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陣地,維護中國的文化安全,守住文化安全防線,為子孫后代守候好幾千年形成的文化領土。
三、結語
文化自信的樹立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代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面對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文化繁榮,以及中國能否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中國文化特色,同時兼收并蓄,實現和諧發展的理念,讓中華文化以友好使者的身份在國際社會中發出聲音,為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貢獻自己的力量,都與當代中國對待本民族、本國的文化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我們要正視自己的文化,以文化自信為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提供一種思想價值資源和心理依托,推動中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由一個文化大國轉變為一個文化強國。
作者簡介:
王葉(1988.04-),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