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課程評價工作的實踐為基礎,分析了課程評價的意義、指導原則、標準、實施程序和結果運用等,并結合實踐說明實施課程評價的具體過程,提出將原有以評價課程教學設計轉化為評價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效果,評價過程深入課堂、貼近師生,考察課程建設和實施相關的諸多因素,以實現全面評價課程、提高課程建設水平、改進課程教學效果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評價 教學診斷 課程建設 教學評價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改重點項目《高職課程評價實證研究》(2015JSJG075)。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013-02
自2015年3月起,筆者先后組織實施了三輪、十三門課程的專項課程評價工作,在實踐中研究、分析和總結了課程評價相關的評價標準、實施方法等問題,分享上述工作所得的收獲,期望對高職院校正在推進的診改工作有所幫助。
一、課程評價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課程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環節,與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資源投入等多種因素關聯,是質量保證體系關注的重點。國內外在課程評價方面已經有多年歷史,目的多種多樣,國內高職界以前多次組織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程評選工作,一些本科院校實施教學評估、建立了覆蓋各類課程的課程評價體系。教育部在診改工作指導方案要求質量保證體系覆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層面,其最基礎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教學。課程評價目的在于全面分析課程教學的狀態,進行診斷性追蹤和研究,查找傾向性問題及其成因,提出系統化的建議和改進措施。
二、課程評價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目前,課程評價工作還沒有現成的、固有的模式,在以往精品課程和資源共享課程等優質課程的評審過程中,普遍采用專家評審的方法,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時,存在明顯缺陷,這種評審主要評價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課程資源建設水平,而對于課程具體實施過程和學生學習效果考慮較少,主要依據會議和資料進行評價,容易滋生和助長形式主義傾向,部分精品課程建而不用、缺乏后期更新的現象值得思考。
課程評價應該遵循課程論、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育測量、教育統計等教育學理論原理,并結合校本實際。
第一,按照CIPP(背景—投入—過程—輸出)模式設計評價標準,從課程建設水平(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實施過程和學生學習效果三個層面評價課程,并將課程教學實施過程和學生學習效果作為重點。按此指導思想將增加課程評價工作程序的復雜性和人力投入,但可以采集到更多與課程教學相關的師資、實訓室管理、學生學習行為和效果的信息,使評價結論更加全面、具體,診斷問題更加準確,所提建議和措施更加具有針對性;
第二,課程評價標準應覆蓋通識課程、技術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訓課程四類課程,并在評價指標體系內為不同課程種類設置不同的指標權重,以適應不同種類課程評價的需求,切忌用一個標準去評價所有種類的課程;
第三,課程評價的程序要體現評價標準的要求,滿足為各個指標采集基礎信息、覆蓋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諸多相關因素的要求,不能僅依據簡單的材料審閱和資料檢查進行評價,必須深入課堂,貼近師生,使師生成為評價的主體;
第四,充分發揮課程評價結果的引導作用,不能簡單地、功利性地將課程評價結果定位于評選優質課程和確定課程等級,而要從診斷的視角出發,深入考察課程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效果,找到課程教學工作存在的主要癥結,在掌握一類課程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系統化的建議和措施,提升課程教學整體水平。
三、課程評價方案設計
1.設計課程評價標準
按照CIPP(背景—投入—過程—輸出)模式設計評價標準,形成二級指標體系,如表1。在設計上述指標體系后,需要深入研究做好兩項具體工作。
第一,分析和研究二級指標項的具體內涵,要覆蓋各類課程的共性要求和通識課程、技術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訓課程四類課程的個性要求,使二級指標權重切合不同類型課程特點,這項工作需要充分征求教師、特別是那些主持過課程建設項目和擔任過課程負責人的教師的意見;
第二,設置二級指標的觀察點,確定衡量二級指標項所需的基礎信息采集渠道,一個二級指標往往需要兩個以上信息采集渠道。
2.設計課程評價程序
設計評價程序以課程評價標準為基礎,其基本要求是覆蓋所有二級指標所需信息的采集過程。經研究分析和三輪課程評價工作的實踐,在課程評價程序中綜合采用了評價課程教學文件(《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或《實訓安排表》)等)、教學資源(教材、網絡、視頻等)考察、聽課(覆蓋課程教學的各個階段)、學生問卷調查、教師問卷調查、評價考核方式(階段測試、考試評價和相關認證項目考試成績等)和綜合評價等諸多環節。
設計較為復雜的課程評價程序是為了滿足課程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剖析課程建設水平、教學實施過程和學生學習效果三個層面,診斷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使課程評價工作更加扎實有效。
我們編制了《課程評價實施辦法》(已經過兩次修訂),以學校質量保證體系文件形式頒布,作為實施課程評價工作的主要依據。
3.課程評價成果的呈現和運用
課程評價的成果是《課程評價總結報告》,內容包括:評價小組成員構成、評價過程、評價過程采集各種信息的統計分析、課程綜合評價表、課程評價結論、存在問題及其成因分析、建議和改進措施等,報告反饋到院系、教研室和課程組。
課程評價結果主要有兩種應用途徑:
第一種,全面診斷課程教學,具有研究性,從筆者實踐情況看,因為人力和時間資源限制,由學校層面組織實施課程評價工作的覆蓋面有限,從已有評價十三門課程的實踐看,能夠以幾門課程的評價信息推論全校課程教學的狀態、水平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提出改進課程教學水平措施提供堅實依據,這種目的符合教育部診改工作要求。
第二種,對各門課程建設水平及課程組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評價,其目的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和功利性,會對全體教師產生壓力,在對學校課程教學質量狀態作出悲觀判斷時可以選擇這種措施,其前提是學校層面有比較成熟的課程評價實施程序、并得到院系和教師的普遍認同。進行大面積(甚至是全覆蓋)課程評價要以院系作為實施主體,分階段實施,實現課程教學水平的整體推進,實施周期需要3年或者更長時間。
四、課程評價的實施過程
1.成立課程評價小組
課程評價小組成員應覆蓋教學管理人員、課程相關專業教師(有條件的也可以聘請企業人員和校外人員參與)、課程歸口院系人員等,要充分發揮督導作用,一個組人員以5人左右為宜,實行組長負責制,小組成員適當分工;課程評價小組要制定評價計劃,明確各個環節的分工和時限。
2.實施課程的主要工作環節
在課程評價具體操作過程中,課程評價小組具有一定的調節空間,取決于評價小組對課程的了解和把握程度。
第一,考察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準備情況:評價課程教學文件(《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或《實訓安排表》)等),考察課程教學設計的水平;考察教學資源(教材、網絡、視頻等)等,重點考察教學資源滿足課程教學的程度,重點考察由課程組自主開發的教學資源及其更新情況;
第二,聽課:要覆蓋課程教學的各個階段和各種教學方式,聽課節數不少于課程課時的20%,并軌課程要覆蓋所有任課教師;
第三,學生調查:提供學生調查問卷,調查范圍涵蓋師生關系、對課程興趣、學習行為、對知識技能點的掌握程度、獲得教學資源、課程難易度和掌握情況、影響學習的非智力因素等,根據課程類型對問題進行適當調整、有所區別,盡量掌握影響學生課程學習的各種因素;
第四,教師調查:包括問卷調查和訪談兩個部分,教師調查問卷涵蓋師生關系、教學行為、學生評價、工作壓力、教研活動、課程建設等,問卷盡量覆蓋反映教師與課程相關的各種因素,在統計教師問卷后,對不夠明確的問題可以通過個別訪談或開座談會加深了解;
第五,考核方式評價:采取多種綜合措施驗證課程教學效果:
階段測試:以理論、實踐或學生調查的方法了解學習效果,可由評價小組獨立或與課程組教師合作出題,測試一般在課程進度進行到75%—90%時實施,盡量采用全樣本,班次太多時可以抽查;
考試評價:考察期末試卷、考試成績、試卷批改、試卷分析表、課程總結等材料;
課程教學相關認證項目成績統計分析:如英語課程與四六級、AB級考試,網絡設備課程與思科、華為、銳捷認證考試等;
第六,綜合評價,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根據《課程評價標準》匯總采集信息、確定各二級指標分值,并由此為基礎編制《課程評價總結報告》,以講問題為主,明確改進課程教學工作的措施。由課程評價所查找的問題可能有不同的責任主體,可能涉及學校管理層、職能部門、院系部、教研室、課程組及任課教師、學生等各個層面,解剖一門課程可以考察與之相關的教學管理、校企合作、師資管理、課程建設機制、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學生管理等諸多因素,所反映的問題會帶有全局性或傾向性;《課程評價總結報告》應在一定范圍內公開。
五、結論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我們完成了三輪課程評價,這項工作切合當前教學診改工作的要求,由此過程形成了課程評價標準、程序及課程評價工作機制,掌握了本校課程建設和實施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形成的《課程評價總結報告》為改進課程教學提出了系統化和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很有價值。
1.形成了符合高職院校實際的課程評價新模式,具有可推廣性和可操作性。課程評價過程在注重學術性的同時,又便于操作,《課程評價實施辦法》作為學校質量保證體系文件頒布實施,充分考慮高職院?,F有結構,責任明確。
2.按CIPP模式構建指標體系,注重教學實施過程和教學效果,使課程評價由原有的課程設計評價轉化為面向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過程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評價結論更加全面,建議措施更加合理和具有針對性。課程評價摒棄了基于文件資料的評價方法,而將課程教學過程的第一手材料、師生體驗作為主要評價依據,沒有要求課程組提供任何總結性材料,通過聽課、師生調查等具體環節驗證《教學大綱》、《授課計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形成了對課程設計、實施、效果層層驗證的邏輯鏈路。
3.突出師生的評價主體作用,符合教學評價的發展趨勢。課程評價過程采集了大量由師生提供的信息,并在統計處理后成為評價結論的依據。在評價小組成員構成上強調具有課程開發經歷和課程教學的經驗,而對職稱等沒有硬性要求,這種思路更加尊重師生,使師生成為事實上的評價主體。
參考文獻:
[1]鄧澤民.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7).229-234.
[2]鄧澤民.職業教育教學論[M].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12).240-255.
[3]鄧澤民.職業教育實訓設計[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229-249.
作者簡介:
張洪斌(1961-),男,江蘇淮安人,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軟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