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梅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調查法、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居民體育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東強西弱的態勢,消費類型呈現多樣化,體育消費還是以男性為主,消費者明顯多于女性消費者,小眾運動項目逐漸成為體育消費的熱點。
關鍵詞:體育消費;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發展趨勢;中國居民
中圖分類號:G80-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6-0057-02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促進體育消費,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已經被列上了議事日程。國務院2014年“46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的頒布,明確了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為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全國各地都要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國務院2016年“77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這說明發展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為此,國務院也制定了2025年5萬億元總產值的發展目標,地方匯總目標突破了7萬億元,僅福建省的目標實現1萬億元。由此可見,在未來的十年里我國體育產業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眾所周知,體育消費水平是衡量體育產業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體育消費也就成為發展體育產業的核心問題,促進體育消費也就是發展體育產業最為有效的方式。調查我國體育消費的現狀,分析消費水平、消費構成、消費方式等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預測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我國體育消費的整體趨勢。
一、體育消費
(一)體育消費的定義
對于體育消費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沒有較為統一的定義。但是,從體育消費的形式和特征這些方面來解釋體育消費是最為有效的。體育消費簡單直觀的理解就是人們在從事與體育活動有關的消費支出,既包括體育用品、器械、服裝等實物方面的消費,也包括為滿足人們精神、意識、心理等方面需求的非物質需求。生活中在體育服裝、運動鞋、體育器材、體育讀物、比賽門票、健身輔導班、體育彩票等方面的消費都屬于體育消費的范疇。
(二)體育消費的類型
根據體育消費的形式和滿足人們需要的不同,我們將體育消費分為:滿足人們體育活動中物質方面的需求的我們稱之為體育實用品消費,滿足人們精神世界需求的我們稱之為精神文化型體育消費,我們把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體育消費稱之為間直接參與型。
1.體育實用品消費。體育實用品消費是體育消費中用于體育服裝、運動鞋帽、各種體育器材等實物消費。體育實用品消費和人們的生活日常消費聯系得十分緊密,有時會難以分清楚,特別是服裝和鞋帽方面的支出。目前,體育實用品消費是我國體育消費的主要構成,占消費的主體。這與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的三七比例趨于一致,體育配套產業為主體的產業占七成,體育服務產業占三成。
2.精神文化方面的體育消費。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方面的體育消費形式我們稱之為精神文化型體育消費。消費的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在信息、視覺、心理等方面非物質層面的消費需求,具體的形式包括購買或者訂閱各種體育報刊和體育雜志、支付比賽門票、購買體育彩票等方面的消費。
3.體驗型體育消費。體驗型體育消費主要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各種體育健身商業活動,參與并且消費是體驗型體育消費的兩大特征。在各種商業健身俱樂部進行健身消費、各種體育賽事的報名費等等,都可以視為體驗式體育消費。目前,快速發展的體育休閑產業中,為了滿足人們生理、心理、塑造形體等方面的需求而進行的消費方式就算是重要的體驗型消費。
二、中國居民體育消費現狀
(一)中國居民體育消費總體情況
體育消費水平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呈正相關的關系,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增加,我國居民在體育方面的支出也逐漸增多。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居民2013年、2014年、2015年體育消費的數額分別為593元、645元、926元,用于購買體育運動服裝和鞋帽是消費中最為主要的形式,還屬于較低層次的體育消費。
由于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方式決定了我國體育消費總體的結構比例,目前我國體育消費仍舊是以較低層次的體育實用品消費為主。統計顯示,我國體育消費總體規模在GDP中的比例連續下降了十余年,2014年達到了最低點,直到2015年才停止了下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7 000美元,理論上我國體育產業應該出現爆發式發展,體育消費的規模應該非常巨大,但是我國人均體育消費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在健康中國大的背景下,隨著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體育消費刺激政策的不斷出臺,我國體育消費的規模很快就會出現大幅度的增加。
(二)我國體育消費的主要特征
1.區域特征。體育消費主要受制于居民收入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體育消費也表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我國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相對發展較好,居民收入水平也較高,所以也自然是體育消費的主要地區。其中,浙江、北京、上海、廣東、福建、遼寧、河北、四川等省的人均體育消費指數在全國處于第一梯隊,是我國體育消費大省。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和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較高雙重因素下,使得浙江成為全國居民體育消費指數最高的省份。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等地的人均體育消費指數處于全國第三梯隊,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居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加之體育參與程度不高等因素導致上述4個地區體育消費指數偏低。其余的省市人均體育消費指數位列第二梯隊,第二梯隊里各個省份的體育消費人均指數也在不斷變化,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湖北、湖北、貴州、江西、安徽、河南等省的體育消費指數出現快速上升的狀態,體育消費較為旺盛。
2.消費結構特征。從目前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來看,體育服裝、鞋帽以及運動器材和器械等實物消費仍然是消費的主體,用于滿足精神方面需求和體驗式的消費依然處于從屬地位。但是,實物消費和服務類消費的比例正在發生變化,由之前的9∶1發展到現在的8∶1(有調查顯示為7∶1),體育服務類消費的比重有所提升,這說明我國體育消費結構發展正趨于合理化水平,這是體育產業向好發展的表現之一。體育實物消費也在發生變化,由過去較為單純的服裝、鞋帽等基礎性消耗品發展到目前服裝、鞋帽、運動配件、自行車運動、游泳裝備、垂釣裝備等多種形式的消費。
3.體育消費人群的畫像特征。體育消費人群的畫像特征主要是指進行體育消費人群的性別、年齡等較為直觀辨識。目前,我國體育消費人群中男性的比例明顯高于女性,男性是消費的主體,而且消費的形式更為多樣,消費數額也相對較大。女性在體育用品方面的消費欲望和消費空間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我們應該采用多種方式和方法刺激女性的體育消費。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體育消費人群中,各個年齡階段的消費能力差異不是非常大,但26~35歲年齡階段的人群體育消費總量相對最大。這說明,我國80后新的中產階層更愿意進行體育消費,有資料顯示,運動服裝、鞋帽、箱包、自行車運動及周邊產品、健身訓練器材、戶外體育用品、垂釣裝備等體育用品的主要消費群體就是80后,消費比例能達到50%以上。
4.體育消費項目特征。我國體育消費的項目主要是一些開展較為廣泛的體育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田徑、武術、體操、健美操、健身健美等項目。目前,我國居民在傳統體育項目上的支出較為平穩,沒有太大的起伏和被動。但是,近年來隨著馬拉松賽事在我國多地舉辦,馬拉松經濟消費呈現“井噴”式發展,馬拉松裝備及周邊產品的消費規模大幅度增加。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小眾”運動項目及周邊產品的消費逐漸成為體育消費的熱點,比如垂釣、自行車運動、戶外運動、徒步旅行、皮劃艇、攀巖等項目。這些體育項目的良好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區域體育消費的結構性變化和快速增長。比如,四川省就是依托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風土人情大力發展戶外運動,戶外運動也助四川一舉成為國內體育消費大省。有研究表明,目前,冰雪項目、戶外遠足、登山、潛水等運動也將成為新的體育消費熱點。隨著2022年冬奧會的臨近,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又將掀起一股強勁的冰雪運動熱潮。據估算,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至少將為冰雪運動及周邊產業帶來3 000億元的收入,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中國居民體育消費趨勢
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和政策指導我國體育消費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特別是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將會出現大幅度的增加,具體表現為消費總量會繼續增加,體育消費的結構必將更加合理,同時也會出現以下幾種新的趨勢。
第一,區域不均衡發展將進一步加劇。首先,東部及沿海省份體育消費增長進一步加快,特別是消費總量上將大幅度增加,有可能沿海一個城市或者縣城體育消費的總量就能超過西部一個省份的量;其次,經濟發達省份內部體育消費也將出現巨大的差異,落后地區也將出現差異化發展。
第二,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體育用品等實物型消費的總量將會繼續增加,但是在體育消費總體構成中的比例將會有所下降;非物質體育消費和體驗式體育消費總量將大幅度增長,所占比例也將進一步提高,但是增長的幅度還是非常有限的。非物質體育消費和體驗式體育消費總量的進一步增加,有賴于我國高品質體育賽事的舉辦和廣大居民體育意識的不斷提高。
第三,個性化消費將成為新的熱點。為了滿足廣大居民個性化需求的體育消費將成為亟待開采的金礦,特別是一些新興體育項目。比如,戶外運動(登山、遠足、露營、徒步旅行)、自行車運動、冰雪項目、潛水、垂釣、高爾夫球、皮劃艇、攀巖、龍舟等項目,將成為體育消費的熱點。
參考文獻:
[1] 蔡軍,李偉平.中國居民體育消費統計調查方法優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3):48-54.
[2] 張宏宇.體育消費的異化及其規避[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6,(2):42-46.
[3] 龐善東,靳英華.基于理論研究視角下體育與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7):16-21.
[4] 鐘澤,林鳳麗.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J].經濟縱橫,2016,(9):29-32.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