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泉
新課改給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但縱觀農村里許多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依然盛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地位。一節課中,許多發言權總是集中在一部分好學生身上,后進生一直處于邊緣地帶。從一些常態課和比賽課中看到,一些教師設計的課追求形式熱鬧,聲光電多媒體讓人目不暇接,一些慷慨陳詞如同演戲;在這些熱鬧的外表下,學生的讀書思考時間被忽略了,聽說讀寫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在一“問”到底,學生對文中的文字理解感受不深,一堂語文課下來,有的學生書讀不熟,字詞理解不了幾個,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地解讀語言文字,掌握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一場以學習語言文字,有效地訓練語言文字的課堂在變革著。如何使一堂語文課上得扎實有效,怎樣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在習得的語言轉化為己有,正確解讀語言文字。
一、朗讀中感悟 理解語言文字的有效途徑
朗讀是一種技巧的訓練,讀好課文是理解課文,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會作者意圖,發展語言學習寫作的好方法。古語說:要會跑,先學行。學會課文的表達方法,讀好課文,在學文提高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也是引導學生聲情并茂講述自己的故事,增強表達能力的一種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在朗讀中學生可以理解詞語的內涵,領悟作者寫作的情感和目的。入選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大都是出自名家名作,一篇篇文章文辭優美,或賞心悅目;或意境悠遠;或文質優美……學生通過朗讀,在朗讀中理解,積累,在學習中運用獲取知識增長能力。在學習的習得中學會運用語言,通過自身的理解,記憶,內化,將知識成為自己的語言。今天學一個字,明天記一個詞,后天讀一篇文章,日積月累,積撰多了,就可以說句成篇,積累語言文字是學會運用語言的基礎,而積累的途徑是老師在通過課本傳授的知識。而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對于觸摸語言文字的知覺。教師精彩的范讀直接影響到學生接受知識的直覺,學生在美文,美圖中不知不覺產生了學習的強烈要求,伴隨著教師的范讀能誘發學生的情感波瀾,借助配樂范讀,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可以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將學生從問問題,答問題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在讀中領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
二、表演中揣摩 品味語言文字的有效途徑
語言文字的理解可借助肢體語言的解讀,在揣摩文中用詞的精妙中學習語言文字。這樣,把閱讀走出由分析內容的圈圈中解脫出來,通過借助自身的肢體表演,感悟語言文字的意思,使其在運用中也能恰當地用于表達。小學生特別喜歡表演,我利用一些課文的內容創設一些情景,讓學生演一演,在演中揣摩,再演中品味字詞的含義。《橋》這篇課文通過讀出老支書的情感體驗,在體會中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老漢像一座山”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面對肆虐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決地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和兒子,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只有讓學生在文中與人物對話,行動中才感悟課文所蘊含的道理,我通過課件先播放一段兇猛洪水,讓學生置身其中,然后利用聲音,圖片把學生帶進意境中。接著讓學生讀書,要求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并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掌握,我重點解決“汛”字,并根據構字特點,運用換部首的方法,與“迅、訊”比較,通過意義識字法,經過與這些形近字區分。接著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我借助課件播放一段洪水兇猛視頻,先讓學生像身臨其境那樣感受洪水的肆虐,再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假如洪水突然漫上來,你會怎么做?學生在情境中受到渲染,展開想象的翅膀。接著我提出問題:文中的老漢是怎么做的呢?學生對學文興趣一下高了。然后我讓學生邊讀邊畫出文中描寫洪水兇猛的詞語或句子:咆哮、獰笑、放肆、沒腿深;⑴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⑵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通過讓學生朗讀這些句子和觀看圖片讓學生再次感受到洪水的瘋狂,體會老漢始終臨危不驚,處事鎮定。然后,通過解讀老漢的兩個動作“揪”、“推”來體會老漢不徇私情,我設計了通過換詞和學生的表演來感受老漢的憤怒與無私。因為新課程倡導,要尊重學生的需要,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著眼于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而達成這些目標的唯一方式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品讀描寫老漢的語句,指導學生研讀文本,通過交流促讀,讀中交流,交流中讀,使學生在讀悟中感受到老漢的高大形象。然后在品讀中深入感受老漢用生命筑起的這座生命橋,你讀了這篇課文,有什么感觸?洪水無情人有情,面對此情此景,你最想說的是什么?最后,我還設計了一個問題來升華情感:如果你來到老漢墓前,你會對老漢說些什么?(在伴隨著低沉的音樂中讓學生說話,寫話)這樣讓學生置身情境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在教學中,我抓住“情感”披文入境,借助音樂,圖片,在聲、色中渲染氣氛,讓學生置身于文中的氛圍中,圍繞“這是一位____的老漢。”讓學生思考,品味。通過自主朗讀感悟,合作交流,師生表演、生生互動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抓住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遇事沉著冷靜、舍己為人、先人后己,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一步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悟、體會,從而讓學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使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文本產生共鳴,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思想上得到熏陶。
三、課件中領會 優化語言文字的解讀路徑
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多媒體也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方式從過去的“灌輸式”轉變為“引導式”,過去靠老師講懂,講會。教育手法主要借助于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在語文課堂上對小學語文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語言文字的解讀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只要恰當的借助先進的教學手段,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某些知識在無法用言語得到有效的表達和解析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聲、色更加形象直觀地解讀一些語言文字。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之間的整合,更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為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不單純是上課時用用電腦,做做課件,把信息技術只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這樣,不但使學生的各個感官得到調配,學習的注意力也得到有效的分配,更加節省時間,達到高效課堂。
四、運用中體驗 深化語言文字的有效途徑
新課改以來,課堂上少見了運用詞語造句的練習或在語境中解詞解句。課改前語文過分強調工具性,造句作為語文訓練的手段難免過于機械,其實造句作為一種語言的訓練手段,在語句的表述,事物的觀察,思維的啟迪都起著一定的訓練作用。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應是一節精彩的能讓師生產生共鳴,心靈震撼,能讓學生腦海里難以忘懷的課,如何在運用中解讀語言文字?
《搭石》一文中有一個句子“上了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那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面搭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學生還沒有走過搭石的生活體驗,根本理解不到搭石不穩,更體會不到鄉親們為了他人的安全,一心為他人著想這種思想境界。教學這一句時,單靠“讀”或老師講解,學生是領會不到急著趕路鄉親們將不穩的搭石重擺,是想他人之想,急他人之急,無私奉獻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不穩的搭石別人走過時會怎樣?這時,我沒有過多的解釋,用肢體語言讓學生也親自體驗一下走不穩的搭石會怎樣?這樣:學生知道了“搖搖晃晃、重心不穩、容易跌到水里”水里是那么涼。那應該怎樣做?“放下東西,重擺搭石。”鄉親們這樣的行為,你感受到什么?還有一句“緊走搭石慢過橋”的俗語。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塊,踩上去難免會活動,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水里。”這一句的教學我沒有用過多的語言來講解,也是請了幾個學生出來,在地上按照兩尺左右的間隔畫上一個圈,讓學生一個跟著一個走,體會鄉親們走搭石時“和諧美”和“謙讓美”“想他人之想”等等,這樣學生在老師的肢體語言和自己的親身表演體驗的過程中,相應解決了“相背而行……”等詞。領會到字、詞、句的深刻含義。《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在《小鹿的玫瑰花》中:鹿弟弟惋惜地對哥哥說:“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和鹿弟弟也高興地笑了,說:“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這兩句中理解“白栽”的意思。二年級的學生對這個詞比較抽象比較難理解。我首先造了幾個句子讓學生體會感受:再讓學生說說“惋惜”一詞的意思,是呀,小鹿辛辛苦苦栽的玫瑰,卻沒有看到。真是可惜!哪位小朋友也能學學小鹿弟弟,用“惋惜”這個詞說一句話。通過造句加深對白栽的理解:雖然小鹿的玫瑰花小鹿沒看到,但卻給大伙帶來了美麗、芬芳和快樂。所以沒有白栽;我們從動畫上也看到了紅艷艷的玫瑰花很漂亮,玫瑰一定會撒發出醉人的芳香。很多人都喜歡玫瑰。小鹿的玫瑰花沒有白栽。如果只是將“白栽”的解析意思給學生聽,學生只是對詞語的表層意思有個模糊的理解。但未能對白栽的深層意思更深層次的理解。通過培養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既培養了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是對語言文字運用的一個促進。
語言文字在語文課堂上的訓練形式多種多樣,只要落到實處,有效,不管方式途徑如何?只有多斟酌,多思考。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積累語言文字,恰當的運用。如何才能讓語言文字訓練更加扎實、高效,我將一直探索、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