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從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文化來說,中亞地區對我國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梳理和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現狀與存在問題,并為中國與中亞地區國家深化經貿合作,提出可行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亞;經貿合作;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163-02
中亞作為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域,在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和重要意義。本文梳理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現狀和特點,剖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中國與中亞經貿合作可行性建議。
一、我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現狀及特點
自我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以來,得到了中亞各方的積極響應,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發展勢頭良好。
(一)現狀
2016年,我國與中亞五國經貿合作亮點紛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雙邊貿易整體保持穩定。我國成為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第一大貿易伙伴,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二大貿易伙伴。
2.產能和經濟技術合作取得新進展。由中國企業承建的烏茲別克斯坦“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通車,習近平主席指出,這是中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大成果和兩國人民友誼與合作的新紐帶;我國企業在吉爾吉斯斯坦投資建設的煉油廠和多個礦業項目順利實施,比什凱克熱電站項目有望提前竣工;塔吉克斯坦總統9次出席雙邊項目剪彩儀式,鐵路橋隧、熱電站、鋁廠技改、水泥廠和石油煉化廠等項目大幅改善了塔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此外,我國企業在哈薩克斯坦投資建設的阿斯塔納輕軌、汽車組裝、聚丙烯等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3.互聯互通開啟新篇章。2016年1—11月,經中亞國家開行的中歐班列同比增長150%,首列經中哈土伊鐵路至德黑蘭的貨運列車成功開行,“中國西部—歐洲西部”國際運輸走廊項目加快落實,開啟了地區互聯互通新篇章。
4.金融合作不斷深化。亞投行、絲路基金和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正開展項目遴選;哈薩克斯坦已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中哈正就建設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和商品交易所開展合作;中哈產能合作基金正式成立,兩國金融和保險機構簽署多項融資和合作協議,為雙邊重大項目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7年,我國商務部將繼續積極推動與中亞地區經貿合作,切實落實領導人達成的經貿共識,加強我國與中亞國家政策對接、信息溝通和項目協調,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加強產能合作,促進中小企業合作,力爭取得更多早期收獲。
(二)特點
1.貿易結構的互補性與失衡性。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的商品種類豐富,經濟互補性很強。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而中亞國家能源、礦產以及棉花資源豐富;中亞地區國家對于機電、紡織服裝、日用生活等工業產品和電信高科技產品需求逐年增大,而中國強大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及科技能力可以滿足其需求。但是,中國和中亞國家的貿易合作中,我國始終處于順差優勢,經貿方面的失衡也引發了中亞國家的不滿。
2.經貿合作的區域化和機制化。2001 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該組織迅速成為我國全面深化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系的重要平臺,是當前促進我國和中亞地區安全、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有效機制。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的推進,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濟合作呈現區域化特征,推進經濟合作機制與上海合作組織機制相互協調促進,共同致力于中亞經濟帶的建設和促進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
3.合作主體的多元化。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不僅有政府,我國政府也支持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參與中亞地區的投資、經營、勞動以及消費,致力于實現經貿合作主體的多元化。
二、我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利益認知問題
中國在經濟實力、對外投資潛力和成功發展模式方面,對中亞五國有很大吸引力,但其又擔心中國的經濟控制和沖擊,也在加強對華企業的監管和限制。另外,由于“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的發酵,中國參與中亞地區經濟合作引起了某些中亞國家和大國的防范。
中亞國家也有自身的對外戰略層次安排,獨聯體自貿區、歐亞經濟共同體等地區性經濟合作機制是中亞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重點、不同方式的合作安排。而我國處于中亞國家對外戰略的靠后層次,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遠遠小于歐亞經濟共同體等組織在中亞的影響力。
(二)結構失衡和機制問題
中國和中亞國家貿易合作結構失衡表現在多個方面。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主要以政府合作項目為主,企業自主“走出去”相對有限。中國長期的貿易順差引起了中亞國家的不滿。
另外,隨著地區國際貿易規模擴大和交換內容增多,參與國家間的貿易沖突和糾紛出現。中亞國家普遍存在著通關效率低,注冊、簽證申請手續繁雜、行政審批復雜等問題,合作機制問題也一直挑戰著中國與中亞的合作。
(三)多種風險并存問題
中亞是歐亞地緣政治經濟板塊的“破碎地帶”,各大國對中亞地區的權力滲透形成影響地區局勢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多種風險并存,增大了中國與中亞經貿合作。具體風險如下:
1.安全風險。中亞國家深受美國、中國、歐盟、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國際力量影響。俄羅斯在地理位置、歷史淵源、民族文化、經濟聯系上和中亞國家形成緊密聯系,試圖主導中亞國家的政治、經濟與外交發展,擴充自身的戰略空間。另外,中亞各國政局存在脆弱性和不確定性,政局變動時有發生。同時,中亞國家各國外交政策不一致,在邊界、水資源分配等問題也存在很多分歧和爭端,缺乏政治互信,這無疑增大了我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
2.貿易投資環境風險。中亞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結構單一,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健全,法制法規還不完善,腐敗問題較嚴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中亞國家對跨境貿易征收的關稅較高,海關通關效率低,檢驗檢疫單證等手續辦理復雜,海關政策措施經常變動,常令進出曰企業無所適從。另外,中亞國家經濟開放度較低,具有政策多變和執法隨意的特點。
三、我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路徑優化策略
(一)優化合作原則
1.堅持和諧包容。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應注重和諧包容,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平共處,實現共同繁榮。
2.堅持市場運作。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需要強化市場運作意識,應減少意識形態、政治因素、人為因素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的不利影響。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3.堅持互利共贏。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應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找準利益共鳴點,加大合作力度,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把雙方利益敲合提升到更高水平,提升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水平,打造“利益和命運共同體”。
4.堅持和平合作。在合作中,各國應遵守和平共處的原則,相互合作,共同進步。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奉行的內外政策,堅持不謀求地區主導權、不經營勢力范圍、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平等互利,共贏多贏。
(二)優化合作工作方向
1.借鑒合作經驗與資源利用。與中亞經貿合作,可借鑒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經濟合作在步驟、框架協議和運行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另外,可密切與國際道路聯盟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關系,并利用本國成熟的高鐵技術打造中亞高鐵,改善交通基礎設施。
2.調整貿易結構和協調利益認知。應加大對國內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非政府組織及民間參與中亞地區的經濟合作,促進雙邊進出口貿易平衡,實現與中亞國家的互利互惠和優勢互補。并加強與中亞國家開展語言年、國家年、藝術節等文化活動,加強對中亞五國的公共外交,提高文化認同。
3.理智參與博弈和積極規避風險。我國應注重進行合作,與中亞國家共創有利于地區繁榮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國際性公共產品,幫助中亞國家及周邊地區的國家實現穩定與繁榮。同時,要引導教育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應該避免惡性競爭而損耗發展資源,學會評估地區投資、生產和經營環境,利用多種資源和途徑確保生命和財產安全。另外,我國需要做好口岸新增和管理工作,創造更加穩定的國際和地區貿易環境。
(三)優化合作重點
要進一步優化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重點,具體如下:
政策溝通,即應該繼續加強與中亞國家在政治及安全領域合作的對話與溝通,并加強政策溝通還可消除認識誤區。
設施連通,即中國要進一步推動中亞國家建成公路、鐵路、航空、能源管道、通信、電網的互聯互通網絡,開展與中亞國家的物流、資金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合作,為促進區域合作快速發展打下基礎。
貿易暢通,即中國要與中亞國家一道,著力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魚,構建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資金融通,即中國要推動采用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貨幣,從根本上解決在各國貿易中貨幣結算不統一的問題,這有利于絲綢之路沿線各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匯兌成本,提高結算效率,進而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
民心相通,即中國應通過公共外交、民間往來、文化傳播等途徑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提升中國文化在中亞的影響力,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參考文獻:
[1] 惠寧,楊世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內涵界定、合作內容及實現路徑機[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2] 楊立卓,劉雪嬌,余穩策.“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中亞國家貿易互補性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5,(11).
[2] 祝福云,高燕霞.陜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貿易合作戰略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6,(8).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