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內容,也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培養的行動指南。師德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礎和靈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正視高校師德缺少,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構建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培訓、考核機制,引領高校師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高校 師德建設
【基金項目】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湖南高校培養與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項目編號 2015BZZ191)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070-03
當今世界,科技文化等“軟實力”逐漸成為國家發展和進步的原動力,成為國家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1]。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誰具備雄厚的科技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殘酷競爭的國際大舞臺占得先機。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要利用各種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高校是我國文化教育的主戰場和核心區域,是廣大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高校教師既是先進知識文化的傳播者,也是人類靈魂的締造者。在社會主義文化文明建設和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關鍵時刻,高校教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關系到我國人才培養質量,與國民核心價值建設的成敗息息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行動指南,核心在于我國廣大青少年能否接受和理解這一重要指導思想,能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身行為規范,將其成為一種自覺意識。高校求學期間,是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教師的引領和表率對青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高校作為我國青年培養和教育的主要基地,擔負著培養有愛國情懷青年人才的歷史使命,這就客觀要求高校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與品德。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要求,新時期我們要建設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2]。其將“師德高尚”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指出以德育為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至我國教育全過程,培養和造就一批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指引著高校師德建設的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點,結合高校黨建工作,強化高校師德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和諧社會創建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時期高校建設高素質、高水平教師隊伍的必然選擇,更是我國高等教育穩定、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石[3]。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師德建設的核心和靈魂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三個倡導”的科學論述,明確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和具體內容,指出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著力點是價值體系的新部署、新要求,關鍵在于正確理解和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認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急迫感和責任感。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深刻理解和掌握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深入推進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凝聚高校師德建設的社會共識[4-7],將師德建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師德建設的核心和精髓,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淵源傳承的優良歷史文化, 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中國夢是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 因此只有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凝聚廣大高校教師的智慧和力量, 才能使高校教師產生強大的生命力和戰斗力,才會將畢生精力和熱心奉獻于崇高的教育事業。
民族精神和創新精神是高校師德建設的靈魂[8]。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必然選擇。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體現了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
二、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對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具有嚴謹認真的治學精神和淵博的專業知識,更要具有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高尚師德[9-10]。現階段,少數高校教師由于受到社會轉型和生活壓力等現實問題的影響,出現政治思想淡薄、職業道德缺失、學術道德失范等現象,這非常有悖于高校教師的職業精神,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上述問題僅是極少數個別現象,但已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師的整體形象,引起人們對師德建設的關注。目前高校師德缺失主要表現為:
(一)政治思想意識淡薄
在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下,部分高校教師受“思想多元化、市場經濟化”的思想影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模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不夠深入,對新時期正探索尋求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所懷疑,喪失了對教師職業理想和教育事業追求的原動力,導致人生觀和價值觀缺失,缺乏理想信念,政治敏銳性不強[11]。
(二)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缺失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是其從事教育事業的原動力,是師德的基本要求[12-17]。現階段,部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缺失,職業理想和信念淡薄,職業信念動搖,有的滿足于現有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缺乏開拓進取精神,不能對原有知識進行升級換代,不能激發自身的教育潛能,創造性地開展教育工作;或者只注重教師自身學歷層次和科研成果,忽視教師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培養,造成個別教師追逐名利,將神圣的教育事業當成謀生手段,高校教師應有的使命感和榮耀感嚴重缺乏。
(三)團隊意識淡薄
在自由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熏陶和影響下,部分高校教師由于政治思想觀念差異,執業發展現狀與理想存在偏差,導致工作積極性不足,集體觀念淡薄,缺乏全局觀念,不利于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更無法高效地進行重點科研項目的合作研發。另一方面,由于高效教師在高校教育角色定位特殊,學生教育是其主要工作,很多情況下教師本人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所以部分高校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好個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容易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不能進行有效合作,取長補短,團隊意識淡薄。
(四)教書不育人
高校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教師作為大學生步入社會的重要導師,除了向大學生傳授先進的專業知識外,更應關注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自身品德素質培養。而部分高校教師“只教書,不育人”,對學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質漠不關心,認為自己的職責是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夠具有一技之長,只要講授書本內容,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就育人了,忽視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完成教書育人的教育職責。
(五)科研浮躁,學術道德缺失
教學和科研是現階段高校的兩大職責,高校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培養和基礎研究基地,既承擔培養具有偉大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也擔負著進行高新技術和理論研究的重任。嚴謹的科研精神和扎實的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師的基本要求,然而現階段部分高校教師科研浮躁,學術研究上弄虛作假,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為了實現科研指標,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科研成就感和責任心淡薄,學術精神和科研作風匱乏。
(六)高校師德建設機制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缺少師德教育必要的培訓機制,使高校師德教育形式化、表面化,不能對高校教師進行有效的師德教育培訓。高校師德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除了高校教師自身的嚴格要求,還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師德監督機制,而行之有效的高校師德建設監督機制的缺乏,使師德建設缺乏約束力和執行力。
三、高校師德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正處于歷史轉型期,各種思想不斷沖擊著我國的高校師德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師德建設既具有社會性質,又具有特殊的個體特性,現階段高校師德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大環境和高校師德教育管理制度弊端的外在因素,也有部分高校教師個人職業理想和職業素質欠缺的內在原因。
(一)市場經濟對高校師德建設的沖擊
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侵蝕著部分高校教師,使部分高校教師熱衷于追名逐利,將高尚的教育事業看成一種謀求私利的手段,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忽視了高校教育工作的真正內涵,使部分高校教師逐漸失去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放松了對自身師德、師范的要求。
(二)高校對師德建設重視不夠
隨著高校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培養到大眾教育轉變,而高校招生規模跨越性的擴張,造成高校教師隊伍迅速擴大,給高校教師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同時高校師德管理制度和培訓方法的缺失,使高校師德建設不能滿足時代發展要求,高校教師整體師德水平下滑。另一方面,現代高校教師管理體系中科研創收逐漸成為高校的第一要務,高校教師的晉級、工資、獎金與高校教師的科研工作緊密相連,使部分高校教師過分重視科研工作,忽視師德的培養和錘煉。
(三)高校教師個人的亞健康心態
部分高校教師不注重職業道德培養,不能與時俱進,不能用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舞和武裝自己,造成其對師德建設和培養存在誤區。認為師德建設與己無關,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容易情緒失落,怨天尤人,出現情緒失常、職業倦怠等情況,使個人處于亞健康的心態。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高校師德建設的措施
新時期的高校師德建設,需要我們從師德建設內涵、時代性、延續性和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高校師德建設。
(一)豐富高校師德建設內涵
新時期的師德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主要內容,重點培養高校教師高尚的師德,使高校教師具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能夠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勤于教書,精于育人,銳意進取;要培養高校教師淵博的學知,使高校教師知識豐富、學業精湛,具有深度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知識背景,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吸收和消化最新、最前沿知識和科研成果。
(二)完善高校師德建設制度
完備的師德建設機制是高效、長久進行師德建設的基本和保障,制度化的措施可將師德建設推向新的高度。
(1)建立科學完善的師德培訓機制
根據高校教師職業額特殊性,對高校教師進行制度化、長期化的師德培訓,提供豐富完善的高校師德培訓內容和多渠道的師德培訓途徑。加大青年教師的崗位技能培訓和師德規范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先進師德工作者的示范引導作用,使廣大高校教師樹立職業榮譽感和使命感。
(2)行之有效的師德建設領導機制
高校領導對師德建設的重視程度是高校師德教育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高校領導除了應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外,還應做好師德建設的領導工作,負責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制度,完善高校師德建設規劃,保障高校師德建設規劃順利、高效的實施。
(3)科學有效的考核與獎懲機制
根據高校師德建設的特殊性,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與獎懲機制,提高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采取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式,使道德高尚的教師在工資、獎金和晉級等方面具有優勢,使其具有榮譽感和自豪感;對于不注重師德培養的,應給予嚴肅處罰。通過科學有效的師德考核和獎懲機制調動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師德建設緊迫性和責任感,建立社會、學校和學生的監督體系,對高校師德建設進行立體監督,增加師德建設的時效性,將高校師德建設作實作細。
(三)師德建設要具有長效性
高校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只有進行長期細致的工作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師德建設必須制定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建立長效機制,出臺相關政策,使高校師德建設與高校教師的工資、獎金、職稱評定掛鉤;在師德建設規劃制定后,要狠抓規劃的落實情況,力求各項措施都能落實到實處,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師德教育要具有全面性和層次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的高校師德建設,應以高素質、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建設為教師師德建設的重點。高校應注重專業大師、師德靈魂人物的培養,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提高高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培養和造就一批各領域的大師級人物,并以這些大師為基礎,構建一批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
高校師德建設應以提高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理念為師德建設的核心,對高校教師進行師德培養,使我國高等教育從注重知識技能培訓,向知識技能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向邁進,使高校大學生從德智體美多方面得到培養和鍛煉,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格的接班人。
提升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是高校師德教育的關鍵,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直接影響高校教育的效果,孔子、魯迅等人偉大的人格魅力均對學生教育產生巨大力量,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只有高校教師具有高尚的品德、嚴于律己、勇于創新的精神,才能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感染和啟迪學生心靈,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五)應加大對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力度
高校擴招后,各高校均有較大比例的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其成長經歷、教育程度、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的差異,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創新能力強。青年教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教師職業理想和素質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要求在進行高校師德建設過程中,應根據青年教師的特點,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更人性化地進行高校師德建設。
(六)高校師德建設要有時代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變化的體系,其指導下的高校師德教育,要在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基礎上,結合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責任感,與時俱進。不僅在師德建設的內容上具有時代性,在建設形式上也要緊緊跟隨時代發展步伐,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載體,采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探索高效、新型的高校師德建設方式,加速我國高校師德建設步伐。
總之,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的高校師德建設,應以不斷進步和完善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師德建設的行動指南,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夢為高校師德建設的核心內容;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為高校師德建設的主旋律。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師的職業理想和信念教育,創新性地推進高校師德建設,完善和優化高校師德評價考核機制,以人為本,健康、高效地促進高校師德建設。
參考文獻:
[1]鄧晨霞.文化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J].經濟研究導刊:2011(12):224-224.
[2]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屈先蓉,周晨曦.高校師德建設現狀、原因及路徑探析.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 09: 68-69.
[4]鐘慧容,胡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提高教師道德修養[J].黨政研究:2015(5): 65-69.
[5]黃美蓉,張元,丁三青.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師德建設[J].高校探索:2013(1):38-39.
[6]薛金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師德建設[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27):36-38.
[7]陳曉暉,武一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下的高校師德建設研究[J].教育探索:2014(7):99-101.
[8]何祥林,程功群,任友洲,袁本芳.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53-59.
[9][10]萬美容,王芳芳,袁本芳.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4):102-104.
[11]劉書征.地方高校師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文學教育:2015(9):107-109.
[12]潘超.基于立德樹人之高校師德建設研究.黑龍江教育: 2015(9):18-19.
[13]夏韓輝.論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廣州航海學院學報:2015,23(3):54-56.
[14]蒙家宏.試論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體系的構建.教育與職業:2015(10):50-52.
[15]王偉靜.談高校師德建設中教師的主體性.法制與社會: 2015(8):234-235.
[16]穆亞榮.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師德建設[J].新西部:2015(24):115-116.
[17]郭明俊.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幾點建議.教育教學論壇:2015(39):35-36.
作者簡介:
張虹(1973.8-),女,湖南長沙人,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現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工會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