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君
(溫嶺市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浙江 臺州 317500)
摘要:朗讀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國家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今天,中職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朗讀教學被很多教師忽視,語文教學陷入了重講輕讀、重寫輕說的境地,破壞了課堂的生態(tài)發(fā)展,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適應時代的需求,必須重新發(fā)揮朗讀的作用,讓中職語文教學“讀”領風騷,從而實現(xiàn)中職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讀;中職語文;課堂教學
“書聲瑯瑯 ”歷來被認為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朱自清《朗讀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朗讀不僅是鑒賞文學的重要手段,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一堂好的語文課始終離不開誦讀。”
為什么語文教學這么重視對課文的誦讀呢?因為讀的本身就是記憶,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就是吸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隨著新課改不斷地深化,教學的成效已經(jīng)逐步進入到了一定的高度,而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更應走在前面。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要培養(yǎng)學生各種語言能力,其中朗讀能力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讓中職語文教學“讀”領風騷,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一、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
在中職語文新課改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或多或少有朗讀教學。但如今走進中職語文課堂,已經(jīng)很難聽到令人心曠神怡的瑯瑯書聲了。中職的語文教學對于朗讀教學的運用已經(jīng)漸行漸遠,甚至在認識上也有偏見。關于中職語文教學的閱讀現(xiàn)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看:
1、中職語文教材的編寫缺乏鮮明的職業(yè)教育特色,它欠貼近生活,欠貼近文化,不能貼近心靈,實用性較弱。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中職教材雖經(jīng)歷幾版的改革,但依然是“換湯不換藥”,沒有擺脫普高教材編寫思路的束縛。教材缺乏針對學生未來就業(yè)培訓的內容,且課文篇目老套、不接地氣,這對在初中階段語文成績就“營養(yǎng)不良”的中職生來說,上課時無精打采、毫無生機也就情有可原了。
2、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首先,在中職教學中,學校普遍過分重視學生的“一技之長”,不重視或很少重視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的提高,然而提高職業(yè)學校的人文修養(yǎng)的核心是加強語文修養(yǎng),而中職學校恰恰缺失語文修養(yǎng)。我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每周的語文周課時數(shù)高一只有3節(jié)、高二只有4節(jié)。語文課時少,教師仍需完成教學任務,勢必導致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講得多,學生讀得少。其次,有些語文教師的觀念不對,認為朗讀只是幫助學生了解、熟悉課文,以致于教師自身也沒深刻地意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在朗讀教學時,教師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讀,并沒有指導學生該怎樣讀;有的雖有指導,然而指導方法單一。
3、中職學生大多知識底子較薄,多數(shù)學生只重視專業(yè)課的學習,而忽視文化課的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生們把閱讀和寫作視為可怕的“地獄”,其實是不知道什么是讀書,什么是看書,也不知道語文教學中的讀書是怎么一回事兒。經(jīng)常聽到家長和學生抱怨說:書沒少買,也沒少讀,怎么就是不管用呢?那該怎樣去讀書呢?
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弄清楚“讀書”和“看書”的區(qū)別。語文教學中的讀書,絕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看書。胡適先生曾這樣說,光看書還不能算是在讀書。中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是要反反復復地“念”,乃至成“誦”。語文課不能沒有瑯瑯的書聲,如魚兒離不開水。“新課標”也要求語文教師們把課堂上寶貴的時間,無條件地還給學生。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也深知語文課堂中“讀”的重要性,如果一堂課只聽老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瑯瑯,那這一定不是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讀”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才能堅持以“讀”為主并強化“讀”的指導與訓練。
二、優(yōu)化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激學生想讀
書聲瑯瑯是語文課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之一。張?zhí)锶粽f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有人可能會說:現(xiàn)如今中職學生主要學習目的就是掌握一項技術,學生沒耐心和精力去閱讀文本;他們的文化基礎普遍薄弱,學習積極性較低。我很能理解這兩種說法,但我不能接受因此而放棄讀書的做法。正因為現(xiàn)在每天讀書的時間少得可憐,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每一次的讀書機會,好好地利用,哪怕就十幾分鐘,也要讓這次讀書不能成為解題過程中的一次可有可無的休息。話雖說得重了些,但我了解的學生中,有不少算是自覺的學生才這樣做,還有一部分學生真的是因為“沒有時間讀”,或第二天(無限個第二天)不用交語文的讀書作業(yè)而不讀書,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要想在語文閱讀中立于不敗之地,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辦法,就是要“天天誦讀”。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可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懸念,引起學生讀的興趣,使學生愿意讀;教師也可在范讀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和老師一起對課文產(chǎn)生共鳴,令學生產(chǎn)生模仿愿望,達到“想讀”的目的;教師還可以根據(jù)不同作品的教學需要,采用多媒體視頻朗讀、圖文對照想象等各種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重新燃起中職學生閱讀的欲望。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精心設計“讀”的形式,營造“讀”的氣氛,身體力行做表率,更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覺而富有激情的讀書習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精講、少講,講在關鍵處、疑難處,講在點子上,讓學生多讀,淺顯文字以讀代講,還時間、空間給學生,鼓勵和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時刻關注學生的朗讀并及時給予恰當?shù)脑u價,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朱熹說:“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在這方面,我校這幾年非常注重學生的誦讀(早晚讀、讀國學),雖然方式我不是很認同,而我也在努力做這方面的嘗試,從一開始我特別注重學生通過讀課文,對教材中文本內容本身的理解。這項工作說起來容易,不就是讓學生天天“讀”書嗎?做起來卻談何容易。首先,中職學生大部分基礎薄弱,讀書的習慣差;其次,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自覺性缺乏甚至沒有;第三,因為你要天天檢查,檢查的難度大,尺度難以把握。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生會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告訴我們傳授給人知識還不如傳授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讀的方法,而且朗讀指導必須到位。 而閱讀分出聲讀和默讀。出聲讀時,人的注意力容易相對集中。
1、出聲讀:
(1)悟技巧。從語音、停頓、重音、語調、節(jié)奏、情感等方面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
(2)找盲點。出聲讀書了,學生才能有效地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文本中自己不認識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詞,一知半解的句、段,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逐字逐句逐段讀書的好習慣。
(3)品文字。出聲讀書并有了逐字逐句讀書的習慣,學生就有可能在讀的過程中進一步有效地對文本進行思考:文本中寫了哪幾個人、哪幾件事?文章寫了哪幾個場面?文章的感情基調或線索是什么?學生才能真正從文本中把這些自認為有價值的信息篩選并概括組織出來。這種讀書方法學會后,我再引導學生如何學會不出聲讀即默讀的閱讀方法,因為出聲朗讀的弊端就是降低閱讀的速度,這將勢必影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語文教學大綱》 明確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也就是要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而在閱讀教學中的讀書這個問題上,平時的默讀要遠遠多于出聲讀,那教學生會出聲讀尤為重要。
2、默讀
(1)研討讀。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讀書不能只是讀書,在讀書時要多動腦,才能從文章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聯(lián)系實際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從而寫成心得體會。學生一旦養(yǎng)成讀書動筆的習慣,必將終身受益。一篇文章不可能讀一遍就能從文本的整體乃至局部都有深入的理解。要想對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感情、寫作的思路及寫作特點有深層次的體會和理解,有時就有必要小組探討、研讀。只有對全文,特別是重點字詞、句段和章節(jié)慢、細、深地去讀,一字一句琢磨,才有可能領會其深刻的內涵,乃至隱含在文字背后的“潛臺詞”,準確感悟作者的思路、觀點、價值觀和情感傾向。就這樣,我經(jīng)過兩年多堅持對中職學生讀書習慣的培養(yǎng),有了可喜的結果。在平時幾次重大的檢測中,學生們的閱讀成績有了穩(wěn)步地提高。
(2)反復讀。在期中復習時,我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進行了反復讀寫的閱讀訓練,開始時學生不以為然,還有少數(shù)學生拒絕完成此項作業(yè)。我沒有急,而是耐心進行教育,給他們講了古人這樣讀書,并取得不俗成就的事例。盡管如此,在務實的學生們面前,他們還是一笑了之。后來,我進行一次文言文的知識測試,“一摸”成績出來了,班里每天按要求做讀寫作業(yè)的學生中三分之一基礎知識部分超過了百分之八十,沒有按要求完成作業(yè)的只有一人的基礎知識部分超過了百分之八十,懸殊的數(shù)字讓學生們明白了讀書的大道理。
(3)標注讀。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雁過留聲”。首先我教給他們圈、點、批、注的符號,再告訴學生,圈劃批注的訓練要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初讀文章時,標出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生字詞并理解其含義;再讀課文時,圈劃文中精彩的語段。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讀書動筆的閱讀習慣,又能把讀書與思考問題結合起來并且還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收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因為只有邊讀邊動筆,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邊讀邊動筆,才能做到古人所說的“讀書要三到”——眼到、手到、心到。缺其一,讀書的質量就大打折扣。就是我們平時經(jīng)常說的:做事不能只看結果,而忽視了實現(xiàn)該結果的實際過程本身。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促學生樂讀
一個人只有對所做的事情有興趣,才會開動大腦“這部機器”去分析、研究所學內容。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使學生以讀為樂,這就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1、豐富朗讀形式,讓學生樂于讀。而采用什么形式組織教學活動,是由教學內容決定的。除了常見的齊讀、小組讀、自由讀之外,還有模仿朗讀、分角色的朗讀、競賽朗讀。如在教《雷雨》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看視頻,然后采用模仿朗讀和分角色朗讀,從語調的變換、聲音的控制上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個性。教《鄒忌諷齊王納諫》則采用領讀加齊讀、分小組讀的方法,進一步理解課文。總之,采取多種朗讀方式,讓精力充沛的中職生充分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讀書熱情。
2、加強朗讀欣賞,讓學生樂于讀。中職學生普遍文化素養(yǎng)不高,文化課的學習興趣不濃厚。作為生活在多媒體時代的“90后”,面對視頻、音頻等多種媒體的沖擊,文字閱讀能力極低,或者閱讀趣味低下。我在執(zhí)教《老人與海》時,我這樣設計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在快速閱讀過程中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根據(jù)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真正內涵;而教學重點是海明威塑造的“硬漢”形象。在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文本缺乏興趣的前提下,是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針對這一現(xiàn)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方法,下載了《老人與海》的視頻,學生觀看完視頻后,對情節(jié)就已有所了解,再讓學生對情節(jié)進行復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了。
3、拓展閱讀寬度,讓學生樂于讀。課外讀物與生活同在,五彩斑斕,生機盎然。而當今時代是個信息時代,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拓寬閱讀渠道,讓學生明白我們的課外閱讀不僅僅局限于書本,除了學校、班級圖書角里的書籍外,還可以學會用各種途徑進行廣泛閱讀。考慮到中職學生家庭條件的限制(沒有安裝wifi),我建議他們看電視中一些優(yōu)秀的欄目,如背誦古詩詞時,可看中央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這同樣也是獲取知識的好渠道。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嘗試到知識的甜頭,不斷地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激發(fā)起主動閱讀的愿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海中翱翔。
無論中職語文怎樣改革,讀都是中職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讓中職語文教學“讀”領風騷吧!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份責任了。讓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播撒下“讀”的種子,通過點點滴滴的熏陶、嚴格扎實的指導、堅持不懈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朗讀興趣和良好的朗讀習慣,從而實現(xiàn)中職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想讀 敢讀 會讀 樂讀——淺談中職、師范生誦讀教學策略》 作者 吳弟平 四川孝泉師范學校
[2].《讓瑯瑯書聲聲聲入耳 ——淺談中職語文朗讀教學》 作者 林彩鑾 考試周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