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基礎教育”研究提倡“開放、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結構。要打造有生命力的課堂,關注學生的主動學習狀態就必須開放課堂教學,為全體學生上課;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驗、態度、潛能與思維;就必須還學生的學習工具、時間、空間、提問權和評價權,從而使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發展新思維,提高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開放 “五還”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170-02
一、“新基礎教育”研究提倡
“新基礎教育”研究提倡“開放、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結構。開放教學,就是給學生提出一個個具有開放度、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知識經驗、興趣、態度與思維。調動不同層面的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積極思考,英語課堂教學研究特別關注學生的主動狀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生成等,打造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如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新基礎教育”研究提出了“五還”,真正實現“為全體學生上課”,充分體現學生立場?!拔暹€”促進學生思維層面的深層思考,需要教學重心下放給學生,在課堂上還給學生一定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并提供一定的學習工具(如學具、知識結構、自主學習的方法等),還提問權和評議權,讓學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構建自己的思想與見解,并通過與同學或教師交換意見、經驗對比、歸納、分析與整合,提升自己的新知識水平與新學習能力。
二、開放課堂教學, “五還”全體學生
開放課堂教學,就是要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分每秒,向全體學生開放時間、空間,在完成文本教學目標的同時,增加學生的聽、說、讀、寫機會;授予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設計開放性、趣味性學習活動,激發學生興趣;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交流能力;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孩子提問權、評議權,促進主動、積極的學習氛圍的形成。以下是初步嘗試和收獲。
1.讓學生“喜歡說”——向學生的思維興趣開放
英語課學生不喜歡開口說這是“硬傷”,治傷的法子是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開放時間、空間。例如:一年級Module 4 Unit 1 Its red.在學習 colour 時,教師可設計如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顏色詞,有空間、有興致,就會大膽開口說。
(1)“Sing and chant”. 低年級的英語口語課,課堂上讓學生在英語歌曲和歌謠中,培養語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模仿語音語調,創設寬松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輕松。
(2)找顏色。讓學生找出聽到的單詞的顏色,讓學生發現周圍生活中可用的教學資源,更親切實用。
(3)玩水筆,聽音涂色,變魔術。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兩種顏色的水筆涂在一起產生的新顏色;教師把顏料水混合在一起變色,讓學生猜“ What colour is it?” “Its…”在變幻中思考,在思考中記憶,這樣的學具輔助,學生覺得不累。
這樣的教學游戲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開放思維,學生課上爭先恐后搶著發言,喜歡說,高效地掌握了本課的語言知識,讓課堂學習不再枯燥,充滿神奇的魔力。
2.讓學生“懂得說”——向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開放
創設語境,設計讓學生能說出口的句子。例如Book7 Module 2 Unit 1 I helped my mum. 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掌握動詞過去形式及一般過去式句型的用法。學生能說能運用動詞過去式是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導入問題是“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教師強調“usually”,學生踴躍回答“I usually watch TV./ play football / draw a picture…”通過回答復習所學過的動詞現在式短語和一般現在式句型,老師把學生回答的動詞詞組資源回收板書在黑板上,作為下一環節的教學基礎。然后教師引入第二個問題:“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 ”突出時態詞“yesterday”,進而引入動詞過去式,學習動詞加ed 形式及其讀音,先讓學生大膽嘗試回答,如此以時間詞“usually和yesterday”為引子,導出時間情景,于無聲處出示過去時態,不講枯燥的語法,降低了教學難度,學生敢于用黑板呈現的動詞短語加“ed”形式,大膽開口回答。
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開放思維學習新知,以舊帶新,下放自主學習的方法,這樣的思維自然、順暢,學生有話說,懂得說。
3.讓學生“有話說”—— 向學生的生活經驗開放
課堂上教師設計與學生生活關聯的話題,學生愛說,會說,有話說。例:Book 10 Module 4 Unit 1 We are going to sing and dance. 談論的話題是 Birthday Party 。教師和學生從談論中秋節閩南習俗遷移到談論生日。過中秋節博餅是閩南人的習俗,學生最熟悉不過了。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說一說“What do you do on Mid?鄄autumn Festival ?”學生興致高,從生活經驗出發,談論中秋節或其他熟悉的節日活動,滔滔不絕用英語一連串說了一些過節的活動, 這時學生已掌握了如何描述表達節日活動以及表達的邏輯,而后再貼近自己的生日聚會描述,對于學生來講已經不是難點,由近及遠,從易到難,輕而易舉。學生能流利地介紹生日活動,可用此遷移方法,再學習介紹動物、人物、景點、過節等話題。設計的話題基于學生的生活,熟悉的話題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容易構建自己的思維和見解。開放生活經驗,提供已有的知識機構,還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學生順當地完成了與文本中相似的話題任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讓學生“動腦說”——向學生的潛能開放
用英語說話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只會模仿,不能死記硬背文本。教師可以設計有技術含量或信息差的活動,讓學生“腦洞大開”。例如:Book11 Module 7 Unit 2 A children sleeps ten hours a night. 主要談論動物生活習性,從孩子、動物的睡眠時間引入談論動物的生活習性。教師先可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生活作息習慣,再介紹喜歡的動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動物的生活習性,包括居住環境、睡眠時間、飲食愛好等。教師又設計了猜謎游戲——根據對方描述猜一動物名稱 ,比比看,誰能用最簡短的描述(動物習性、特性等)讓對方猜出動物名稱。這個活動要求學生除了會說,還要思考,思考動物的特征習性,并有選擇地說出最主要的特征。猜謎語活動中學生、教師交換意見、比較、歸納、分析與整合,學生的語言的潛能、學習方法的潛能、參與活動的潛能開放了。開放學生的潛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英語學習不再是撓頭抓耳的苦差事,是“最強大腦”的思維碰撞。
5.讓學生“隨意問”——向學生的提問權開放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喜歡提問,喜歡探究。但在低段的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還提問權”很難,因為學生積累的語言知識少,要讓學生提問題是不太可能的。我在上二年級下冊Module5 Unit 1 Lingling is skipping.時,首先來個角色替換:你們可以模仿What?蒺s Lingling doing ?問老師問題,了解Sam 、Daming、Amy and Fangfang在干什么。大膽問,老師一定回答。話音未落,有學生舉手提問“Whats Lingling doing ?”、“What?蒺s Daming doing ?”教師肯定:“Excellent!比老師問得好!” 鼓勵過后,學生舉手不斷,“What?蒺s Amy doing ?”...學生提出的問題逐一被老師和同伴回答了。學生既懂得了提問又提前熟悉了課文的內容。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不經意間,問題一個個由學生提出來了,又有學生提問:“What are Amy and Fangfang doing?” 這是本節課的核心問題,居然有學生輕而易舉地提出來,這就是讓學生隨意問的效果。實際上,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往往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課堂不敢放手,就不能挖掘學生的無限潛能。
教師的示范、放手和學生的大膽表達,如此嘗試把教師認為學生的“不可能”變為“可能”,課堂教學充滿挑戰,充滿熱力,充滿無限可能,讓人想起“耐克”的經典廣告語“Nothing is impossible.”有了文本內容的“隨意問”,就有了提問權的開放。
6.讓學生“放開說”——向拓展性思維開放
英語的學習目的是學以致用,是學會用英語思維、用英語做事。例:二年級 上冊Module 7 Unit 2 I go by train. 話題是談論出行的交通方式。文本的學習任務、語言結構僅僅局限于會說去哪里及交通方式。例:I go to Beijing.I go by train.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教學重心下放給學生,教師設計了語言開放任務: Try to talk about a trip on holiday.課堂上教師搭建讓學生放開的“支架”,支持學生表達的邏輯思路和拓展性思維,學生可以不受拘束的,放開談自己的出訪、旅游經歷。
Where do you go on holiday?
How do you go there?
Is it big / beautiful?
What do you do there?
Do you love it?
這問題支架為學生完成語言開放任務提供支持,幫助大部分孩子感受和組織語言結構,獨立完成真實語言交流任務。在問題支架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根據教師課堂的思維導圖,小組交流、協同進步,拓展了思維,放開說,很多學生用了至少五句話介紹自己的旅行經歷。
學生能靈活地體驗運用新知識的同時拓展思路,把文本知識與生活體驗結合,既遵循思維導圖,又拓展話輪詞句。
開放式拓展教學,學生拓展了思維,增加了話輪,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讓學生走出課堂,放開說,超越文本,走入一片學習和運用的新天地。
7.讓學生學會評價——還學生評議權
“新基礎教育”研究提出的“五還”中有“還評議權”,是指包括自評和評價他人、發表感受、提意見、表揚和建議。培養孩子批判性的獨立思維,培養學生評議能力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挖掘,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及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和共同學習,也有助于培養學生仔細傾聽、辨析、欣賞他人意見的能力,通過相互評議、討論,使自己獲得更扎實豐富的知識。
“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英語教學強調要舍得放,給點時間,讓學生互動評議。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踴躍評議,還學生的評議權?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心中有把評價的“尺”。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或評議,制定標準,讓學生明白評議的要素——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課前預習的效果、超越自我的程度(進步)、課上發言聲音力度、表情等。當學生個人或者小組發言后,教師讓學生評議,學生逐漸會評議說“ Louder, please.”、“Good, but no actions.”…充分體現學生立場。從學生的評議發言,我們已經明白學生心中已有一把“尺”,教師總會追問“Who can do it better?”教師的弦外之音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的上進心激發了,想法設法說多一些,說好一些,此時無聲勝有聲。
學生的評議端正了伙伴的學習態度,讓伙伴學會傾聽,學會評議別人,也會評價自己,并把評議別人的標準變成自我行為的尺度;學會自我管理,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養成了關心他人的品德,學會寬容,學會接受他人的建議,學會欣賞他人,向他人學習,這體現了語言的育人價值。
開放課堂教學是向學生的思維興趣、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潛能、拓展思維開放,讓學生興趣學、懂得學、動腦學,還全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提問權、評議權、學習時間、空間、自主學習的方法。這樣開放性、挑戰性的課堂,激發學生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互助友愛的團隊精神。有句教育名言:“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彼鼏l了我,“課堂開放,‘五還學生”才剛開始,還須再探索!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向眾 葉瀾(著) 《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福建教育出版社
[2]卜玉華 (著) 《新基礎教育外語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英語)》.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鄭文紅,女,廈門市思北小學,英語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