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云
廣西博白縣松旺鎮(zhèn)中心小學
【摘要】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以“讀”入手從而實現“讀中悟、讀中想、讀中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任務之一。文章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從科學設定教學目標、合理確定教學內容、注重教學手段多樣化三大方面,就如何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粗淺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以“讀”入手實現“讀中悟、讀中想、讀中感”,對于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閱讀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基本都是以閱讀為主線,因此,加強對閱讀教學的探索和研究,從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眾多小學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現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就此進行粗淺探討。
一、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指引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指南針,是保證教學效果優(yōu)質高效的第一步。然而縱觀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相當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或是忽視教學目標,隨意教學,隨意發(fā)揮,或是在教學中對教材理解不足,鉆研不夠,導致教學目的模糊不清缺乏有效性。以上種種都使得閱讀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學目標首先要依據新課標要求合理進行設定。新課程標準中對各學段的閱讀目標均有不同要求,如關于“默讀”,對1-2年級的要求是“學會默讀”,對3-4年級的要求則提升到“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5-6年級則有了速度要求,即“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嚴格依據新課標要求并結合學段目標進行科學設定。其次,教學目標還應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設定。所謂學情,不是指廣義上的學生情況,而是特指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生活經驗等方面的現有水平。結合學生的學情設定教學目標,就是要求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發(fā)展實際水平相結合,以免教學目標太高脫離了學生實際難以實現,太低又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如,在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西風胡楊》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在精心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將教學目標制訂如下:(1)自主識字,掌握生字新詞,積累好詞佳句;(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2、3、4自然段中的一段;(3)讀懂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語句,說說胡楊的特點和精神內涵,讀出作者對胡楊的熱愛、贊美之情及對環(huán)保事業(yè)的關注之心;(4)交流學習作者觀察大自然的方法和采用的表達方式;(5)學會在閱讀中質疑。如上教學目標的制訂,均著眼于第三學段中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如,“交流學習作者觀察大自然的方法和采用的表達方法”這一教學目標,首先是結合了第三學段閱讀教學中“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這一目標要求,其次又很好地體現了第二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注意作者是怎樣觀察大自然的,并想想文章采用了哪些表達方法”。同樣,其他幾點教學目標的提出也是如此,而通過該教學目標的“領航”指引,學生能更清晰準確地圍繞目標要求展開閱讀活動,提升教學效果。
又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入選了人教版、蘇教版及語文S版教材,但人教版和語文S版均將該文安排在二年級,而蘇教版則將文章安排在四年級,因此雖是同一文本,但因學生在學習時學情不同,故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也要有所不同。如蘇教版可設定為:(1)學會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2)學會運用詞句寫一段描寫雨景的話。而語文S版的教學目標則應適度降低為:(1)會寫會讀生字詞;(2)了解問號、感嘆號的用法;(3)體會不甘為弱者,要保護弱小的思想感情。
二、細研文本,合理確定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實施教學的基本載體。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除了語文文本的實際教材內容外,還包含教師后期對教材內容的編排、加工等。因此,如何合理、精準地確定教學內容,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基礎。閱讀教學涵蓋的內容及知識面非常廣,包括字、詞、句、篇、文體特征、語言藝術、寫作手法等,在教學中面面俱到不現實也不科學。因此,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精細研究和深入挖掘,在結合教材內容的重難點、訓練點等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恰當取舍,最大限度地將教材所蘊藏的“精華”傳遞給學生,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以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美麗的規(guī)則》為例,此文為略讀課文,通過“我們去看企鵝歸巢的路中遭遇嚴重堵車卻沒有任何違反規(guī)則情況出現”這一件事情,贊頌了人們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美德,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體會“美麗規(guī)則的含義”,增強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自主性。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讓學生邊讀邊想如下問題:(1)“我們”在前往菲律普島看企鵝歸巢的路上為什么擔心會堵車?(2)離企鵝島還有60多公里時出現了什么情況?后來“我們”看到了什么情景?(3)為什么說“它留給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來我們看到的可愛的小企鵝還要深刻”?(4)讀完課文,你還有什么感想?通過如上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在有層次的、多種形式的讀中思考、感悟,從而實現以“讀”帶動教學目標的目的。
此外,小學語文教材里的課文除了本身的內涵外,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若在教學中只關注作品內涵本身會將學生禁錮于某一思維中,不利于學生對教材做出多元的、獨特的解讀和體驗。因此,教師還應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拓展閱讀,如此既能讓學生對教材本身的解讀更靈活、創(chuàng)新,還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進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習作能力,實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如上所說的《美麗的規(guī)則》,教師在鞏固練習階段就可以選取與教材有著密切聯系的作品適當性地進行拓展閱讀,如《魏征直諫》《海瑞罵殿》等。
又如,在教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的內涵,可以借助多媒體在屏幕上拓展當時的時代背景的閱讀資料,通過相關的實事圖片、事件等課外資源,讓學生認識到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的黑暗程度,認識到廣大的勞動人民在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的悲慘遭遇,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領悟到魯迅先生這句意味深長的話用的是比喻手法,他是用一種隱喻的態(tài)度向我們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政治的黑暗,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在這樣黑暗的統治下魯迅先生依然不折不撓地與反動派進行頑強斗爭,不愧為我們的“民族魂”。
三、豐富教學形式,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現代心理學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語文閱讀的教學形式,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
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興趣。思源于疑,在學習中產生疑問是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之一。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多思多想。如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武松打虎》一文,在語言運用方面頗具特色,在描寫武松打虎時有許多精彩的動詞,如老虎撲向武松時的“按”“撲”“躥”“搭”“掀”“剪”等,既傳神地寫出了老虎的虎虎生風、兇猛厲害,又將武松的險境渲染得淋漓盡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中可以設置如下問題:“認真研讀課文,說說你最欣賞哪一組(個)運用得準確、傳神的動詞?”引導學生在靜讀沉思中準確把握文中的語言特色,并通過提取文中的動詞資源,促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文中連續(xù)用多個“閃”字,“閃在青石邊”“閃在大蟲背后”“閃在一邊”……很好地表現了武松在危急瞬間仍能沉著冷靜、機警敏捷的性格特征,而“掄”“劈”兩個動詞則傳神地描繪出武松打虎時動作的力量與速度,突出表現了武松的勇猛氣勢,等等。類似于如此傳神的動態(tài)描寫在該文中還有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巧妙設問,讓學生注意到這一類記敘文中動詞的運用,不但能讓學生在今后的閱讀訓練中也會更加注意類似詞匯,學會借助該類詞匯來帶動課文理解,還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通過讀寫結合,達到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雙重教學效果。如,在教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裝在信封里的小太陽》時,筆者結合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的關注點就如下問題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在整件事情中庫伯到底犯了什么錯?丹尼斯的爸爸又是怎么給庫伯機會的?從整件事情中你覺得丹尼斯的爸爸是個怎樣的警察和家長?學生通過寫作,很容易明白文章主旨:丹尼斯的爸爸的做法既給了庫伯改正錯誤的機會,又維護了一個孩子的童心。如此,既促進了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作文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總之,通過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依然存在較多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仍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以切實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章珊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2]裴婭.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28):50-51.
[3]王愛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路[J].青年文學家,201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