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雪嬌
【摘要】排舞作為一項健身項目,具有強健體魄、健腦益智、緩解壓力、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陳代謝過程、消除大腦疲勞和精神緊張、增強體質、延緩衰退等作用,因此,本文從排舞的特點、優勢出發,對其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排舞 高校體育 教學實踐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192-02
引言:排舞是一項集舞蹈、體育、藝術于一體的體育活動,隨著社會對體育鍛煉需求的增加,排舞不經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健身運動,更是走進了校園,豐富了學生的體育內容和校園生活。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雖然學生對于運動項目的選擇更加自由了,但是體育項目單一的問題卻一直飽受詬病,許多高校在體育教學中,只有籃球、足球、排球等幾個主要的球類項目,這樣的教學設計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豐富高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也成了教學研究的重點,而排舞的風靡則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排舞對于大學生發展的重要性
在高校開展排舞不僅豐富了體育項目,更為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了益處:首先,排舞有利于強健體魄。大學階段的生活相較于高中階段比較安逸,而許多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校園生活中往往忽視身體鍛煉,或者長期沉溺在不良的生活習慣中,使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而通過排舞,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進而改善免疫系統,增強體質;其次,有利于緩解心理壓力,在進入到大三、大四階段,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就業的壓力,從而產生心情焦慮、精神緊張等不良情緒,通過排舞,學生可以在或舒緩、或動感的音樂以及有節奏的舞步中緩解心理壓力,此外,在排舞訓練中,學生還可以增進與隊友之間的情感交流,并在溝通中找到情緒宣泄口;第三,有利于提高記憶力,長期處于專業學習中,學生很容易產生思維固化,而在排舞中,學生需要不斷運用形象、概念、情緒、運動對音樂和動作進行記憶,并產生對大腦神經的刺激,從而提高思維的靈敏度;第四,有利于優化體態,許多學生在生活中習慣弓腰駝背,嚴重影響了體態的美感,而在排舞訓練中,學生可以通過動作的組合,提高對音樂美、形體美的感悟,進而加強自我要求,促進身心的協調發展。
二、排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
1.排舞符合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對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已經不再僅限于強化學生的體育技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是向著德、智、體、美綜合發展,而排舞的引入,則完全契合這一教學目標,從德育角度看,排舞并非個人活動,而是集體運動,因此在訓練中,它更強調的是整齊劃一和個體配合,這樣學生在長期的磨合與溝通中可以深刻體會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并促進其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從智育角度看,排舞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記憶力和反應力,從而提高了身體與大腦的配合程度;從體育角度看,排舞作為一種運動項目,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從美育角度講,排舞作為一種舞蹈,其不僅在動作上具備一定的藝術性,在音樂的配合上也呈現一定的協調性,而這也能讓學生在鍛煉中不斷糾正自己的動作,增強體態的美感,進而提升審美水平。
2.排舞符合高校教學改革的需要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高校引入排舞對于推動其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無疑是有利的。一方面排舞的引入滿足了大學生對體育的個性化需求,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特點、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對于體育項目的選擇自然也有所區別,而排舞則可以根據音樂的變換,調整舞蹈動作,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引入拉丁、爵士、街舞等,讓學生在訓練中實現個性的發展;其次,傳統體育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而引入排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對體育訓練的參與度。
3.高校具備了引入排舞的教學條件
高校作為教學研究的主要陣地,其充分的教學資源為排舞的引入提供了基礎保障,例如高校廣闊的操場為學生排練排舞提供了充足的場地;專業的教師隊伍為學生的排舞內容以及訓練中指導提供了保障;專業的選課系統為學生的排舞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等,而這些基本教學條件的支持,自然提高了高校引入排舞的可行性。
三、結束語
總之,無論是從體育教學改革的角度講,還是從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講,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排舞都是形勢所趨,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要想提高排舞的教學效果,學校還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排舞的意愿和熱情,及時調整體育教學目標,重視對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并將排舞納入學校運動競賽計劃,定期舉辦排舞比賽,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來展示訓練成果,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終促進排舞在高校的普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賢.陽光體育背景下排舞進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可行性探討[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10:77-80.
[2]梁琪,胡效芳.排舞運動在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的可行性研究——以晉中學院為例[J].湖北體育科技,2016,02: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