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摘要:本文在分析網絡時代給傳統報紙帶來挑戰的基礎上,提出網絡時代下傳統報紙業記者定位,希望可以讓傳統報紙業記者更好的明確自己的位置,本文認為,網絡時代傳統報紙業記者仍應該堅守以“內容為王”,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個新聞事件,多角度地展開調查,給讀者呈現真實而鮮活、深刻的新聞報道。
關鍵詞:網絡;傳統報紙業;記者;定位
網絡時代的來臨,讓傳統報紙業受到嚴峻的挑戰,作為記者,應該如何找準自身定位,就成為當前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網絡時代的傳統報紙業需要職責堅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進入了網絡時代,同時,網絡時代也在無時無刻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隨著微信、微博、APP等新興媒體的崛起,滿足了受眾多樣化的新聞獲取需求。按照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來看,截至2015年12月,全國網民總數量達到6.8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占據6.20億,這對傳統報紙業是極大的挑戰。
文字是傳統報紙業的主角。在新聞報道的時候,記者是選擇的單向報道方式,因為所獲取的信息量的限制,受眾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信息,這樣就無法滿足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在發行量方面,也會受到地域和輸量的限制,所以,傳播效果一直不佳。相比傳統報紙業,新媒體擁有時間快、新聞方便、移動性等多種特點,所以很容易吸引受眾的需求。但是因為新媒體所發布出來的新聞深度偏低、隨意性較高,所以,其可信度偏低。雖然傳統媒體并不像新媒體那樣發布新聞很快,但是其深度與公信力較強。所以,作為傳統報紙業的記者,就需要明白傳統報紙業的優勢,這樣才可以幫助傳統報紙業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生存。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評論員劉雪松在《傳媒大觀察》上撰文:傳統媒體問題出在哪?也許正是媒體人本身定力的搖擺,其認為媒體人一旦只想守住一個飯碗,不再堅守新聞崗位的職責,不再堅持新聞理想的初心,那么,在日新月異的傳播形態面前,在彷徨與糾結的心態之下,或被“溫暖”所感動、或被未來所困頓的“淚流滿面”,都有些莫名其妙。
實踐證明,新媒體平臺上,很多具有話語分量的“網紅”,恰恰是紙媒等傳統媒體上堅守著的“紙紅”,報紙作為傳統媒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練、沉淀并積累了一支具有生存和競爭能力的新聞專業隊伍。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其專業性、影響力,以及對于傳統媒體的堅守,使紙媒至今依然有著新媒體不可替代的公信力。這也正是網絡等新媒體,希望得到與傳統媒體人更多合作,以期增加影響力和傳播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網絡時代下傳統報紙記者的定位措施
1.建立機制,做好自身定位
第一,適當提升傳統報紙業記者的準入門檻,確保記者整體素質有一個提升。第二,明確網絡之中記者自身的行為規范。第三,不斷的完善新聞專業對于記者的要求,同時制定相對應的行為準則。第四,充分考慮到新興網絡環境,并且做好對傳統環境的調整,這樣才可以確保傳統報紙業的記者能夠更好的進行定位,并且做好相對應的引導工作。
2.傳統報紙業記者對職業的重新認識
網絡時代的來臨,必定會帶來報紙的轉型與發展,但是無論如何轉型,其本質是不變的。實際上,新媒體同傳統的紙質媒體之間存在一種共生的關系。通過對各種網絡新聞的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的網絡新聞來來源于紙質媒體,與紙質媒體之間的區別在于,圖片放大了或者是換了一個吸引人的標題,這就屬于“冷飯熱炒”的一種方式。“所以,從權威角度來看,傳統媒體更加的專業。”傳統報紙業的記者就應該明確自身的定位,自己是社會的“瞭望者”,同時也是思想的引領者,需要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這樣才可以做好監督。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撰文說,這個時代,新聞戰線傳統的平臺、介質或許會式微,但新聞不會消亡。作為優質內容的提供者、思想的生產者,媒體不可或缺。理想還有價值,職業還有擔當。不管媒體形態怎么改、輿論格局怎樣變,原創仍是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思想仍是媒體最重要的品質,理性仍是時代最需要的力量。
3.基于內容,準確定稿
傳統報紙業是以內容為王,以此來站穩腳跟。所以,作為其記者,在深度報道中要求準確的定稿,這樣才可以體現傳統報業記者的價值。盧新寧撰文說,今天,傳統媒體面對一場傳播理念、媒體形態和輿論格局的變革,但如何做到技術、渠道和內容的統一?這是一個新技術如大江奔流的時代,但我們不能被技術和渠道壓垮了心智,篤信粉絲數、點擊量、閱讀數,更不能為了刷屏效果不惜犧牲內容的品質,讓新聞和思想退場。“我們必須認識到,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媒體短時間看起來是要依附于技術的發展,但是如果技術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成為了媒體的‘基礎設施”,“那么媒體最根本的東西,即能生產有思想、有價值的內容的能力,就會顯現出來了。”
開辟一個新媒體戰場,用新技術搭建新平臺和渠道,對于我們來說不是很難的事情,關鍵是長遠看,我們是否有優質內容來聚攏用戶、黏住受眾。內容是王道,渠道是霸道,一時勝負在于力,千古興亡在于理。王道才是根本。
筆者也贊同,傳統報紙加強內容供給建設,“提供主流價值的優質產能,是在互聯網時代立于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地用于全媒體輿論場,”“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肯定不行,傳統報紙新聞的生產,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植入互聯網思維,增進分眾傳播意識、融合傳播技術和關系營銷能力等。
“辦報紙出身的人,總是對落在紙上的文字要求很高,無論是消息、通訊,還是評論、特寫,講究的是信息傳遞準確、語言清晰優美、評論精煉犀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