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霞
摘要: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通過的感恩教育真實的案例從而實施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內在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對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促進個體的自身發展、增強社會的信譽度有很大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教育;方法途徑;探究
一、大學生感恩現狀調查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社會對他們給予很高的期望,他們的感恩觀影響著他們對人生、對他人、對社會的看法,以及他們處世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感恩觀進行調查和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入地了解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開展感恩教育提供客觀依據。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正式發放問卷380份,收回361份,有效回收率為95%,在被調查的對象中,商丘師范學院100人,商丘工學院280人,學生最小年齡16歲,最大年齡24歲,平均年齡19.86歲,其中大一學生220人,大二學生100人,大三學生41人,本科生120人,專科生241人。
(二)調查結果分析
1.關于感恩的認知方面
通過調查,發現有73%的學生認為“父母、老師、社會、同學、朋友給與我們的幫助是應當回報的”,這表明很大一部分學生對生活所給與的恩惠有所認知。有63%的學生認為“成功的人是懂得感恩的”,表明大部分同學明白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社會為他們提供的條件不足,存在不公平現象而產生消極的情緒,雖然只是一小部分,但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
2.關于感恩的情感方面
有83%的同學表示當自己做錯事時對父母、老師有一種歉疚感,這說明很多同學懂得父母對自己成長的付出及老師對自己教育的付出。有80%的學生表示對生活、對學校懷有感恩之心,這表明很多同學對自己獲得的恩惠有一種積極的情感。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用消極的心態看待生活、學習,他們缺少對生活和學習的動力,這部分同學正是我們重點教育的對象。
3.關于感恩的行為方面
79%的學生表示會在母親節、父親節等相關節日給父母、老師送去溫馨的祝福,會向災區或需要幫助的人伸出自己的溫暖之手,對自己的感恩現狀比較滿意。這說明不少同學有感恩的行為,并且會主動給予回報和感謝。有34%的學生認為“努力學習就是對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最好報答”、“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對社會的感恩”,這說明很多學生對感恩行為的看法還是比較狹隘。
二、影響大學生感恩觀的因素分析
對于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大學生,不管是從年齡還是處事方式都與高中階段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大學這個階段是個重要的過渡期,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心理特點。他們在家庭、學校、社會交互的環境中,而復雜的外部世界對他們觀念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在不同層面和不同程度上都影響著他們的意識和行為。
(一)大學生自身因素
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的影響、認知的影響、眾多心理壓力的影響。為此會出現道德方面的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知恩圖報、個人利益至高、待人待事缺少感恩。
(二)家庭環境
父母的溺愛、父母感恩觀念的偏差、父母教育方向的失當,很多家長對孩子毫無怨言的付出,不求兒女點滴回報,這自然體現出父愛母愛的偉大,但是對于孩子成長而言,這種觀念并不可取的孩子會覺得父母給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特別在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當中,孩子的這種觀念體現的更加明顯。
(三)學校環境的影響
我國的中小學教育,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看重學校的升學率,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觀念淡薄。學生對教師無私奉獻的傳授知識并沒有心存感恩之心。把老師對個別學生的指導和教育,看作是老師為了自己的獎金而做出的努力。沒有感恩的意識,學生自然不會有感恩的行為。
(四)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殘酷的市場經濟競爭下,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使人們越來越功利和現實。人情冷漠,關系逐漸變得疏遠。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善舉和無私奉獻的人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和回報。我們的大學生置身于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必然會受到不良的影響,不知何時何事應該懷有感恩之心,不知用什么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三、感恩教育的實施
(一)教會學生識恩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享受的恩惠應該是付出代價才能獲得的。而作為我們高校教育者就要讓學生能捕捉到生活中的道德恩惠,啟發學生找到這些恩惠的亮點和價值,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感激。生活中的處處發生小事都是我們所受的恩惠,他們的成長與這些是分不開的。一個人再強大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所以對他人所給予的恩惠應感恩在心。
(二)教育學生知恩后應當謝恩
調查的結果發現,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錯誤地認為:感謝別人太虛偽。他們認為只要從心里記住別人的好就可以了。其實則不然,要讓學生知道:發自內心的感謝沒人會拒絕,應該把別人給與的幫助和恩情表露出來。這不僅僅是為了表示感謝,更是一種心的交流。以此來引發學生之間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情感,進而產生感恩的行為。
(三)教會學生報恩
識恩知恩之后,應當以誠意和實際行動給與回報,回饋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物質方面的或者精神方面的。但要讓學生明白報恩不能以物質為主。因為并非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稱得上報恩,像對父母的孝行、對他人的舉手之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才是報恩的表現。
(四)讓學生認識感恩教育的意義
1.感恩有利于促進家庭的和諧
一個懂得尊敬老人、贍養老人、互敬互愛、互相感恩,時常感恩的大學生,必定能進一步促進家庭的和諧。
2感恩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現代社會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人認為別人都是障礙是自己的絆腳石,而成功是靠自己努力的結果;對于那些失敗的人則往往怨氣充天,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更很少想到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上,光靠一個人單打獨斗是很辛苦的,也難取得好的成就。而在親情、友情、愛情等社會資源的幫助下,取得成功會容易些。懂得感恩的人容易得到別人的回報,而也更愿意與他再次合作。成功以后懂得回報社會的人,他的形象價值在社會上得到提升,這樣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會使他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不知的感恩的人會覺得別人幫他是應該的,不思回報,別人就不愿意再與他合作,他也很難取得更大的成績。
3.教育大學生感恩有利于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如果大學生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會用尊重、友愛、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給與愛和友誼;寬容他人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逐步克服自己的缺點,與他人同心協力,這會促使美好人際交往氛圍的形成。
四、感恩教育的途徑
(一)教師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素質
在大學生的道德養成過程中,教師可以說是第一榜樣,是心靈的引路人。教師不但要具有淵博的知識,更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質是不可忽視的。我們每位教師身上所體現的“師德”都會對學生的認知、情感、乃至行為和目標的選擇產生引導。所謂“學高為師、德高師范”指的就是如此。所以我們作為學生靈魂的導師,就要用心靈去教學生,以身作則去帶動學生。如果一個老師天天去抱怨,那么所帶的學生是很難具備一顆感恩之心的,更無法去談感恩。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效仿和比較,因此在回報父母養育之恩、朋友相交之恩、領導同事關懷之恩等方面,一定要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在面對不好的社會現象或客觀因素導致個人受到挫折時,不要一味抱怨,更不要將負面情緒暴露在學生面前。要以豁達、平和、樂觀的心態,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的主流方向,對社會懷有感恩之心。
(二)利用特定節日開展專題活動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像教師節、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春節等節日來臨之際,以學校、學院或班級等團體舉行一系列的感恩活動,設立感恩節或感恩日的主題活動。
(三)滲透教育法,不要讓活動變成形式
將平時開展的各種感恩互動貫穿到日常教學、班級管理、團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時時講感恩,處處講感恩。
(四)問卷調查,及時總結
通過感恩問卷調查、滿意度測評,詳細了解學生存在的不足和不滿,及時總結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學校的滿意度測評就是一個讓我們很好地了解學生,認識學生的途徑,如果學生能夠認真地仔細的觀看每一測評項目,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達到預想的效果,說明學生對學校、對老師是心存感恩的,如果是不看測評提出的問題就一味的做大,哪怕得到的是100%,我想那也是虛偽的,不切實際的,沒有任何的可信度,也不能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內心想法。
(五)充分發揮網絡教育陣地,利用好新媒介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
充分發揮網絡良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利用網絡的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服務功能強的優勢,利用QQ空間、說說、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上傳一些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感恩主題文章和活動,傳播社會正能量,增強感恩文化的官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