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飛+嚴曉琪
摘要:孝道,是東方燦爛的文化遺產,是儒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倫理道德觀念里最核心的部分。時代在變遷,傳統孝道和新時期孝道的差異不斷加深,在這種形勢下,涌現一大批研究孝道問題的學者,通過他們的研究,我們也能發現80后和90后孝道的差異并且尋找合適的應對策略,本文通過對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孝道的現代價值、社會轉型時期“80后”、“90后”的孝道觀、以及應對策略等5個不同的方面進行文獻綜述,創新研究思路,對比80后和90后孝道的差異,找出解決孝道差異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孝道;80后孝道觀;90后孝道觀;教育策略;文獻綜述
一、研究背景
社會轉型是一個有特定含意的社會學術語,通常是指社會結構發生整體性、根本性的變遷,社會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從愚昧時代到文明時代過渡的特殊時期。(鄭杭生,1996)具體到中國的社會轉型,則是指1978年以來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這既是指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現代化和世俗化的過程。社會轉型不僅影響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模式,使個人帶有轉型時代的烙印。而且,在更深的層面上社會轉型會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進而影響到人們的價值判斷和理性選擇,最終引起人們思想道德觀念領域里的深刻變化。
對孝道的內涵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他們當中有很多對孝道的解釋和分析都是從中國的古典文獻中找到的。比如鄭心靈的《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探微》認為,“‘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于事奉和奉養父母。而且他把孝道從敬養層面上來看,分成了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追念這六個方面”肖群忠則認為,孝道不僅是善事父母基本的規范,而且孝道擴大到了立身、事君、處世的泛化規范。綜合以上看法,本文把傳統孝道的內容總結為以下三點:愛親、親親的心理;養親、敬親的表現;尊親、榮親的行為。
研究孝道的現代價值的學者有很多,2003年徐向群從社會發展角度論述孝道的現代價值,首先,它的倫理價值在于:①傳統孝道精華部分是現代人際關系和諧的紐帶,它有利于培養和諧社會;培養和實踐孝道有利于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③它有利于培養合作精神,減少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泛濫。其次,其政治價值在于:幫助維護社會穩定、增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興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有助于發揚愛國主義。最后其哲學價值在于:優秀的傳統孝道啟示我們要珍視生命。它體現了中國人珍惜現世生命的哲學意識。不僅孝敬父母,而且要重視父母及他們現實生命并且努力保護之。總之,傳統孝道思想不僅僅是一個倫理觀念,實際上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國政治、文化和思想走向。本文認為,孝道的現代價值要從對傳統孝道與新時期的孝道的差異中找到重點,孝道文化應該秉承傳承與創新的精神,社會轉型時期的孝道文化對緩和代際沖突,促進家庭和諧,解決家庭養老、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傳承,對促進社會和諧有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社會轉型時期“80后”、“90后”的孝道觀
1.“80后”孝道觀的研究
劉志娜在《傳統與現實之間:80后的孝道觀差異》一文中提出,80后的孝道觀主要有以下特征:孝道的內涵更加豐富,他們體諒父母的心情,關心父母的心理狀態,體恤父母的內心世界,如在善事父母的觀點上,“80后”認為應該抽時間多陪伴父母,適當的安排外出旅游;關心父母身體健康,帶父母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等。注重“事生”,注重對老人的“事生”簡化對老人“事死”。轉變陳舊觀念,樹立“厚生薄死”、火葬代土葬和文明祭祀的新觀念。有獨立的事業觀,他們認為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自己選擇的事業以及自己的想要生活方式都應該根據自己本人的特長和興趣來決定,父母不決定自己的事業,生活,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男女義務平等。在傳統封建社會中,存在強烈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和行為,養兒子是用來傳宗接代的,女兒是外家人。但“80后”認為,男女是平等的,都同樣要在社會和家庭中承擔一樣的責任,所以兒女同樣孝順父母,贍養父母。“80后”普遍認為,在贍養父母的問題上,男女沒有性別區分。
2.“90”后孝道觀的研究
那么“90后”的孝道觀又有什么不同呢,劉曉紅通過對上海四所初中778名關于孝道認知的問卷調查發現,當前“90”后青少年在傳統孝道觀上表現出傳承與揚棄態度分明的整體特征。其中,傳統美德仍然占主流,整體上呈現雙向互益性特征;孝道觀中增加了自我選擇成分,留后防老觀念淡化;在人口統計學方面,青少年孝道觀在性別、年級、學習成績問有顯著差異。(傳承與揚棄共存——對“90后”青少年的孝道觀的調查研究,劉曉紅,2009)。說明“90后”的孝道觀與中國傳統孝道觀相比,已經有了傳承與揚棄,但是由于時間和地域限制,該研究仍然有很大局限性。
3.“80”后和“90”后孝道觀的不同
從80后和90后的孝道觀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孝道觀發生了一些根本上的變化:第一,更加注重自我選擇成分,不再盲目順從父母;第二,對養老敬老的目的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從以前的留后防老轉變為敬親愛親;第三,對父母的孝順,從注重物質養老,轉變為注重精神孝順,讓父母開心。
三、孝道代際差異的應對策略
1.“80”后孝道的教育對策
根據南京師范大學,2007,張莉的論文《當代大學生孝道現狀及其教育對策研究》,她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孝道現狀,提出下列教育對策。
首先,學校教育。一種道德觀念的提倡和養成,必須動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依靠教育。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充分發揮高校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強當前青年大學生的孝道教育。
其次,家庭協同。現代國民教育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環境上,家庭教育都具有其它兩種教育不能替代的優勢。因此,應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斷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孝道教育。
最后,社會參與。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孝道教育,更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只有通過社會的規范、倡導、鼓勵,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學校再具體地實施,家庭更加注重配合,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實現我們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孝道。
2.“90”后大學生孝道的教育對策
根據2014年,劉琳靖的《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研究》的研究指出,當代大學生孝道的教育對策。
首先,加強高校的孝道教育。對個人進行道德養成方面的教育是促使個人道德觀念形成的根本方法。高等學校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特別是高校的“兩課”教育對大學生德育教育起到了主渠道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揮高校在大學生孝道意識養成中的作用,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孝道教育。因此要從下面這個幾個方面入手。加大孝道教育力度;改進孝道教育方式;豐富完善孝道教育內容;構建孝道教育信息化平臺;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等等。
其次,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就要從這幾個方面著重加強教育:樹立全面發展的家庭教育觀念;選擇適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做子女孝道教育的模范;引導和培養孩子孝道實踐;消除代際隔閡等等。
再次,優化社會環境。洛克提出,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切道德都是后天習得。環境隨時隨地都對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良好的孝道教育環境可以是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強化自身的孝道意識,因此,我們應該首先營造一種良好的孝道學習環境。因此從這幾個方面論述: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強孝道制度化建設;發揮媒體的引導作用;
最后,強化大學生自身孝道教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體現了子女孝敬父母的強烈愿望,然而“打鐵還需自身硬”,大學生只有強化自身孝道教育,身體力行,加之良好的社會、學校、家庭氛圍,才能做一個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因此從這幾個方面論述:提升孝道意識;注重孝道實踐;及時盡孝道。
從以上兩位作者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針對90后的孝道研究還比較少,并且兩位作者都從社會不同角度提出孝道建設的研究方法,綜上所述,本文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80年代和90年代孝道的代際差異,給出心理學領域的建設性措施。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孝道的現代價值、社會轉型時期“80后”“90后”的孝道觀、以及應對策略等5個不同的方面進行文獻綜述,創新研究思路,對比80后和90后孝道的差異,找出解決孝道差異的應對策略,但是,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大學生群體的孝道研究中,這可能與被試群體的特殊性與易得性有關,因此我們可以從本文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不同年代孝道的代際差異,給出心理學領域的建設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