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詠梅
摘要: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指南》中指出:游戲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而表演游戲又是一種深受幼兒喜愛的活動形式。幼兒經常進行表演游戲,其對藝術素養、審美能力是一種很好的熏陶,幼兒的再造性想象充分發揮,體現為日益增強的表現力,開朗、自信、合作的品質也都由此得到發展,那么教師又是幼兒游戲中的觀察者、引導者。
關鍵詞:指南;觀察者;引導者;學習;發展
《指南》中指出:游戲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而表演游戲又是一種深受幼兒喜愛的活動形式,因為表演游戲是幼兒以童話故事等文學作品為主要內容,也有以生活經驗為依據自編內容,通過扮演角色,運用語言、動作、手勢、表情等表演技巧,再現該文藝作品內容或生活經驗的一種游戲方式。而這種游戲形式是一種深受幼兒喜愛的活動,幼兒在表演游戲中不僅口頭語言得到提煉和糾正,文學語言得到豐富和積累,同時幼兒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記憶力、創造力也得到提高。并且又可以鍛煉幼兒的膽量,促進同伴間的交往,對其良好的性格培養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而此時教師在游戲中的角色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指南》中指出對于游戲的使用原則,教師的主體是觀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導在后,因為游戲是幼兒自主的活動。那教師該如何給自己定位呢?首先,依據《指南》觀察和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教師必須是幼兒游戲中的觀察者、引導者,在游戲中要給與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讓孩子有權選擇材料、伙伴、地點,更有權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而教師不需要過多的干涉。其次,依據《指南》來判斷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讓孩子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空間和能力,避免放任自由、包辦代替。因此,幼兒的表演游戲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而教師對游戲的引導,目的就是為了讓幼兒更好的進行游戲,更好的進行創造活動。而教師在游戲當中不斷的實施和反思后,對教育工作逐漸有了較為清晰的目標和方向,體驗到了自己和孩子們在互通有無的游戲中共同成長的快樂!所以,依據《指南》中提出的,教師在游戲中的引導作用是有效的推進幼兒的發展。以下是教師在表演游戲活動中的指導策略:
一、尊重幼兒的游戲意愿,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指南》是用來觀察和分析幼兒游戲行為的,也是用來介入和指導幼兒游戲的。但是,只有在觀察和分析幼兒游戲行為的前提下,才能獲得介入和指導游戲的依據,而不是直接用《指南》中的目標作為干預幼兒行為的砝碼,因為游戲中的指導是以幼兒的需要為前提的。而兒童游戲的自主性體現在他們在游戲中以自我為主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游戲。但是,在游戲實踐活動中,教師在指導游戲時,經常會不由自主地不加觀察地干預幼兒的游戲,挫傷了幼兒在游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抑制了游戲情節的縱深發展。如:表演《狼來了》在熟悉了故事內容之后,孩子們進入“大風車”劇場開始準備表演,第一天表演時我看到他們有的在布置場景有的在拿頭飾及布條裝飾自己,只有張奮杰拿著筐子走到陳洋洋面前說著什么?我一看走過去說:“張奮杰,你拿的道具不對呀,山下的人們拿的是鏟子,你拿著筐子怎么下地干活呀?”張奮杰一聽一臉無奈的放下了筐子,拿起小鏟子嘴里還說著什么走到了其余的幼兒面前開始了表演。第二天游戲時張奮杰又拿起昨天的小筐子,心想這孩子還挺執著,于是問他:“你能告訴蔣老師為什么一定要拿筐子呢?”他說:“山下的人不一定都去用鏟子除草,我可以用筐子撿蘑菇呀。”我聽完也是一愣,是呀,孩子們不一定要按故事上的內容去使用道具,可以發揮想像呀。我趕緊說“你的想法非常好,昨天老師錯怪了你”孩子聽到我的話高高興興的表演去了。《指南》中指出,教師在游戲中過度行駛權力,將游戲過度結構化,從而抑制兒童按自己的意愿進行游戲的能力,并減少了兒童在游戲中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承擔風險和進行同伴交往的機會。那么,我們看上面的案例。在第一天,教師只是看到幼兒的游戲行為與自己預期的行為不一致,但沒有分析幼兒當前行為的意義和價值。教師以主觀的行為去推斷幼兒行為,并以故事內容的固定模式去要求幼兒,使自己無法了解幼兒的真實游戲愿望,從而抹殺了幼兒的創造性、想象力,打擊了游戲的積極性,使幼兒被迫接受老師的安排或許就因此終止了幼兒接下來可能出現的更有意義的游戲情節。而在第二天,教師在尊重幼兒游戲意愿的基礎上,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創造性行為、豐富的想像,并及時給予了鼓勵,幼兒的身心獲得了滿足,促進了幼兒游戲的積極性。所以,我們在游戲中,既要尊重幼兒游戲的意愿,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又要貫之以教育的意義于安排,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努力的關鍵在于如何將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幼兒的需要。當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兒童的意愿時,孩子在游戲中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便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二、啟發幼兒獨立地解決問題,體現相互合作
“傳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指南》中指出,為了通過游戲的指導推進幼兒發展,教師在指導游戲時就應該有比較清晰的目標意識,要清楚的意識到“通過我的介入指導,將幫助幼兒獲得怎樣的經驗和發展”。我們不僅要教幼兒游戲,還要讓幼兒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在童話故事的表演游戲活動中,幼兒對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例如:《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大多對故事中的“漂亮的人物”比較熱衷,爭著搶著要當某個角色,而對一些反面角色不愿意承擔。例如:繪本故事《丑小鴨》我將故事改編成了小劇本,劇本中的角色對話很有趣,內容很有深意,并富有韻律感,幼兒都很喜愛。可是在進行角色分配時就出現了問題。只聽孩子們大聲說:“我當白天鵝,它多漂亮呀。”“我當鴨媽媽”組長果果說:“那誰來扮演丑小鴨呀?”沒有一個人愿意。果果用求救的眼神看著我,我搖搖頭說:“你們自己解決吧。”果果一看走到郭天字面前:“你扮演丑小鴨吧。”郭天宇說:“我不當,我要扮演天鵝。”果果又說:“你下次在扮演天鵝,好嗎?”郭天宇就是不同意,他們就僵住了,時間持續了5分鐘,而我一直在一旁觀看,不發表意見。果果一看,她一臉無奈的說“那我當丑小鴨吧”這是只見程茜過來說:“那還是我當丑小鴨吧。”果果一聽高興的說:“好呀,就你當吧!”她趕緊幫她裝飾,其余的小朋友一看問題解決了,就都過來幫忙,一會兒他們就高高興興的開始表演了。上面的案例中,幼兒在分配角色時出現的矛盾,那是因為幼兒對于角色的選擇,往往基于他們對于某個角色的偏愛。都愛扮演自己喜愛的角色。這時候教師的角色地位發生了變化。她不再是幼兒活動的編導,幼兒之間矛盾的評判者,而是成為活動的參與者,去推動幼兒自己去解決活動中產生的問題,以豐富鞏固幼兒玩角色游戲的經驗,并使幼兒能和角色融合為一體自由發揮。endprint
三、創造性地選擇替代品制作游戲道具,體驗表演游戲的樂趣
《指南》中指出,游戲材料和幼兒發展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也就是說,材料的種類特點能刺激幼兒的行為方式,而幼兒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在表演游戲的過程中,幼兒的想象空間非常大,創造力的發揮也得到有效激發。而幼兒游戲的樂趣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游戲材料的操作,游戲的自主性還體現在對材料的自由選擇上。我們經常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游戲活動。常見的有帶頭飾表演、著裝表演等等。但這些教具大多是教師提供的,幼兒較少自己解決道具的問題。我們嘗試讓幼兒自己動腦筋,創造性地選擇替代物,共同來準備表演用的頭飾、道具。例如:繪本故事《老鼠嫁女》在表演投放材料時,我沒有將動物的頭飾、天鵝的翅膀、鴨蛋的道具投放在表演區內,而是讓幼兒自己想辦法制作。于是我組織幼兒分組進行了討論。然后讓她們在第二天把討論的材料帶到班里,只見馮薈元從家里拿來了一次性的桌布,要為天鵝做翅膀。李鵬云和嬌嬌從家里拿來了舊掛歷紙,用彩筆畫上了小鴨、公鴨、和鴨媽媽的圖,準備做頭飾,還有的幼兒在研究鴨蛋用什么來做。孩子們花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制作出了一個個美麗的翅膀、生動的動物頭飾,紙殼糊的蛋殼。在其他作品的表演道具中有用塑料袋和可樂瓶做成的小草服飾;有用牛奶箱子做成的大花轎;還有用橡皮泥捏成的農民用的小鏟子。通過幼兒動手制作道具,材料和幼兒之間產生了巨大的互動性,而這個互動性主要是指能引起幼兒之間具有更大參與感的材料。也就是在游戲中幼兒收集制作的半成品材料。這些材料能夠讓幼兒通過動手、動腦想象來滿足孩子們的各種需要。同時也反映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縱觀前面的案例在表演游戲中,教師只有根據目標和幼兒發展的需要,從不同角度循序漸進地提供游戲材料,才能使幼兒享受自主游戲的樂趣。在她們對游戲材料的把握中,產生多樣化的游戲體驗,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總之,教師在表演游戲中的重要角色應當以《指南》為依據,通過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分析和指導,才能真實地了解每個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從而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用心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感、行為,要抱著“發現”的態度去觀察幼兒,其目的不在于觀察幼兒玩得對不對,而是要理解幼兒的每一種行為方式,讓幼兒在無拘無束、輕松、自由的游戲環境中獲得自我體驗、自我建構、自我發展,充分體現自我價值,感受游戲的愉悅。因為,《指南》中指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就在于能夠用教育的眼光來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在最適宜的時候推進幼兒的發展。愿我們的孩子在愉快的表演游戲中笑得更燦爛,演得更生動,真正成為快樂的小天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