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靜 范一鵬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241000)
我國文創產品“自明性”問題的設計研究
陳奕靜 范一鵬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241000)
將哲學概念中的“自明性”引入到文創產品設計中,通過對我國文創產品的市場現狀分析,得出“自明性”特征的必要性,從而總結歸納文創產品“自明性”表達的基礎、載體及內容,并將這些理論內容應用到最后的設計實踐當中。
自明性;產品設計;文創產品;文化符號
“自明性”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指某些命題具備無需證明的常理性,把“自明性”的概念切換到產品語義設計當中,意味著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通過產品的外在表現形式,讓產品自己“會說話”,使消費者明確該產品的具體功能及精神意義。
文創產品作為精神文明的傳播載體,并非陽春白雪一般的存在,它們需要拉近與普通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以便完成其弘揚文化的使命。我國目前的文創產品市場呈現出逐漸飽和化趨勢,但受到消費者喜愛的產品并不占多數。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文創產品市場存在同質化現象嚴重、大量產品粗制濫造的現象,文化元素被強行嫁接到一些不適合的產品當中,文化內容的表達浮于表面裝飾,很難引發消費者的文化共鳴;另一方面,部分高端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表達過于晦澀,“自明性”尚不明確,不利于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因此,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對其“自明性”進行有效表達,使消費者一眼辨明文創產品的功能意義及其背后的精神意義,正是我國文創產品市場所需要的,也是符合當代消費者認知需求的。
文創產品是基于文化創意相關內容衍生出的產品類型,選擇何種文化符號進行創意應用是其設計的基礎,想要構建起文創產品的“自明性”,文化符號的選擇至關重要。此外,選擇何種類型的產品作為“自明性”表達的對象,“自明性”在文創產品中的表達內容具體有哪些,也是值得設計者深思的問題。
1.文創產品“自明性”表達的基礎
在我國海量的文化符號中,部分符號并不適合轉化為可供視覺表現的產品內容,而在可供轉化的文化符號中,又有一部分演變為只具備裝飾性能的圖案紋樣,較難從精神層面讓消費者產生文化共鳴。在構建文創產品“自明性”的過程中,文化符號的選擇應當具備以下三方面特點:
(1)文化符號的選擇應具備直觀性
文化符號作為對當時社會觀念及自然風貌的反映,在時間的打磨下其意義不斷疊加豐富,成為語義深刻的文化象征,這其中有一部分意象根深蒂固地成為文化的代表,如皖南的馬頭墻,黃山的迎客松,這些意象一旦出現,觀者腦海中自然能夠閃現出對于相應文化的各種印象,諸如此類極具認知度的特征符號在相關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意義十分可觀;而另一部分文化符號受到自身形式的局限性,如一些文字類文化符號,在設計應用過程中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編碼解碼過程,最終才能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符合消費者認知的直觀性文化符號在應用過程中更加便捷,能夠有效地節約設計時間。
(2)文化符號的選擇應具備特色性
遍觀我國文創產品市場,尤其是旅游紀念品市場,充斥著小商品市場的商業氣息,佛珠手串、臉譜面具、桃胡微雕,幾乎成為各景區普遍存在的文創產品。我國的“文化強國”思想已提出多年,但文創產品設計尚處在較不成熟的跟風階段,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創作來源單一。大量相同或相似文化符號的使用,迫使文創產品的“自明性”表達大打折扣,消費者很難從這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創產品本身解讀出其背后準確的精神意義。因而在文化符號的選擇過程中,應當剔除可能重復的文化元素,突出地域性特征,加強產品所攜帶文化基因的特色性,從而有效避免消費者的審美疲勞,做出具有識別性的設計精品。
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國傳統文化符號,雖然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符號都具備豐富的語義特征,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會造成個別時期的文化斷層,這類現象使得部分文化符號成為了“斷層文化符號”。一方面,這些斷層可以通過修補的手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其中的部分文明仍有延續傳播的可能;另一方面,這些文化符號雖然受到文化產業相關工作者的呵護與青睞,但被普通受眾吸收理解的可能性極小。從“自明性”的角度出發,這些“斷層文化符號”存在表達上的代溝,加大了文創產品的創作難度,應當盡少使用。同樣,即使是非斷層性質的文化符號,在應用過程中,也應加入相應的時代特性,為文創產品市場帶來朝氣。如圖1所示的宮廷人物辦公室用品設計,在古代宮廷人物形象中加入萌版動漫形象元素,迎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口味,更受市場青睞。

圖1 融入時代精神的萌版宮廷人物辦公用品

圖2 宮廷系列手機殼
2.文創產品“自明性”表達的載體
通過調研我國市場上已有的文創產品,不難發現,日用品和裝飾品各占半壁江山,但日用品設計品質的良莠不齊和裝飾品設計成本的普遍偏高,都為消費者的選擇帶來了困難。到底何種產品類型能夠成為文創產品“自明性”表達的良好載體,是值得文創產品設計者思考的問題。首先,成本過高的裝飾品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昂貴的價格使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這使裝飾品中所攜帶的象征意義難以得到廣泛傳播,文化內容本身被束之高閣,但降低成本的方式又容易造成其美觀度的大打折扣;其次,選擇日用品作為設計載體時,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謂文化性,而忽略消費者的使用感受,做出一些“無功能”的產品,這不符合消費者的“利得”心理,即追求購買物品的利益最大化。
綜合以上分析,具備一定功能性的日用品,是方便進行“自明性“表達的文創產品類型,如圖2所示的宮廷系列手機殼,借助手機殼這種實用性較高的產品類型,既為文化符號提供了足夠的平面展示空間,又保留了產品的功能價值。但在設計過程中,仍然要注意擺脫日用品觀感上的廉價感,在不妨礙功能表達的基礎上傳播和弘揚文化內涵。
3.文創產品“自明性”表達的內容
由“自明性”的概念可得知,文創產品的“自明性”表達是否成功,評判標準在于消費者是否能夠一眼辨明其具體功能及背后的文化意義。
從文創產品“功能自明”的角度出發,與消費者之間形成和諧自然的使用關系,是其表達的重點。結合產品設計系統論觀點,設計者首先需要摘取分析產品的主要功能、附加功能與多余功能,去除不必要的多功能化,將文創產品的主要功能作為設計實施的重點5。此外,設計者應充分調研消費者對該類文創產品使用期許,通過對產品外部形態曲直表現的把控,或者形態細節上的呼應性設計,來完成對消費者的使用引導,帶來愉悅的使用體驗。
從文創產品“精神自明”的角度分析,除了對文化符號的選擇應當具備直觀性、特色性、時代性之外,如何將文創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塑造得合理恰當,也是文創產品“自明性”表達中相對重要的內容。給予產品一個故事性的情境,能使文創產品的外在形象和消費者的內在情感合拍一致6。例如對一些民俗故事的產品化表達,創立相應語境之后,通過產品設計語義學中各類比喻的表現手法,將使用者帶入到生動的畫面當中,更利于激發其情感上的共鳴。
利用前文對文創產品“自明性”表達的研究,以西游文化為主題,當代青年消費者為用戶群體,進行文創產品“自明性”問題的設計實踐。
首先結合前文的理論基礎,調研適合構建西游文創產品的文化符號。總結西游文化中的直觀性文化符號有緊箍形象、如意金箍棒形象、袈裟形象、蟠桃形象等,結合符號選擇特色性的要求,剔除可能與其他文化有所重疊的袈裟形象、蟠桃形象。在載體的選擇上,結合目標受眾是年輕人這一要求,將能性日用品的范疇進一步縮小,同時為了與市場上多數文創產品的類型區分開(如筆筒、面具、手串等),選擇小型電子產品為設計對象。最后將文化符號與產品類型做組合對應,如“緊箍——U盤”“金箍棒——U盤”“緊箍——移動充電寶”“金箍棒——移動充電寶”“緊箍——耳機”“金箍棒——耳機”……,通過形態的相關聯程度,最終選擇“金箍棒——耳機”為設計內容。對金箍棒的形態及色彩特點進行提取,設計出的最終方案效果圖如下:

圖3 金箍棒藍牙耳機效果圖

圖4 金箍棒藍牙耳機主視圖

圖5 金箍棒藍牙耳機左視圖
最終方案提取如意金箍棒的纖長形態及色彩比例特點,并結合藍耳耳機的使用情境及消費者佩戴藍牙耳機的方式,對整體形態做了適當的彎曲處理,最后在細節上加以文字和傳統圖案作為點綴性的裝飾。產品的功能意義表達清晰,精神意義一目了然,體現出“自明性”表達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確具備一定的價值。
通過“自明性”表達的方式設計文創產品,節約了設計者的設計時間與設計難度,同時,“自明性”特征突出的文創產品在精神意義及功能意義上都能實現與消費者之間的共通。但如何通過定量的手段評估文創產品“自明性”表達的成功與否,如何使文創產品的審美價值得到進一步提高,仍是值得思考的難題。
[1]高力群.產品語義設計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30.
[2]郝凝輝.文創產品設計理論研究和時間探討[J].工業設計,2016(09).
[3]張建.基于典故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5.
[4]郭鵬.文化產品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4(5).
[5]楊向東.產品系統設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趙淑華.博物館文創產品敘事性設計方法[J].美術大觀,2016(05).
陳奕靜(1991.12-)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工業設計。
范一鵬(1991.07-)男,安徽宣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