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琦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8)
唐樂舞俑略說
汪 琦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8)
樂舞女俑作為中國古代陪葬明器中人俑的一個重要部分,能夠充分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繁榮和多彩。本文擬以一件收藏于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文物室中的唐陶女俑為分析對象,從其體貌造型、用途、制作工藝、藝術特征等方面來闡述,試圖說明它作為文物的特質。
唐;陶女俑;樂舞

本文的分析對象是一件現(xiàn)藏于浙江大學文博系文物室一件唐陶女樂舞俑,其于1961年由其他部門交至本系,女俑雙臂殘失、下半部斷裂殘缺,屬于嚴重殘缺文物。女俑通長20.5厘米,通寬8厘米,殘高4.8厘米,殘余部分的重量為0.303千克。①其形象及姿態(tài)當屬于唐時期的樂舞俑,那么該樂舞俑具體形制、用途、藝術特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本文試作探討。
這個樂舞俑外表特征明顯,雖該女樂俑由于下半部斷裂殘缺,但由其形態(tài)可初步判斷其應為立姿。俑為女性,神態(tài)安詳,面含微笑。頭梳高髻,身著紅色窄袖衣,外罩水綠色半袖披肩,胸前束帶。根據(jù)殘留的裙子部分判斷下半身著裝應該是屬于唐代女子常見的高腰大裙,裙色暗,裙腰高及胸。仔細觀察其面部,女俑的額頭及面頰有紅色殘留,應屬于朱色的“花子”,即六朝、隋唐婦女化妝所喜用的“梅花妝”和“靨鈿”,且眉色濃厚。從整體上來看,人身的各部分剩余比例呈現(xiàn)出協(xié)調而自然的狀態(tài),其形制也已經(jīng)脫離了六朝時期女俑的纖巧柔弱的狀態(tài)但又似乎沒有盛唐以后形成的雍容華貴的形制,參見楊萬里先生的《陶俑》一書,該女俑應屬于初唐時期。
唐代由于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繁榮,尤其是前中期的寬松社會氛圍和底層人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陶俑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制作靈感和素材。同時隋唐時期樂舞已經(jīng)發(fā)展得十分成熟,也促成了隋唐樂舞俑及其他樂舞相關的文物資料在今天被大量的發(fā)現(xiàn)。樂舞俑,是唐陶俑中最具特點、活潑、優(yōu)美的一種類型,其中有女性也有男性。根據(jù)文獻資料分析,其中樂俑和說唱俑多為男性,往往表情豐富動人,刻畫惟妙惟肖;舞俑則多為女性,極具東方女性神韻。本文描述的這件女俑由于破損嚴重無法判斷其是否有手持物或手勢狀態(tài),但是其表情自然,衣褶的線條既有雕塑的立體感,流動的線條貫穿衣裙,基本上可以判斷出其為舞俑的身份,也表現(xiàn)出了唐代女性姿態(tài)自由的精神風貌。
女俑一般都是作為古代墓葬中陪葬的器物,是一種擬人形的明器②。女俑所屬的陶俑類可以比較真實可信地反映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衣食住行等。值得注意的是,陶俑往往還與當時的文學、宗教、繪畫等其他的形態(tài)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基于這樣的聯(lián)系上,便有了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在《禮記?檀弓》中注解的那樣, “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fā),有似于生人”,又如《說文解字》所提及的,“偶,桐人也。”俑往往都是按著真實的活人比例進行縮減的,而且越是上層社會的的墓葬中的人俑就越發(fā)精致,例如1957年陜西省郊區(qū)鮮于庭誨墓出土的兩件開元三彩女俑,便是最好的例證,色調多彩且圖案優(yōu)美生動。
唐俑象征的身份往往是依靠分析其所屬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被放置的墓室、屬于墓葬的什么位置、制造的工藝等信息來進行判斷,因為人俑的制造往往是配合死者的生前吃穿行用的標準進行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中任何的社會行為都有嚴格的規(guī)制,如“布衣”“白丁”等就系平常百姓,所以在喪葬禮儀上也是如此,樂舞俑往往也是貴族階級所屬的產物。所以筆者推斷這個女樂舞俑便是用來滿足死者冥世生活的需要的,正是“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
樂舞本就是作為娛樂使用,女樂舞俑在墓葬的出現(xiàn)正是說明了唐朝社會經(jīng)濟繁榮,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已經(jīng)擺脫了尋求基本物質生活的滿足,步入了對享樂生活的追求。舊唐書記載:當時“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扇慕,破產傾資,風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就是其真實寫照。所以這一時期陶俑中,人物俑所占的比例大增,文官俑、武士俑、仕女俑、樂舞俑等成為這一時期的常見種類。其中樂舞俑特別是樂舞女俑開始大量地出現(xiàn)在墓葬中,顯示出死者在死后世界中的財富和舒適生活,也側面反映了當時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民的豐厚物質生活條件。根據(jù)上述的分析,該件文物應該是屬于貴族階級的殉葬品。
該女俑的的頭部比較大,頭頸肩的關系比較流暢,脖子的長度也比較符合人體比例。表情刻畫自然,這樣的陶俑的制作工藝是怎樣的呢?具體流程參照相似形制的陶俑,應該是雕塑與模制相結合的工藝,如下即推斷步驟:
工匠應該是先根據(jù)實際范例進行相應的造型構想,再用陶泥進行整體造型的雕刻,在泥胎上塑造出五官后,經(jīng)反復修改后最后成型。
在整體成型之后制做細節(jié),進入將雕塑成型的作品進行分割、翻模的程序。像樂舞陶俑之類的翻制模具較多,將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壓,然后用泥漿對銜接處進行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具有一定的強度時,取出粘接的各部位組裝,完成整體造型,并用專用器具將粘合部位修復平整,用手指或毛筆、毛刷等細軟物什進行蘸水修飾,以達到完好的模具效果。
在制作首部形態(tài)時,應該沒有一定的程序,大抵上是根據(jù)工匠自身的手藝進行制作。但由于該陶俑的雙臂部分缺失,對于其形態(tài)我們也不得而知。
之后便是女俑的素燒過程,也就是女俑在燒制過程中并不上色,而是采用陰干陶胚直接燒制。根據(jù)唐三彩的燒制過程,我們可以推斷出這個女樂舞俑的燒制應該沒有類似于唐三彩的兩次焙燒過程,而只是經(jīng)過一次焙燒,大概溫度在800℃~900℃。
最后是 “開相”,即對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涂以白粉;唇和面頰上,添加朱紅;對眼眸、眉睫、花鈿等,用墨或彩色來描畫,以增強寫實效果。
這樣的一個女樂舞俑形象體現(xiàn)了工匠們從生活中抓取藝術形象的高超能力和表現(xiàn)力,從頭發(fā)、眼眸等細小處,到上身的短衫富有造型的肩部設計、造型逼真的衣褶等細節(jié)都體現(xiàn)出了其精細的制作工藝。
該女樂舞俑雖然只是一個殉葬品,其刻畫的身份也是社會底層人民,但是她呈現(xiàn)出的卻是飽滿自信的非奴性狀態(tài)。從藝術特征上來說,這樣的陶俑作品既區(qū)別于兩漢時期陶俑的古樸素雅,又不同于魏晉時期的清秀靈氣,想來這應該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也使得造型手法和寫意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
而其自身的藝術特征也體現(xiàn)在:一、它呈現(xiàn)了自然天成的審美特征和協(xié)調的色彩,在其制作的過程中應該是添加了大量的裝飾技法,有可能會有散點配彩、貼花涂彩、開相勾畫等,在成型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技法相結合,可以使得復雜的人物表現(xiàn)得更加精彩傳神。二、它呈現(xiàn)出了立體雕塑和平面繪畫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使得整體造型豐滿、比例精確,也是使得女俑的整體形象刻畫得更加細致,也更好地彰顯了其寫實主義的藝術特征。三、女俑色彩的裝飾手法應該是先用白色染料在陶俑表面均勻涂抹作為打底的顏色,然后再對其頭發(fā),面部的五官、衣飾等部位進行各色的渲染。對眉眼、嘴以及臉頰的精細處理也反映了唐朝工匠的高超技藝以及對美的追求,這樣的色彩呈現(xiàn)出鮮活的狀態(tài)。
注釋:
①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5年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文物普查—陶器類普查信息表,文物編號為34B33-60.
②按,明器又稱“冥器”,是中國古代專為陪葬而制作的器物,包括模仿各種禮器、日用器皿、車船、家具、房屋模型以及偶人和動物模型等,質料以陶、木最為常見,還有瓷、石和金屬制品。
[1](清)朱彬.禮記訓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王子云.中國雕塑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5]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8.
[6]徐連達.唐朝文化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7]陳萬里.陶俑[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2000.
[8]馮賀軍.雕塑鑒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J722
A
汪琦,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