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 劉勝男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談通過追問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 劉勝男
追問,簡言之就是追根究底地發問。對于數學教學來說,追問就是基于教學目標設置一系列問題,然后進行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追問,以形成嚴密有序、節奏井然的課堂教學流程。
追問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啟發學生再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也可以通過追問的層層引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在追問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然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實現對學生高層思維能力的培養。
下面以兩個實例,談談追問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這道題目有一定難度,大多數學生剛讀到此題時沒什么思路,選擇了放棄,部分進行了嘗試的學生,也覺得解題有些障礙。在試卷講評過程中,我通過追問讓學生自己發現并體會了解題的過程。
師:大家對本題感到沒有思路,那么再次審題,在△ABC中,給出了兩個條件都是什么條件?
生:邊長。
師:那么可以考慮什么辦法?哪個定理公式涉及邊長?
生:余弦定理。
師:那么嘗試一下。
這是第一次追問。通過追問,學生從沒有思路到發現了一條可以嘗試執行的思路。
(學生進行運算,稍后投影兩學生運算過程)

師:兩位同學都選擇了余弦定理,唯一的區別是選擇的角不同。那么先考慮一下,如何表示面積?
師:邊長是否已知或者能表示?
生:可以。
師:那么用正弦能表示嗎?怎么表示?
生:正弦、余弦平方和為1。
師:剛才兩位同學表示的方法相同,有沒有哪一個更好?(第二次追問)
生:第一個更好。因為要平方計算,第一個簡單。
師:非常好。這就要求大家在運算之前先考慮一下,一樣的方法,是否可以做出選擇哪個計算更簡便。
第二次追問,引領學生思考,在可解決的途徑中選擇更優。

分子可以看成以x2為自變量的二次函數。
此處大部分同學不能進行下去,但我所期待引領學生達到的思考過程已經比較充分了。
本題的解決雖已完畢,但我決定抓住機會,再引申一下,讓學生透過表面現象找出更加深刻的本質,從而尋求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于是,我進行第三次追問。
師:本題解決完畢后回顧一下,開始時入手較難,選擇了余弦定理后,計算較為麻煩。那么再次審題,我們是否能從其他角度來嘗試解決這道題目?
師:求△ABC面積的最大值,又已知底邊長AB=2,即求什么的最大值?
生:高的最大值。
師:高應該怎么表示?
生:不知道……
師:高又可以稱作什么?
生:……
師:也就是,從頂點到底邊的______?
生:距離。
師:非常好。直接求距離仍舊困難,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這段距離看成點到直線的距離?這樣,我們需要做什么?
生:建系。
學生敘述:以AB為x軸,AB的中垂線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則A(-1,0),B(1,0),設C(x,y),化簡有x2+y2-6x+1=0。
通過第三次追問,讓學生體會到本題可以引申發現的內在本質,即阿波羅尼斯圓。通過這個簡單例子的示范,既能對經典的阿波羅尼斯圓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也能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寬思路,在面對一個難以入手的問題時,思考是如何逐步發現條件著手解決的,又是如何開拓條件使問題得到簡易解決的。
例2如圖,海上有A,B兩小島相距10km,船O看A島和B島所成的視角為60°,從船O上派一只小艇沿BO方向駛至C處進行作業,且OC=BO,設AC=xkm。

(2)晚上小艇在C處發出一道光線照射A島,B島至光線CA的距離為BD,求BD的最大值.
難點在于第二小問。為了讓學生自己發現解決途徑,我選擇了追問的方法。
師:第二問難住了大家。那么思考一下,想求BD的最大值,如何表示BD呢?你是否有什么想法?
生1:我想利用題目中的直角三角形,用邊和角的三角函數表示BD。
師:好。你想怎么表示?
師:那么其他同學能幫助他嗎?
生2:sin∠BAD=sin∠BAC,然后在△ABC中,可以看看正弦定理行不行。
師:大家嘗試寫一下。
師:又進行不下去了?sinC怎么處理?
師:BC呢?
生4:BC=2OB。
師:非常好。為什么不用OC?
生4:前面求出是OA與OB的關系,sinC也是用OA表示,用OB可能更好。
師:非常好。大家整理一下。

師:接下來如何求最值呢?
生:可以求導。
學生運算完畢。
師:剛剛進展不下去時,選擇向第一小問中已求出的關系式靠攏,雖然過程艱苦,但還是成功地解決了問題?;仡櫼幌挛覀兊慕忸}過程,有沒有哪里還可以簡化的?
生5:BD可以直接用BCsinC表示,在大直角三角形里。中間可以省掉很多步驟。
師:非常好!通過這一步簡化,我們也能發現,有時候未必直接用上題中最簡單的那個長度10就可以讓過程最簡,還需要看看下面我們問題的需要。還有補充嗎?
生6:最后還可以分離一下,利用函數單調性求最值,比直接求導運算簡單。
師:很好!
學生沒有補充了。此時我繼續追問。
師:我們雖然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中間也經過了很多的嘗試和運算,過程略麻煩。能不能換個視角?我們從頭來看,求BD距離,除了像上面那樣直接表示BD,還有什么別的思路嗎?
師:距離BD還可以看成什么?
生7:難道要建系?
師:可以考慮,但是題中的條件不是非常易用。
生8:距離也可以看成是高。
師:什么的高?
生8:△ABC,用AC做底,BD就是高了,而且AC=x,也算已知。
師:非常好!那么△ABC的面積還可以用其他方式表示嗎?
生8:如果用BC做底,高可能不是很好算,要用相似。
這樣馬上就把面積表示出來了!
師:大家的回答都非常精彩!這樣我們可以更加迅速、準確地計算出BD,求最值的方法同上。
師:通過大家的思考,我們發現了很多難題只要多次思考,根據條件和所求不斷追問,啟發自己,往往都能找到可操作的解決途徑,不僅能解,還可以找到最優解。
我所嘗試的追問,大家也可以不斷嘗試,在做題審題過程中自行不斷追問,這樣問題的解決之路會一點點展開。
正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ook=34,ebook=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