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里山中心學校 柯連豐
小學數學分數認識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里山中心學校 柯連豐
分數教學是教師們在數學教學中遇到的比較棘手的知識點之一,如何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對分數的知識點有更加充分的把握,也變成了數學老師們討論的熱點。本文淺析了幾種教學方式,希望對分數教學過程有一點幫助作用。
小學數學;分數;課堂教學;策略
分數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分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對數學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對分數的含義和公式有所理解,為以后的分數教學打下初級基礎。
1.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錯誤
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充分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學生自己對分數的概念理解有誤:學生沒有將分數概念的兩種解釋建立良好的關聯,繼而導致兩者之間不能靈活轉換,學生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其概念。人教版教材中對于分數的介紹是通過讓幾個小朋友分月餅的示例來引入的分數概念,這種引入比較片面,學生接收到的也是一個片面的概念,從一開始就使學生產生了歧義的理解。“分數就是由分東西得到的”這種具有局限性的概念一旦在學生腦海中產生了較深的印象,就會讓學生覺得分數主要的意義就是用來分東西,對分數其他的概念就忽略了。在之后的教學中,又產生了分數是“兩個數的商”,既是部分與整體,又是兩個數的商,小學生把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實在是有點牽強,因此對于分數概念的理解,學生自己產生了困擾。
(2)老師在教授過程中使學生產生誤解:目前就職于小學的教師多半接受的還是傳統教育模式,所以她們的教育理念也是傳統理念。教育改革要求老師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但是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改變是需要一個時間段的,大多數教師還沒有做好這個準備,所以,小學生受教師的影響,對分數的理解只停留在死記硬背的概念中,對其含義根本不明白。
2.分數運算方法不正確
小學生在分數運算時產生錯誤是非常常見的情況,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大概總結出了幾種錯誤類型:做題時不分分率和數量單位;對數量關系認識片面;數量、分率不對應;單位“1”的量弄錯。這里以第一種情況“做題時不分分率和數量單位”舉例:
題目:一輛汽車要行駛10千米到達目的地,司機先行駛了全程的1/4,然后又行駛了3/4千米,問還剩多少千米到達目的地?
錯解:10-1/4-3/4=9(千米)。
錯誤產生的原因是沒有注意到數量單位與分率的區別,1/4與3/4千米表達的意義不同。所以,在遇到這類問題時,老師應提前幫學生弄清分數后邊帶不帶單位,它們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
1.使學生充分理解分數含義
分數的含義應該從兩個角度去分析:①從分數形式出發去理解其意義;②從具體情境中分析理解分數的意義。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一般比較傾向于對前者的教授,后者是在教育改革之后才開始受重視。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因此從實際情境中去理解和體會分數的含義更適合運用在學生的教學當中。小學數學中的分數含義分為兩種:①分數m/n,把一個整體看成單位1,平均分成n份,這樣的一份叫作n分之一,記作1/n,其中m份叫作n分之m,記作m/n;②分數代表了兩個數的商,可以把m/n看成m÷n,m為分子,n為分母。那么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理解得清晰透徹呢?
一種辦法是抓住“平均分”的定義來解釋分數含義,平均分即為等分,把以單位“1”為主體去分成若干份(如下圖)。
上圖中的第一幅圖是把圓平均分成了2份,黑色部分就是1/2,第二個正方形被平均分成8份,黑色部分表示它的3/8,但是最后一個圖可以看出,正方形并沒有被平均分,所以它不能用分數表示。
第二種辦法是從表現形式上理解分數的含義,分數、整數在表現形式上是不同的,分數是分子、分母和分數線共同構成的,分數中的數字因分子、分母的影響不同,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同。比如分子/分母為2/3,“3”的意思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分子“2”就是取了其中的2份。
另外還應當對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的解釋。分數另一個含義是“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這里的除數和被除數都應該是整數,除數應該是0以外的自然數,這樣得出的商才可以認為是分數。如果被除數是小數,那么這個商就不能代表分數,比如2.5/2這就不是分數,它僅僅表示為一個數的商。
2.教學采用直觀形式,知識點難度相應減小
數學教學不只是一個對知識認知的過程,還是師生進行精神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心理積極性來促進教學進度。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材料和實際教學經驗設計出適合本班學生接受能力的學習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展開對新知識的探索。
很多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教案上的案例直接讓學生賞賞月然后分月亮,令學生知道物體需要進行平均分,認識了平均分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整個課程的進度就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看完有意思的動畫畫面之后就不知所云了,學生被老師“牽著走”,在課程中,學生不能把課堂內容和知識經驗相融合,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對內容除了死記硬背的部分都是似懂非懂的朦朧狀態。對此,老師不妨把實際的生活場景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比如,上課時老師可以拿一個蘋果,問學生:“如果我要把這個蘋果分給班里的某某和某某某同學,兩個人都要求分得的蘋果一樣多,我們應該怎樣分這個蘋果呢?”學生會踴躍回答:“一人一半!”然后老師可以接著問:“怎樣才能讓兩半一樣大呢?”學生陷入思考,有的同學會回答:“平均分。”老師可以叫這位同學來演示平均分的過程,最后予以表揚。這樣課堂氣氛活躍,被表揚的同學也會因為自信心得到滿足而更努力地學習,其他同學也會對這個平均分的場景印象深刻,這樣就可以繼續引出以后的分數知識教學了。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是,調動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求知積極性和參與性,課堂氣氛活躍,師生精神層面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從學生已知的情景出發,降低了知識點的枯燥和難度,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學新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數學。”因此,數學老師應該因地制宜,根據本班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去進行教學。分數教學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本文只是簡單地舉了幾個例子,老師們還需要根據各班學生的特點去探索、研究,在教好分數的同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數學教學的進一步提高。
[1]吳小明.小學數學分數教學策略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6(36):60.
[2]鄧彩蘭.“畫數學”在小學分數教學中的妙用[J].新課程·上旬,2015(10):125-125.
[3]陸海芹.例談分數教學的整體優化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6(5):26-27.
[4]劉小珊.小學分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5(33):76-77.
book=41,ebook=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