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玉(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的法律責任主體研究
□李靜玉(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本論文就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法律責任的承擔主體問題運用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法,邏輯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造成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因素主要是學校、教師和學生這三個方面,根據事故發生原因確定責任主要承擔者。因此,國家應從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入手解決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校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水平,對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責任主體
學校體育是體育和教育的結合,伴隨人類發展而發展,是培養國家優秀人才的重要方法途徑。眾所周知,在體育教學與訓練開展的過程中,意外傷害事故不可避免的存在著,而學校、教師和學生則成為意外傷害事故責任的最大承擔者。因此,大多數學校為避免承擔責任,停止開展了很多存在傷害可能性的課程,但這并不是徹底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應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采取措施積極預防,促進學校體育工作更好的開展。
1.1、選題依據
目前中小學生因為意外傷害事故致殘或死亡的現象日趨上升。重視和加強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中法律責任主體問題的研究,不僅解決了一個責任認定和賠償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水平。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內發生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做好校園安全工作,保障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合法權益,為政府主管部門完善學生安全事故處理辦法或單獨立法提供參考依據。
1.2、研究目的和意義
(1)研究目的。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通過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產生機理的分析及范圍的界定,增強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意外事故的認知度,提高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水平,依法維護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的合法權益,合理、妥善地解決學校體育活動中的意外傷害事故。使有關教育和體育法律法規的建設進一步完善。
(2)研究意義。
本論文的研究意義在于對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法律責任主體的分析,解決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處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的法律糾紛,確保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推動國家體育教育事業持續發展。
2.1、研究對象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的法律責任主體。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以及通過互聯網對超星發現系統、《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等進行資料收集,查閱相關的文獻、報紙、書籍,并對查閱獲得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蹄選,進而為本研究的設計、分析與討論提供理論依據。
(2)個案分析法。
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分別從法律和體育法學的角度對原案例進行重新審視,在遵循法理的基礎上又要考慮到體育運動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民法過失原則來歸責。通過典型案例,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對此類問題進行劃分,并提取出適用性規律,為今后的立法提供理論基礎。
(3)邏輯分析法。
通過整理搜集到的文獻,結合我國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的處理現狀進行探析,并通過實例進行論證。
3.1、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責任概述
(1)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概念及特點。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主要指學生在學校期間進行體育課、運動鍛煉等活動時發生的身心傷害事故,所以我們要與一般的運動損傷區分開來(比如正常運動中的碰傷、擦傷、扭傷等)。而學校體育活動具有鮮明的運動性、危險性、競爭性等特點。
(2)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責任界定。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涉及民事和刑事責任。根據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特點,若要構成侵權行為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需滿足以下幾個特征:①凡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必須具備損害事實、過錯責任以及因果關系三個基本要素;②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當事人之一須是在校學生;③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必須造成了人身損害。這種損害既包括人體組織、器官結構一定程度的損傷或死亡,還包括因人體損害造成的精神損害。根據事故產因,將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責任主體區分為學校、學生、教師這三個方面。
3.2、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產生的因素及法律責任主體分析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問題是當前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因此對于事故中的法律責任主體必須重視起來,明確事故責任方。對事故責任主體進行系統分析得出:學校、學生和教師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主要因素。
(1)學校方面的因素及法律責任主體分析。
如表1所示,在學校方面,影響意外傷害事故的重要因素主要有體育場地建設,體育器材設施,衛生保健工作。

表1 學校方面因素分析表
①場地器材特征分析
體育器材存在安全隱患,長時間不檢查維修,器材本身質量不高,設備不齊全設施簡陋這些都是導致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的主因。《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明確指出學校應安排專業人員管理場地,對學校的器材設施制定嚴格的管理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指出:若教育教學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的,應給予相應措施,否則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如某一高校學生馬某等5個學生從體育器材室借出羽毛球拍去打羽毛球,打球正酣的馬某揮拍劈殺時,拍柄與拍頭突然發生脫節,球拍上半部分飛了出去,正好擊中了一旁觀戰同學程某左眼。后送醫院緊急救治,左眼球及眼瞼受傷,進行手術,將受傷眼球摘除。作為學校,應當必須給學生提供安全的體育器材設施,而學校在體育器材維修更換方面疏忽大意,造成了這場悲劇的發生,因此學校是全責,應擔負全部的賠償責任。
②衛生保健制度特征分析
目前,各級大中小學的衛生保健制度還不完善,大多學校的學生體檢工作做的不全面,所以,會經常出現一些學生在學校體育活動期間發生身體傷害情況。《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明確指出:學校應對學生進行定期的體檢,記入學生檔案,以便了解每位學生的身體狀況,對不適宜進行體育活動的學生區別對待”。然而,大多學校的衛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忽視了身體不適合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沒有對學生進行深入的體格檢查,而且大部分學校的體檢只是將它作為一個形式,導致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頻頻發生。例如,在某高校的校運會中,有一男同學在進行接力賽比賽時昏倒在地,立即被送往醫院醫治但后還是醫治無效,原因是他心臟病突發死亡。通過調查此學生的檔案發現其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但校方忽略了這個事實,未告知負責賽事的體育教師,這屬于校方的過錯責任,應擔負全部法律責任。
(2)學生方面的因素及法律責任主體分析。
在學校體育事故中,除了學校方面的因素,還有學生自身的因素。由學生自身原因造成事故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學生體質弱,校方和代課教師并不知情的情況;②從事超出自己身體可承受最大能力的活動;③學校體育活動中任意妄為,不守課堂紀律,和其他同學嬉戲打鬧。2015年某高校在進行體質測試中,一名同學的腿有傷,但是并沒有告知當值的教師,進行了立定跳遠,結果腿骨折了。該同學隱瞞了自身情況,校方和教師不知情,最終造成了傷害后果,他應該擔負主要責任。
(3)教師方面的因素及法律責任主體分析。

表2 教師方面因素分析表
分析比較教師在體育教育活動中的行為,如表2所示,教師不遵守教學大綱,在教學設計中不按照教學步驟教學,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合理增加意外傷害事故發生的可能;教師擅離崗位,玩忽職守,缺乏責任心,對學生不負責任,課堂紀律亂,易造成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教師職業道德不高尚,在體育活動課上,對學生進行辱罵體罰,造成師生矛盾糾紛,增加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的幾率。由以上方面造成的傷害事故,教師應擔負主要責任。
①教師違反教學規律,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
教師的教學計劃與內容應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合理進行體育教學,并且要根據學生課上的實際情況適時作相應地調整,使體育課正常進行。2014年某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課教學中,沒有切實考慮學生身體適應情況,安排運動負荷過大,導致兩名學生出現嘔吐,呼氣困難情況,造成了學生體育活動意外傷害,該教師應付主要的責任。
②教師職業道德不高尚,對學生進行體罰
在全國各中小學、高職高專以及高校,仍存在教師職業道德低,思想覺悟低,辱罵、體罰學生的現象,給學生造成身體上以及道德上的損害,給學校體育工作造成不良影響。在我國頒布的教師法中規定教師應當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更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做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③教師不認真履行傳道授業解惑職責,對學生缺乏責任心
教師不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不認真履行教師職責,上課期間遠離教學區,玩忽職守,教學內容不按學校的教學大綱進行。對學生沒有做到認真負責,對于課上的突發情況不能及時制止與處理,而造成傷害事故的發生,教師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對學校,對學生負責。
4.1、結論
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主要法律責任主體主體。對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要認真查找原因、明確責任,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人身安全問題,并注意從中吸取教訓。
4.2、建議
學校不僅要制定規范的場地器材管理制度,定期進行檢查和維修,對存在有安全隱患的器材及時更換,不斷完善學校衛生制度,還應加大校園安全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學生自身應遵守校規校紀,認真接受體育教育,多多參與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學校要對教師嚴格要求,教師必須嚴格地執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按照教學大綱合理制定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李婉君.體育法學視域下淺析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J]. 2016(8).
[2]郭邦士,盧柳絮.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問題研究[J].運動安全,2010.11(15).
[3]劉乃寶.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歸屬與保障機制研究[J].體育與科技,2015,1.
[4]譚曉玉.學生人身傷害事故若干重要問題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1999,7.
[5]王伯超,黃丹.學校體育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4(23).
[6]馬小華,楊吉春.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問題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3(15).
G812
A
1006-8902-(2017)-05-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