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連張海利(.桃源縣第九中學湖南常德45700;.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湖南常德45000)
常德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分析
□周紅連1張海利2(1.桃源縣第九中學湖南常德451700;2.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湖南常德415000)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和數理統計法,以了解社區體育發展水平為目的,圍繞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對社區居民體育組織的基本形式、參與鍛煉項目、鍛煉的動機與目的、鍛煉參與主體的年齡結構、鍛煉消費支出、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經費來源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由于體育設施條件有限、缺乏有效組織和科學的指導,導致其普遍存在參與意識不高、健身方法不夠科學、設施和人才不足、活動項目單一、目的多樣化等現狀。
常德市社區體育現狀
常德市坐落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廣物博,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經濟總量明顯擴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人們在閑暇之余便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從事體育活動,1995年6月20日國務院發布《全民健身綱要》,呼吁廣大群眾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社區體育以其特殊的社會屬性必將對全民健身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2.1、研究對象
選取常德市武陵區的西園小區、紫橋小區、芷蘭小區、電力新村的400位居民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89位,女性211位。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廣泛的查閱中國期刊網的體育學術期刊,以搜集了解該課題的研究成果,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訪談法。
分別對居委會體育工作人員、社區單項體育組織責任人,就本課題有關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訪談,廣泛聽取意見,取得了一些實地訪問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3)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設計調查問卷,對常德市武陵區的西園小區、紫橋小區、芷蘭小區、電力新村選取的400位居民進行實地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93份,回收率為98.25%,有效問卷390份,有效率97.5%。
(4)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和Excel軟件對收集和調查所獲得的有關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3.1、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1)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的基本組織形式。
據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的組織形式在居委會和街道辦事處,其運行方式分為行政主導型和居民自發型,以企事業單位為依托,組織程度形式較高的比較少。只有轄區內條件較好的單位有自己專門負責管理社區體育的組織,有些沒有條件的甚至倒閉的單位,社區內群眾體育呈放任自流的個人或小群體狀況。只有老年群體,經常自發組織活動,但缺乏統一的管理和社區組織的合理分工指導。
(2)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年齡、性別情況。

表1 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年齡、性別情況N=390
由表1可以看出,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從總體性別上看,女性比男性多,其中男性189位,女性211位,這一現象的產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由于個人的價值觀和興趣愛好不同,不同性別的人群在運動項目的選擇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在交誼舞、健美操、瑜伽等群體性運動項目當中,女性參與者占很大的比例,她們以減肥、健美、增進交流為目的,參與的積極性高;而男性居民由于鍛煉目的的出發點基本上為強身健體和休閑娛樂,參加項目當中以球類、太極和健身房綜合類項目居多,跟交誼舞、瑜伽等項目相比,同為群體性項目,但人數相差較大,這就直接導致了參與人數的差異。
(3)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時間情況。

表2 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情況N=390
由表2、表3可以看出,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方式較多、涉及面廣,這其中以群體類運動項目居多,比較符合全民健身的要求,雖說受到場地、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但熱度高、參與人數多。受歡迎的包括球類中的籃球、羽毛球、足球、門球等,這其中男性居民中參加籃球、足球的比較多,這兩種球類運動競技性較強,身體接觸多,而且有一定的強度;女性居民中參與羽毛球運動和乒乓球的比較多,在避免身體接觸的同時也達到了健身的效果;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到健身房進行專業訓練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由于受到場地設施和鍛煉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居民鍛煉時間大多數集中在早上或者傍晚,鍛煉持續時間把握比較合理,鍛煉效果好。

表3 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情況N=390
(4)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目的情況。

表4 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情況N=390
調查結果顯示: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中的大部分的人是為了強身健體、增強體質;以減肥、健美為鍛煉目的的占據了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見,人們對自己的形態美、外表美的要求越來越高,社區體育的開展無疑為人們的鍛煉需求又增添了新的選擇;出人意料的是,有高達五分之一的人表示鍛煉目的是為了休閑娛樂、緩解壓力,這一結果表明,人們對參與社區體育不再是僅僅出于健身目的,而是對社區體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社交一直是人們交往的紐帶,此次調查中有一小部分的人選擇了此項。
(5)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場地的設施情況。
從表5中可以看出,由于社區內置體育場館無法滿足居民健身需求,選擇其它健身點健身的居民較多,在所選的健身點中可分為收費類和非收費類,雖然收費場所中的健身房、體育場館等條件好、設施完善、有專業的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鍛煉方法科學,能夠有效地避免運動帶來的損傷,但相對于費收費類場館來說吸引力明顯下降不少,主要因為其消費高、分布不廣泛、而且場地有限,為了健身要走很遠的一段路,這必定會降低居民健身的積極性。非收費場所中的公園、廣場等健身點臨近居民區,居民鍛煉起來也比較方便,鍛煉者之間彼此也更熟悉,有利于在群體項目中感受到歡樂的運動氛圍。

表5 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鍛煉場地情況N=390
(6)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專業指導員情況。
由調查結果可知,在所調查的所有小區中雖然有體育指導員,但由于常德市武陵區社區體育起步晚、發展緩慢等原因,導致專業體育指導員的缺乏,以至于社區體育活動難以得到有效的組織和指導,居民健身水平進步緩慢,距離科學健身這一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針對此類情況,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加大社區體育資金投入、宣傳,完善社區體育管理體制、培養、招收專業體育指導員等方式,把更多熱愛體育的專業人才吸引到社區體育建設的隊伍中來,以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良好發展。
(1)常德市武陵區社區居民參與鍛煉的動機是正確的,基本以自發組織和個人的形式參加體育鍛煉,健身習慣和能力有待培養。老年群體的體育意識較強,但大部分中年人參與健身的意識還需加強;
(2)常德市武陵區居民參與社區體育鍛煉的內容多為一般性項目,城市公共體育活動場地不足,社區雖有可供體育鍛煉的健身器械,但數量不多,而且缺乏專門的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健身器械的利用率較低,客觀上影響了社區體育的開展效果。
[1]樊炳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管理體制的缺陷及創新構想[J].體育與科學,2001,(6).
[2]王凱珍,阮云龍.新世紀中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
[3]韓坤,于可紅.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社區體育管理體制的缺陷及其創新構想——以杭州市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 (3).
G812
A
1006-8902-(2017)-05-ZQ
周紅連(1984-)女,湖南省桃源縣第九中學教師,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社會體育和社會體育;張海利(1974-)男,湖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