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春+侯涌
摘 要:和平心理敘事是通過講述和平故事,促進人們相互理解,達到心意相通,促進人類和平進步與發展的心理學研究模式。和平心理敘事是中國夢的重要傳播模式。按照傳播領域來區分和平心理敘事模式,可分為文學傳播模式和政治傳播模式。地方形象塑造傳播模式是區域性政治傳播模式的重要形式,“習式故事”傳播模式乃為國家層面政治傳播模式的典范。
關鍵詞:和平心理敘事;中國夢;文學傳播;習式和平敘事
一、和平心理敘事的內涵
和平心理敘事是通過講述和平故事,促進人們相互理解,達到心意相通,促進人類和平進步與發展的心理學研究模式。和平心理敘事承認環境、互動以及意識的社會性的重要性,鼓勵人們根據不同的更傾向于個人自我的故事來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人類的歷史活動和經歷是具有意義的故事,是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心理敘事關注人類行為里面具有故事功能、敘事特征的元素,探尋故事建構的結構框架,研究故事傾聽的心理感受體驗。通過外化問題、故事講述、故事改寫、未完成時間的實現等心理學手段,幫助敘事者尋找敘事故事的內在力量,激發敘事者內在的心理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有歷史的痕跡,有許多故事,故事中積極的因素被發現,向上的動力就會源源不斷。心理敘事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每個人成為自己的心靈捕手。
和平敘事心理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和平敘事心理活動有利于幫助人們把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的關系從他們認為壓榨生命的知識和故事中區分開來,幫助他們挑戰壓抑的生活方式,心靈變得更舒展,更樂觀,更健康。第二,和平敘事心理活動有助于獲得深度心理資料。敘事資料作為數據資料的補充,深刻解析敘事案例,尋找其內在的普遍規律,尋找更具個性化、更具指導意義的心理學解釋方法。和平心理敘事關注故事里面的人性,旨在厘清人與事的關系,引導敘事者真切、深刻審視自己,透過故事分析,還原過去生活故事情境,醫治心靈創傷,探尋內源性的生命力量。和平敘事心理使我們懂得: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敘事心理的目的不在于控制,而是相互理解。理解,能讓世界更美好、更和平。
二、和平心理敘事:中國夢的傳播模式
和平夢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夢想。夢想是人類不同時空思維方式、生存意義和生存方式的體現。本研究通過從心理學角度詮釋中國夢的和平心理張力,有針對性地回應和批駁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為展示我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勢態,展示我國共贏共享、和平和諧的發展形象提供心理學理論支持。
2014年3月,習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溫習了拿破侖對中國的比喻:“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習近平認為,睡獅已醒,是“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世界各國人民通過文明交流、平等教育和普及科學,能夠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播撒和平理念的種子。因此,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中國已經并將繼續盡己所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夢是充滿無限和平張力的,是世界和平發展之夢。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對未來幸福生活充滿向往的集體話語表達符號,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對未來和平世界的強烈渴望,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對未來和平世界藍圖構建的獨特智慧創造,中國夢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未來和平世界的貢獻和擔當,中國夢是未來和平心理追求道路上盛開的花朵,絢麗、芳香。
和平心理敘事是中國夢的重要傳播模式。按照傳播領域來區分和平心理敘事的模式,可分為文學傳播模式和政治傳播模式。從微觀及宏觀層面來審視政治傳播模式,它又主要分為地方、國家兩個層面。地方形象塑造傳播模式是區域性政治傳播模式的重要形式,“習式故事”傳播模式乃為國家層面政治傳播模式的典范。
1.文學傳播模式
在文學領域,經由文本介質傳播中國夢的和平力量,稱為中國夢的文學傳播模式。脫口而出的話語隨風消散,筆下流淌的文字話語永不磨滅。作家將要表達的思想,訴諸文字,寫作成為最好的敘事方式。優秀的、先進的文學是促進人類和平發展的敘事載體。“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世上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的內容,均通過文字的概況和揭示,巧妙地傳遞溫暖、喚醒心靈、鞭策心靈、滌蕩心靈,體現文學審美價值。
先進的文學具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和平正能量,在“無聲處”敲響和平正義的“驚雷”。先進的文學總體弘揚真善美力量,傳達崇高、溫暖、樂觀的價值觀,惠及世界人民,促進世界和平與進步。先進的文學在形式上、在內容上,以合乎邏輯的文學敘事手段,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讓人消除了冷漠,感受到愛;讓人遠離了丑陋,感受到美;讓人拋棄了虛假,感受到真;讓人消除了邪惡,感受到善。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就是一個善于講故事的人,他講述的故事,讓人們相信公平和正義的存在,讓人們體會到人性的偉大。他講述的故事體現了中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莫言從放牛娃到軍人,從小學生到著名作家,這些故事是用苦難、孤獨、血淚凝聚成的。莫言從苦難與孤獨中走出來,他沒有忘記養育他的母親、他的故鄉、他的導師,更沒有忘記給予他陽光雨露的祖國和偉大時代。他說:“我必須承認,如果沒有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我這樣一個作家。”在莫言的代表作《秋水》 《枯河》 《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蛙》《豐乳肥臀》等一批中短篇小說里,莫言把自己的意見和態度埋藏在一個接一個的故事里,通過故事引領讀者對過去的社會進行反思,對現在的社會進行追問。
2012年,莫言在瑞典學院面對全世界,發表文學演講,主題為“講故事的人”(storyteller)。演講樸實無華,流露出人生智慧,映照了文學心靈。莫言從“目睹母親被打”“給乞丐餃子”“多收了老人一毛錢”等與母親有關故事入手,讓世界聽眾體驗到中國人樸實、和平的氣質中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莫言講的故事,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傳統和平文化的內涵:寬恕、尊重、誠信、善美,莊重;莫言講的故事,論述了中國人的美德、內在精神等心理品質,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心理。
莫言講述的故事,在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學的同時,也讓國人有了更多反思現代生活方式的機會。莫言講的故事,讓世界對中國作家、中國文學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讓土地氣息濃郁的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握手言歡。
2.地方形象塑造傳播模式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分布在不同的家庭、社區、區域中。具體到不同區域,中國夢會有不同的具體詮釋,也就是“地方夢”。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亮相后,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視,消除了對中國形象的偏見,增加了對中國形象的認可與理解。可以說,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有利于和平中國形象的傳播。近年來,國內掀起了傳播地方形象的故事敘事浪潮。很多地方政府開始審視有特色的區域性故事形象,挖掘這些地方特有的故事意蘊,生動講述故事事件,增強故事的親和性,彰顯地方的親切感。比如,成都近年來制作了系列廣告,通過熊貓形象,把GE、Intel、馬士基等國際品牌與成都這個大都市關聯起來,成功地將成都塑造成高效、創新、具有投資價值、親和、接納、開放、包容的大都市。還有一些南方城市通過拍攝微電影的形式,將水鄉特有的資源巧妙地鑲嵌到歷史故事之中,展現當地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純樸、友善、謙和的民風,傳播樂觀、向上的價值觀。由此可見,地方形象塑造傳播模式,一改往昔刻板、嚴肅、空洞的說教式傳播風格,變得更親和、親民,更具賞析性和信任感,對塑造地方的良好、積極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3.“習式故事”傳播模式
習近平講述的風格獨特的“習式故事”,巧妙地將中國夢細分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用柔和的心態面對國內外民眾,傳播中國和平好聲音,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習主席開創了傳播中國夢的和平心理敘事模式,樹立了良好的中國形象,在國際上獲得了滿堂彩,是典型的和平心理敘事傳播范例。
愛講故事的習近平早已被美國認識。2012年2月,習近平以國家副主席身份訪問美國,習近平幾乎每到一地,都會用最樸實的民間語言講述一個故事或闡述一個復雜的道理。其“官話民說” “有話直說”的風格凸顯了他極富故事性和人情味的獨特話語方式。
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1月北京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要求。從2013年3月份的俄羅斯到哈薩克斯坦共計5國的訪問,習主席都運用了“談自己、講故事”的演講風格,向世界傳播中國夢,拉近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動之以情,很讓人感動。
2014年4月21日,習近平用生動感人的故事打動歐洲,用歐洲人熟悉的典故詮釋理念,用中國人的自信喚醒歐洲人對中國人的重新認識,讓歐洲夢與中國夢有更多交匯,贏得了滿堂彩。習主席用淵博深邃的文化魅力打動歐洲,用穿越時空的眼光折服歐洲,用務實高效的成果欽服歐洲。習主席在文化敘事中體現的醇厚的人文情懷、深邃的思想,巧妙地觸動東西方人們的心靈,拉近了東西方的距離,體現了伴隨著中國崛起而來的新自信,讓經歷了數世紀沉淪的東方在歐洲大陸上演了“王者歸來”的新氣象,是中國外交史冊上那濃墨重彩、被廣為銘記的篇章。
由此看來,“習式故事”巧妙地將中國夢融入點點滴滴的故事敘事過程中,用平和的敘事方式,彰顯平凡故事的強大的親和力量,對于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和塑造中國和平大國的形象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樂黛云. 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J].社會科學,2007(9).
[2]劉明福.中國夢 [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3]許 明.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追求理想”是促進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J].探索與爭鳴,2013(7):4-6.
[4]姚洪越.創建中國特色的和平學——兼論中國和平大國形象的塑造[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6,29(2):256-260.
[5]劉邦春.“中國夢”的和平心理張力——世界視閾下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
[6]王征國.中國夢思想體系的發展理念[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1):44-59.
[7]周文彰.中國夢思想的時間和空間維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