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摘 要] 云南永勝縣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立體氣候”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永勝縣發展精品農莊的思路正是對云南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一種有益嘗試。針對目前存在的經營規模普遍偏小、資金匱乏、投入普遍不足、經營管理水平落后、經營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永勝縣精品農莊發展模式創新及對策是;采用“公司+農莊”的生產經營模式;政府應轉變觀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經營管理水平,創新經營內容;建立示范精品農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關鍵詞] 滇西北地區;永勝縣;精品農莊;經營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 F325 [文獻標識碼] B
云南省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豐富的資源條件,這為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云南省委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發展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的高原特色農業新興發展道路。永勝縣位于云南省麗江市中部,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銜接處,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區金沙江中段,在大香格里拉旅游經濟圈中,永勝縣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立體氣候”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永勝縣發展精品農莊的思路正是對云南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一種有益嘗試。通過精品農莊的建設能夠促進該地區的農業發展,進而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對解決現階段農村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外農莊發展的模式
(一)國外農莊經濟的發展
國外農莊經濟發展的時間較早,大約在12世紀的歐洲,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分工的深化,莊園農業開始出現。這些莊園按市場化原則,集中管理、自主經營,改變了過去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形態,為現代莊園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了20世紀中期,現代意義上的成熟的莊園農業才開始在美國、荷蘭等經濟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成熟的現代莊園。國外農莊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以推廣先進技術為主要目的的示范農場;二是以農業觀光、休閑娛樂為主題的觀光農場;三是向青年學生提供農業認知、體驗等方面的教學服務的教育農場。
(二)國內農莊發展模式
我國最早的莊園農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廣東、福建一帶,以種植當地熱帶特色水果為主,真正的興起是源于革命老區左權縣。目前,涌現出了一大批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的農業莊園。就經營范圍而言,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觀光型莊園,如采摘園、花卉園、藥材園等;二是開發型莊園,集種植、加工、旅游為一體;三是以公司+農戶形式組建的莊園。
二、永勝縣農業發展現狀和基礎
永勝縣充分發揮農業大縣、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高效特色引領永勝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一是農業與旅游結合。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要求和“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標準,將農業和休閑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既推進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又促進了永勝旅游業的長足發展,還帶動了農民的增收致富;二是農業成為最有活力、最具投資重點和招商亮點的產業。外地企業紛紛搶灘永勝投資農業,永勝本地原來經營房地產、煤炭等企業也紛紛轉向農業,投資農業;三是高原藥材成為新產業。2015年,藥材種植面積達5.5萬畝,約占全市藥材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平均畝產達7000元左右,效益可比性較高。2015年,全縣優質糧食面積達10萬畝、冬早蔬菜面積達7萬畝、特色生物產業基地面積達20.42萬畝、生態產業發展面積100萬畝;煙葉產量突破18萬擔,螺旋藻年產量達900噸。至2015年底,全縣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1家,占麗江市的34%。全縣龍頭企業固定資產11.76億元,銷售收入17.75億元,其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有4家,出口創匯1898.6萬美元。
三、永勝縣精品農莊發展現狀
永勝縣轄5鎮10鄉、147個村(居)委會、1366個村民小組,2012年末全縣總人口39.6萬元,鄉村人口36.9萬元,耕地45.7萬畝,農作物總播種80.5萬畝,糧食播種56.7萬畝,糧食產量17.4萬噸,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麗江市的糧食主產區。近年來,永勝縣充分發揮氣候優勢、區位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和開發潛力優勢,在成功打造程海保爾養生精品莊園、中源百菌園兩個市級莊園的基礎上,按照有主體、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標準積極培育麗江三川循環農業生態莊園、金沙江太陽谷生態莊園、麗江安盛高原生態莊園。
第一是程海保爾養生精品莊園。其立足永勝程海天然螺旋藻資源和品牌優勢,提出了年產1500噸程海螺旋藻技改擴建項目。保爾莊園努力打造一個集螺旋藻養殖生產、科技研發、產品營銷、生態保護、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吃住娛購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其規劃建設以一園、一道、一濱、一帶、一站為主,以一店、一所、一餐、一購、一娛為輔的大型精品農莊。
第二是中源百菌園高原特色農業精品農莊。麗江中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冊資金700萬元,是云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但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和近年來產量的大幅減少,市場價格逐年升高,中源百菌園高原特色農業精品農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今后的發展中,把食用菌開發同農業觀光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大型的集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食用菌生產精品莊園。
四、永勝縣精品農莊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經營規模普遍偏小
除程海保爾養生精品莊園、中源百菌園兩個市級莊園外,永勝縣精品農莊的經濟規模一般都比較小。這與西方發達國家大型農莊經濟規模相比,差距較大。由于經營規模普遍偏小,很難實現種植、加工、旅游等綜合開發,很難形成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利于產業鏈、生態鏈的延伸。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較小規模的農莊經濟很難準確應對、預測市場未來的變化,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這就嚴重制約了農莊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很難發揮獨特的地域優勢和品牌優勢,帶動周邊農民致富的能力有限。
(二)資金匱乏,投入普遍不足
農業生產具有生長周期長、資金周轉慢、回報率不高等特點,極易受到氣候的影響,加上絕大多數農莊以個人或家庭經營為主,很難從銀行貸款,融資渠道非常有限,而政府扶持不足,使農莊經濟普遍存在資金匱乏,投入不足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存在,使農莊擴大規模、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進行多元化經營和產品的深加工只成為一種美好的愿望。
(三)經營管理水平落后
許多農莊仍然是傳統的作坊式的經營模式,家族式管理,缺乏長遠規劃,缺乏高層次管理人才,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些農莊甚至連財務制度、核算制度、激勵機制等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沒有建立。落后的經營管理水平嚴重制約了農莊經濟的發展潛力,很難與市場有很好的對接,不利于農莊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四)經營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
除少數幾個較大型農莊外,很多農莊經營內容基本以觀光休閑的“農家樂”形式為主,沒有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相互之間模仿、同質化現象嚴重。這樣的經營模式容易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農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五、永勝縣精品農莊發展模式創新及對策
(一)采用“公司+農莊”的生產經營模式
“公司+農莊”的經營模式是按照“市場主導、公司運作、農莊自主、農戶自愿”的思路,由公司與農戶簽訂土地租賃合同、支付租金后,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組建農莊,將分散的地塊、農戶整合起來,公司向各個農莊提供生產經營所需的一體化服務及相應的技術設備,農莊承租人可在農莊內進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娛樂等基本公共服務用地建設及規劃。
“公司+農莊”的經營模式是城鎮化建設、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可行之路,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提高規模化的生產經營效率。
(二)政府應轉變觀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農莊經濟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應充分認識到其戰略地位,而不能僅僅作為農民增收的旅游業來發展。故政府有關部門應因地制宜,在土地流轉、人才流動、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農莊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爭取和兌現各項惠農、利農政策;同時,要加大金融服務農村發展的力度,多渠道引進投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發展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機構,在農莊信貸、擔保抵押等方面有所創新,切實解決農莊資金匱乏、投入不足的問題。一是要積極推進“本草貸”、“林果貸”、“特色養殖貸”等金融產品,解決精品農莊發展融資難、融資小的問題,拓寬融資渠道;二是要盡快制定和出臺與品牌、規模、效益和稅收相掛鉤的財政貼息機制政策;三是要進一步研究、制定和出臺精品農莊發展稅收、用地、用電、用水等優惠政策。
(三)加強經營管理水平,創新經營內容
要激發農莊經濟的活力,必須采用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進一步明確農莊經濟組織或個人的財產權利,建立健全農莊經濟組織制度,進行規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按照“走出去”的思路,積極到農莊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考查觀摩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經驗、新措施,積極創新農莊經營內容,加大科技投入,改變同質化競爭的局面,在精品農莊建設方面走出新的路子。
(四)建立示范精品農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針對目前精品農莊規模普遍偏小,經濟效益輻射功能不足的問題,政府應重點扶持有競爭力的精品農莊,在招商引資、稅收、人才流動、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使其發展為園區的龍頭企業,發揮品牌優勢,從而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對全縣精品農莊的發展起帶頭示范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呂偉斌,梁仕云,肖安寶.論現代農莊經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3(10)
[2]呂偉斌,蒙紹榮,曹玉娟.論“公司+農莊”現代農莊經濟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3(12)
[3]賈紅海,袁秀蕓.滇西北地區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思考——以麗江市永勝縣為例[J].中國商貿,2014(3)
[4]曹加鴻,李世杰.永勝縣三川鎮清泉村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2(4)
[5]永勝縣農業局網站[EB/OL].
[6]夏依林.“二元結構”下對中國生態農莊概念的再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2015(5):46-48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