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冬秀
[摘 要] 為了更深入了解信息技術與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內部機理,基于交易費用理論和能力理論相結合的視角,分別從變動機制、變化方向和兩者之間的影響因素三個方面總結和回顧了國內外關于信息化驅動下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三個重要問題:交易費用和組織能力在決定企業規模邊界變動中的作用問題;企業信息化建設不同階段規模邊界的變動問題;該研究主題的情境化問題。后續研究要重視情境變量的調節作用,基于我國文化制度背景下考察企業信息化行為與規模邊界變動之間的關系,總結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作用機制和運行規律,以更好地指導企業實踐。
[關鍵詞] 信息化;企業規模;規模邊界變動;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B
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各領域信息化建設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關鍵舉措。結合我國的國情,我國企業在信息化進程中起步雖落后于西方國家,但是發展速度卻很快。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困擾西方國家多年的信息技術的“生產率悖論”問題開始在國內顯現。例如,許多國內企業雖然引進了信息化平臺,但是成功應用的卻不多;許多企業開展了電子商務這種新型的經營模式,但是對企業經營績效的提升作用卻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就在于技術的改變勢必要求企業的組織形式隨之發生相應地變化以適應新的工作流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必須要與人力資本相適應才能有效提升企業的生產績效。這其中,信息化驅動下的企業規模邊界如何發生相應的變動就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對該問題研究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主要有兩種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和能力理論,它們各自對此作出了獨立的解釋。交易費用理論秉持的是效率至上觀,以成本節約為原則從交易方面來考察企業的邊界問題;而能力理論遵循的是效益優先觀,以追求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從生產方面來分析企業的邊界問題。新近的研究則指出,這兩種理論對企業邊界的研究實際上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企業要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既需要成本最?。ń灰踪M用理論的觀點)、也需要收入最大(能力理論的觀點),而企業邊界的合理變動正是服務于這一終極目標的。這就有必要將兩種理論相融合以對企業的邊界有更為系統和完整的認識。為此,本文將遵循該建議采取兩種理論相結合的視角回顧與評價當前國內外關于信息化驅動下的企業規模邊界變動問題的研究成果,以期對此做出系統而深入的解釋。
一、信息化驅動下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機制
關于企業的規模邊界如何確定,既有的研究主要從交易費用理論和能力理論兩個視角給出相互補充的解釋。曾楚宏和王斌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交易費用理論將企業和市場看做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治理結構,前者產生組織成本,后者產生交易成本;一項活動到底是在企業內部完成(自制)還是從外部市場中購買(外購)取決于兩者成本的比較——當利用市場交易的邊際成本與利用企業組織的邊際成本相等時企業的最優(規模)邊界就得到了確定。而交易成本水平受資產專用性、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這三個因素所決定:當交易所需的關系性投資的專用性程度越高,交易雙方的信息越不對稱,機會主義行為越盛行,則交易成本就越高(威廉姆森,1985)。能力理論認為,市場并不是抽象的制度形式,而是由許多有著異質性生產能力和成本的企業所構成的集合體。一方面,企業在邊界內從事著具有比較優勢的專業化活動;另一方面,企業又跨越邊界與外部其他企業建立聯系以獲取自己所需的但被其他企業所擁有的能力來完成整個價值增值活動。因此,企業的(規模)邊界由其在內部創造所需能力而產生的成本與從其他企業購買該能力所產生的成本相比較所確定。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之后原有的交易成本水平和能力體系是否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其規模邊界發生相應的變動?Afuah、鄭軍等研究對此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林毅夫等(2003)指出:“信息化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與信息技術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的過程”。信息技術作為當今最為先進和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技術,包括一系列廣泛的把個人和信息系統相連通的通信媒體和設備。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能夠產生信息效率效應和信息協同效應(Dewett&Jones,2001),從而為企業節約了處理信息的時間和成本,同時也讓信息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利用。Afuah的研究表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所需的資產專用性程度,減輕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并減少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鄭軍也明確提出,信息技術的兩種效應會引起企業知識組成與知識結構的變遷,二者共同導致技術分離接口的位移,使生產過程中技術分離實體被重新劃分,進而造成整個能力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Tushman和Anderson更是言辭確鑿地強調,面對激進的(信息)技術變革,企業現有能力不僅可能已經過時,而且還可能成為阻止其尋求更有效的治理結構的障礙。
從上可知,既有研究基本上遵循“信息技術(信息化核心)——交易成本和能力——企業規模邊界變動”這樣一條分析思路來探討信息化驅動下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作用機制,從而能夠將兩種理論觀點(交易費用理論和能力理論)進行很好地融合。由此而生的一個新問題是:企業運用大量的信息技術之后其規模邊界到底朝哪個方向發生變動?擴大,縮小,抑或不變?
二、信息化驅動下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方向
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目前的研究并沒有一致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相對于市場交易成本而言,企業開展信息化活動更有利于節約內部協調成本,從而促使縱向一體化程度提高,規模邊界進一步擴大。相反的觀點則認為信息技術應用對市場交易成本的節約幅度更大一些,從而促使企業將更多的活動交由市場去完成,導致規模邊界縮小。還有一種整合性的觀點指出,信息技術應用不僅直接對企業協調成本和交易成本都產生節約效果,同時還會通過影響企業的能力結構和水平進而間接影響兩種成本的節約效果,至于最終誰的節約幅度更多一些,以及由此導致的企業規模邊界的變動方向,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傮w而言,在信息化驅動下,如果交易成本的節約幅度大于協調成本的節約幅度,那么企業的經濟活動將更多地透過市場進行,從而規??s??;反之,企業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下面,我們對以上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更為細致的闡述。
觀點1:信息化促使企業規模邊界朝縮小的方向變動
企業規模邊界發生此種變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企業更加依賴于市場交易、從而將其非核心業務紛紛外包。當面臨技術變革的時候,企業的邊界是如何變動的呢?Balakrishnan和Wernerfelt認為技術的快速變化會導致上游廠商的核心能力過時,因此垂直整合的好處弱化了。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導致大量的新型組織形式如聯盟和網絡等的出現。這些組織能夠在不擴大規模的前提下獲取更多的價值增值。Fulk和DeSanctis指出信息技術可能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限制甚至減小了企業的規模。他們的觀點得到了Brynjolfsson等人的支持,這其中的一個解釋就是組織增加了對市場的依賴——企業投資于信息技術產生的協調價值和創造活動——例如B2B等電子市場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企業管理層級和人員數量的減少。第一個預測信息化會導致組織裁員的學者可追溯到Leavitt和Whisler(1958),他們認為中層管理人員主要是承擔有關信息處理的職能。因此,在信息技術引入公司后,能輔助甚至替代處理中層經理的一些工作,如常規的例行決策和交流活動,從而大幅裁減中層經理的人數。另外,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信息技術通過提高個人工作效率和允許更少的人員完成同等的工作量,從而導致工作和結構的變化(如組織裁員),進而促進組織的變革。曾楚宏和林丹明就曾指出,網絡信息時代企業組織變革的一大趨勢就是扁平化。
觀點2:信息化促使企業規模邊界朝擴大的方向變動
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第四次兼并浪潮創造出了一批巨無霸式的世界級大企業,這就使人們有理由相信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促使企業擁有更大的規模,卻不用犧牲任何的效率或創新性。有學者從技術的不確定性和企業自身的控制力來分析,得出企業要進行垂直一體化的決策。他們認為正是因為企業與供應商之間存在不確定性的關系,企業就越要進行垂直集成,把生產列入自己的控制中。Harasim(1993)從全球大企業的一體化趨勢來看,認為網絡基礎設施的全球拓展突破了物理空間對企業經營范圍的限制,企業邊界有擴大的趨勢。實證研究方面,林丹明等利用我國滬深兩市A股信息技術類上市公司2001-2004年的數據證實:伴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推進,我國企業的縱向邊界有可能趨于擴大。
觀點3:信息化促使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方向不確定
Gurbaxani和Whang的研究反映了這種觀點的邏輯思路。他們構建了一個信息技術通過作用于企業交易成本和協調成本結構進而引發規模邊界發生變動的理論框架,指出信息技術總共可以發揮五種作用,分別是輔助生產、監控與績效評估、決策支持、處理交易和記錄與溝通,這些作用的發揮既有利于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也有利于節約企業協調成本。企業規模邊界最終朝哪個方向變動,則取決于哪種成本節約的幅度更大。Wolter和Veloso在此基礎上又結合了能力理論的觀點設計了引入信息技術后企業所開展的不同技術創新影響其縱向邊界變動的研究模型,結果顯示,不同的技術創新類型,即漸進式創新和激進式創新、模塊創新和架構創新對企業縱向分解和一體化傾向的影響是不一致的。
國內一些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張宇和宣國良(2000)發現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對于現代企業運行方式有重大的影響,網絡技術能夠大大降低組織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由此導致網絡時代企業規模將呈現巨型化和小型化并存的局面。楊蕙馨等人認為互聯網通過對交易成本、企業價值鏈、管理成本等的作用,改變了企業的邊界,其可能的變化方向是不確定的,可能變大、變小甚至是虛擬化的變化趨勢。
三、信息化驅動下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影響因素
以上三種觀點雖然差異極大甚至針鋒相對,但是在現實中均有相應的案例可為其佐證。這就說明企業的信息化行為與規模邊界的變動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這其中一定存在許多情境因素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于是,當前研究的一個新趨勢就是探尋影響信息化驅動下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情境因素并揭示其完整的作用機制??偨Y來看,以下幾種情境變量的作用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
(一)信息技術本身的特征
1.信息技術的類型。企業的信息化進程離不開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類型不同,其功能和作用也會有所區別。Sankaranarayanan和Sundararajan就曾指出信息技術的類型以及所開展的業務活動是企業和行業產生變化的關鍵決定因素。Huber最先對此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信息技術可以按照不同性質和用途分為兩大類,即計算技術和通信技術。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有其獨特的功能和目標特性,因此在企業中產生的效應和成本節約內容也不相同。具體來說,計算技術有利于輔助決策、提高效率,因此可以節約企業內部生產和組織成本;而通信技術有利于溝通協調和知識共享,因此可以改變企業的能力結構并節約外部協調成本。如果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主要使用的是計算技術的話,那么其規模邊界將傾向于朝擴大的方向變動;相反,如果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主要使用的是通信技術的話,那么其規模邊界將傾向于朝縮小的方向變動。Pinsonneault和Kraemer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們將信息技術分為協調型技術和控制型技術兩種類型,認為兩種技術會對中層管理人員產生不同的影響。協調型技術的使用導致更少的中層管理者,控制型技術的使用會增加中層管理者,這種差異是由于中層管理者在組織的扮演的角色而定的。由此,企業的規模邊界在運用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之后會朝相反的兩個方向發生變動。
2.信息技術的不確定性。技術的不確定性被認為是引發企業邊界發生變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學者們對于它是如何影響企業邊界變動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例如,沃克和韋伯(1987)認為在汽車行業,高度的技術不確定性影響有較厚交易界面的上游市場,即導致企業采取購買的方式而縮小規模邊界,但是對有較薄交易界面的上游市場影響不大。與此相反,Hoetker的研究表明,高度的技術不確定性如筆記本顯示器等產品,會促使生產廠商進行后向一體化從而引發規模邊界的擴張。其他的研究也發現技術不確定性和垂直整合之間脆弱的或不存在的聯系。
(二)企業的組織特征
1.企業類型。按照生產要素的不同,企業可以劃分為資本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兩種類型。不同類型的企業在開展信息化建設普遍使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之后,會對其規模邊界產生差異化的影響。國內學者曾楚宏和林丹明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們對比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知識密集型企業在組織結構、信息處理、技術特征、生產成本和協調成本等方面的差異,發現資本密集型企業的組織特征更利于其應用信息技術之后大幅節約內部生產成本,從而其規模邊界發生擴大;而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組織特征則更利于其應用信息技術之后大幅節約市場協調成本,從而其規模邊界發生縮小。Parmigiani和Mitchell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當企業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時,通常會采用聯合資源的方法,即自己生產和外包并存的形式。研究顯示,一些公司經常是為了知道如何運作而采取親自生產的方式,但當他們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時,就可以采取部分外包的方式。
2.組織結構。Brynjolfsson和Hitt和汪淼軍等在分別考察美國和我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的績效時不約而同地提及,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適合的組織結構與信息技術相匹配,以使其作用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同樣地,企業的組織結構特征不同,也會影響信息技術對規模邊界的作用。林丹明和曾楚宏基于Afuah的研究構建了一個信息技術在組織結構的調節下影響企業縱向邊界變動的分析框架。其分析指出,企業的專業分工程度、組織分層程度、正規化程度和分權程度越高,信息技術節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效果越明顯。因此,企業的組織結構能夠強化在信息化作用下規模邊界的變動趨勢。
(三)外部環境特征
外部環境也是對企業信息化行為和規模邊界變動兩者之間關系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只不過,它是通過影響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進而導致其規模邊界發生相應的變動的。Lee和Groveer對此進行了檢驗,研究發現:信息技術應用在動蕩的外部環境與企業規??s小之間起中介作用。也就是說,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越劇烈,它就越有可能開展信息化建設以應對外部環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并通過“外購”而不是“自制”來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提高效率。Pinsonneault和Kraemer也強調,當企業面對強烈的外部環境壓力時,高層管理人員往往采用裁員等激進的改革策略以減少運營成本和增加效率,并專注于改變組織結構和工作系統。這種裁員策略會通過信息技術深入組織的層級和職能部門而加強,最終使企業的規模朝縮小的趨勢變動。
四、簡短的評論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外關于信息化驅動下企業規模邊界變動的研究重點已從結果導向(關注規模邊界變動的方向)轉為過程導向(關注這其中的作用機制),理論基礎也由單一的交易費用理論或能力理論轉為兩種理論相融合的視角,并在此基礎上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重要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亟待加強。一是交易費用和組織能力在決定企業規模邊界變動中的作用問題。現有的研究基本上都認同兩者共同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兩者各自獨立發揮的還是有主有次、相互影響?目前并沒有一致的答案。二是企業信息化建設不同階段規模邊界的變動問題。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階段性過程?,F有的研究將其劃分為信息化初級階段、信息化內部集成階段和信息化網絡化階段,每一階段企業主要采用的信息技術、要達成的目標和解決的關鍵問題各不相同,由此必然會導致規模邊界的變動方向存在差異。而只有完整地刻畫出企業規模邊界在信息化不同階段的變動軌跡才能對這一研究主題做出最全面的揭示。三是該研究主題的情境化問題。林丹明等的研究發現,中西方企業在大量引進信息技術和設備之后其規模邊界朝完全不同的方向變動,他們給出的解釋是由于文化、制度、環境等情境因素差異極大。為此,后續研究要重視情境變量的調節作用,基于我國文化制度背景下考察企業信息化行為與規模邊界變動之間的關系,總結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作用機制和運行規律,以更好地指導企業實踐。
[參 考 文 獻]
[1]Afuah A. Redefining Firm Boundaries in the face of The Internet: Are Firms Really Shrin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 28(1): 34-53
[2]BaLakrishnan, S., Wernerfelt, B. Technical Chang, Competition, and Vertical Intergr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7(4): 347-359
[3]Brynjolfsson, E. and Hitt, 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 Evidence from Micro Data[R]. MIT Working Paper, 1998
[4]Brynjolfsson, E., T. W.Malone, V. Gurbaxani and A. Kambil. 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d to Smaller Firm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 40(12):1628-1642
[5]Fulk J. and G. DeSanctis.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Fo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5, 6(4)
[6]Gurbaxani, V. and S. Whang.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on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J], 1991, 34(1): 59-73
[7]Hitt, L. 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Boundaries: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 1999, 10(2): 134-149.
[8]Hoetker G. How Much You Know versus How Well I Know You: Selecting a Supplier for a Technically Innovative Compon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1): 75-96
[9]Huber, G. P. The Nature and Design of Post-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4, 30(8)
[10]Lee C. C. and V. Grover. Exploring Medi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Structural Attributes: The Penetration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 16(3)
[11]Parmigiani A and Mitchell W. Complementarity, Capabilities,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The Impact of Within-firm and Interfirm Expertise on Concurrent Sourcing of Complementary Componen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10): 1065-1091
[12]Pinsonneault, A., & Kraemer, K. L. 2002.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a Tale of Two American Citie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3(2): 191-208
[13]Sankaranarayanan, R., & Sundararajan, A. Electronic Markets, Search Costs, and Firm Boundarie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 21(1): 154-169
[14]Tushman, M. and Anderson, P.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31)
[15]Williamson, O. E. The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16]Wolter C and Veloso F M. 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on Vertical Structure: Perspectives on Transaction Costs and Compete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8, 33(3): 586-605
[17]林丹明,葉會,解維敏,曾楚宏.信息技術應用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實證研究與討論[J].中國工業經濟,2006(1)
[18]林丹明,曾楚宏.信息技術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模型及應用[J].經濟科學,2003(5)
[19]汪淼軍,張維迎,周黎安.信息技術、組織變革與生產績效[J].經濟研究,2006(1)
[20]楊蕙馨,李峰,吳煒峰.互聯網條件下企業邊界及其戰略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8(11)
[21]曾楚宏,朱仁宏.基于戰略視角的企業邊界研究前沿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5)
[22]曾楚宏,王斌.能力、交易費用與企業邊界的變動[J].社會科學,2011(10)
[23]曾楚宏,林丹明.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邊界的變動[J].中國工業經濟,2004(10)
[24]曾楚宏,林丹明.國內外關于當前企業組織變革的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03(5)
[25]張宇,宣國良.高科技企業的兼并風險與控制方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
[26]鄭軍.技術創新對企業縱向邊界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10(13)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