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洋 高明
摘要:當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2016年12月召開的“高校思政年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當中體現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而黨建帶團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傳統模式,在新時期,輔導員應該結合當下形式,以學生為本,以更好的工作模式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關鍵詞:黨建 團建 輔導員 工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D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034-03
高校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模式由來已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青團作為凝聚高校學生的核心力量,為學生成長成才、高校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貢獻了不可忽略的力量,而高效黨建工作則在這當中為共青團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團跟著黨走,黨引導團的發展是高校固有的工作模式,“高校黨建帶團建,根本在‘建,關鍵在‘帶,目的是發展”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站在高校黨建與團建工作結合的第一線的思想政治輔導員,更是需要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從發展學生黨員、開展黨日、團日活動的具體實踐中總結出工作的優勢與不足,并通過總結相關實踐經驗,對往后的工作開展指導。
一、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的重要性
黨建與團建的工作密不可分,“沒有黨建的團建是沒有保證的團建,沒有團建的黨建是不完整的黨建。”黨建與團建最根本的是要做人的思想工作,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讓在黨、團領導下的群眾有歸屬感、獲得感,能有更好的機會發展自身特長,從而通過自我的主觀能動性的最大化發揮,為社會的不斷前進提供動力。具體到高校的工作中,也就是通過提供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來讓學生更平穩地完成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高校共青團的發展離不開黨建的帶領,因此黨建要有引領性,大局觀。現在高校的大學生多數為“95后”,在這樣一個互聯網高度發達、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同的價值觀通過各種渠道進入高校,在帶來機會的同時也有挑戰。95后的學生自我意識強,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強,但是判斷能力弱,社會經驗少,因此需要黨的帶領,團的指導。目前高校形成的“學校-學院-班級”的“由上至下”的三級黨團組織在這其中發揮主要作用,學校黨委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理解影響到一個學校往后的發展,而結合學校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政策和教育措施則直接影響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每一個不同的學院則在自身黨委的領導下,結合自己學院學生的特點,開展不同的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去幫助、引導學生更好地發展。因此,在“黨帶團”的過程中,黨一定要有明確的方向,在帶領的過程中一定要腳踏實地,指引共青團工作更好地開展。
其次,高校黨建工作的發展也離不開共青團的支持,因此團建工作要有創新性、發展觀。一個學校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學生成長成才,學生發展得好,學校才有希望,共青團凝聚了高校的絕大部分學生群體,在高校共青團中,青年人占絕大多數,正是有這些新鮮血液的加入,才使得共青團所開展的活動生機勃勃,創意無限。在高校“學校-學院-班級”自下而上的反饋體系中,共青團員的力量占絕大多數,通過對政策的執行、活動的落實,在看到他們自身成長的同時,也能得到不少實踐經驗,從而為后續活動提供后備保障。共青團是高校發展的動力之一,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一套體系,在發展時不依賴黨,而是發揮出自己本身應有的特色。在“團促黨”的過程中,用自己創新開展工作的一面更好地為學生、學校、社會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最后,黨建帶團建所產生的發展成果都要最后落在促進學生成長之上,要做到“得之于民,用之于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年會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充分說明了學生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學生是高校的根本,在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模式中,學生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一場活動的成功開展,需要從了解學生的基本需求開始,通過精細的策劃和細心的執行,最終達到落實學生需求的目的。而作為思政工作一線的輔導員,則起到一個收集信息和提供保障的作用,在黨建帶團建的工作中,以黨員身份出現的輔導員,要通過引導學生黨小組組織積極發展,帶領學生團組織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使活動開展得擲地有聲,發展成果落到實處。
二、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存在的不足
縱觀歷史,在每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環境中,黨建與團建都會存在不同的問題。在信息化社會、高校普遍擴招、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中黨建帶團建的發展遇到不少問題,對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首先,從學生角度來說,高校團員學生的“歸屬感”減弱,集體意識淡薄。在高校大量擴招的今天,絕大多數高校還是以班級為學校內部最基層的團組織,每個班設有“團支書”的職務,主要負責班級日常團日活動的開展。但是,在目前95%的學生都是團員的“全民團”的環境中,高校學生已經漸漸淡忘了自己“團員”的身份。“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而作為在中學時代就加入共青團的學生們,沒有過多的“儀式感”和“使命感”,體會不到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責任和意義,加之在高中時期幾乎沒有以共青團為主題開展活動,因此到了大學,學生們對于“團日活動”漠不關心,很多活動只是走形式和過場,很多學生干部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開班會、做記錄,這就讓團日活動變得枯燥乏味。同時,95后的學生集體意識不強,集體榮譽觀念淡漠,甚至滿不在乎,這樣對熱衷于組織活動的學生干部的積極性也是不小的打擊,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活動單一,共青團的概念離學生越來越遠。
其次,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高校開展黨建帶團建的活動形式單一,方法有待改進。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接觸到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門,信息交流的方式已經由原先單一的“灌輸式”變成了“互動式”。學生們通過微信、QQ等媒體平臺獲取信息的廣度遠大于課本和講臺上老師的說教。在這種大背景下,通過原先單一的談話、班會、主題教育活動等形式開展活動是行不通的,因為學生們的需求改變了。在原先單一灌輸式的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重點是“了解這是什么”,在思想教育方面更多的是“講述-理解-執行”的單向模式。而在信息渠道發達的今天,網絡等媒體已經在某些方面取代了講述的功能,學生們在了解到信息后,更多的需要老師起到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篩選作用。在做思想工作時,更多的是要告訴學生“為什么”,同時將原先單向的灌輸模式變為雙向互動模式,形成“指導-反饋-總結-再指導”的回路,這樣才能給學生真正的幫助。否則就會變成“唱獨角戲”,老師盡心盡力但是效果不佳。
最后,從活動開展的整體效果看,缺乏長效、連通的黨團教育機制。學生在大學里的發展具有特殊性和連續性,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并且是不斷發展的。當下在大學中的黨日、團日活動往往都是獨立開展,沒有一個長效的機制將它們串聯起來,這在以班為單位的團組織中尤為明顯。在一個小的班級中,由于大家集體意識觀念淡漠,就形成不了共同的班風、學風,在開展活動時就會疲于應付,往往是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就地開展,沒有策劃與準備,活動進展程度不好把握,也達不到預期的活動效果。而相反,如果是班級內部自我發起的、集中絕大部分學生意愿的活動則會開展得有聲有色,大家在活動中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得到了應有的效果。這就提醒我們在開展活動時應有一個長效機制的保障,開展活動不能太分散,更不能臨時抱佛腳,用一個相對固定的規則或機制去規范黨團活動,讓它們真正發揮該有的作用。
三、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模式
面對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遇到的問題,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角度考慮問題,對癥下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而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在新時期開展“黨建帶團建”的工作中,堅持思想核心、抓住工作重點、建立長效機制成為關鍵。
首先,黨建帶團建工作要堅持以思想教育為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年會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政工作不單單是對一名學生進行“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的三觀教育,而是要讓其領悟到理解事物的正確方法和途徑,為其往后走入社會做好準備。大學本身的教育不單單是教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適應社會的方法。在學生黨員的黨建工作中,輔導員應該起到教育的作用,讓學生真正從思想上入黨,真正做到一個黨員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通過黨日活動的教育,讓學生理解到黨員的義務和精神。而在日常的團日活動中,輔導員更多要起到引領的作用,指導班級團支書開展活動,通過了解每個班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活動,但是目的都是要凝聚人心,使得班級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其次,抓住工作重點,緊密聯系學生,創新工作形式。在日常工作中,要重點培養得力的學生干部。在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中,學生干部很重要,學生干部執行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所以要堅持黨員干部緊密聯系群眾的思路,樹立優秀學生榜樣,在班級中互相影響,讓新的思想精神能夠更好地傳達到每一個學生。同時,在開展黨團活動時要注重形式與內容,不能只是單一的說教或是應付式的班會,而是要通過微信平臺、微博等新穎的形式開展活動。活動的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思政教育,而是通過部分調研,讓學生自己提出目前較為關心的話題,加以組織和引導,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后,建立長效機制,動態地看待思政教育,讓學生成長成為一個整體。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每個階段的狀態不同,需要的指導也不同。例如,以最基本的“就業指導教育”為例,大一入校時更多的是“人生規劃”方面的指引,讓學生從大的方向上明白自己的發展道路,專業前景;而到了高年級就會變成具體的“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細節的講座,讓學生腳踏實地去實踐自己的夢想,這樣較為完善的思政教育機制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同樣的,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特點,對于目標性很強的學生來說,輔導員應以提醒為主,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實力。而對于處在迷茫期的學生來說,輔導員就應該以引導為主,通過實際例子的講述、樹立榜樣等方法讓學生盡快找到自己努力方向。在黨建、團建方面,通過長效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固有特色的班風、院風、校風,讓學校的優良傳統得以保留、傳承。
四、結語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新時期的黨建帶團建的工作具有新的特點,給輔導員工作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充滿機遇。作為一線的思政教師,輔導員應把握大局,充分認識到黨建的重要性,以學生為本,從最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結合工作中的具體情況,充分運用新媒體等技術手段,廣泛深入開展思政教育。面對廣大黨員、團員學生,
要通過樹立模范榜樣、形成特色活動、積極探索調研等工作方法,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將黨建與團建工作結合,更好地5助力高校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劉繼勛.高校黨建帶團建歷程考察與路徑選擇[D].湖南大學,2009.
[2]陳濤.創新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5).
[3]張華.黨建帶團建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1).
[4]馮支越.關于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政教育,2012(1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