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韓笑
摘 要:手機現已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文章對當代大學生的手機使用情況進行調研,并以調研問卷為手段,對大學生手機使用相關方面進行抽樣調研,對樣本進行跟蹤調查,用實際數據證明“手機休息室”設立的正確性與必要性。
關鍵詞:“手機休息室”;對比分析;大學生
一、關于“手機休息室”發生背景
手機因其小巧、便攜、功能多樣等特性深受廣大高校師生群體的青睞。手機集通信終端、娛樂設備、信息來源等功能于一體,深入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同時對學生諸多方面產生一定影響。據有效調查顯示:被調查大學生100%擁有手機,幾乎從不關機和只在睡眠時關機的分別為47.1%和40.2%。對使用手機直觀心理為喜歡的學生群體占62.6%,持矛盾心理的占比33.7%。大學生通過手機進行人際交往、學習娛樂,獲取信息、情感認知;通過手機與手機、手機與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每個擁有手機的人都成為一個移動、虛擬的社會關系中心;這種環境的出現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二、學風建設
(1)手機對學風的影響。學風是一所學校的根本。學風建設既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永恒主題。優良的校風學風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學生在良好的學風環境之中學習有利于全方位塑造優良人格,增強綜合能力,拓展知識面。如今,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影響極極大,而其又以手機、電腦為主要傳播介質。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基本是人手一部手機,當周圍其他人都使用手機的時候,受從眾心理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在上課時使用手機,致使教師上課質量不高,影響學生學習效率和成績。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會在考試過程中用手機作弊。一旦作弊的學生數量增多,就會形成一種不良風氣,那么就會嚴重影響學風。
(2)設立“手機休息室”后的學風近況。調查數據給了我們很清晰的參考:教師普遍認為“手機休息室”設立后,學生上課情況有了明顯改觀。而其中有84%的教師認為這種改變是很明顯的。可見“手機休息室”的設立,在學風建設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學習效率、學習興致都有很大提高。學生將注意力都集中在課堂本身,并及時向教師反饋課堂情況,也使教師的授課效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也會激發教師的講課熱情,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從而形成教師在講臺上專心授課、學生在臺下專心聽課的良好課堂學習氛圍。
三、大學生的自我管理
(1)當代大學生自我管理缺失。大學生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學生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及滿足社會日益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 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卓有成效地整合和利用自我資源(身體、心理、時間、信息、思想和行為等) , 運用科學管理方法而開展的自我認知、自我計劃與組織、自我監控、自我開發與自我教育等一系列活動。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國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沒有形成對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教育的體系,家庭教育中也缺乏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自我管理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與理智的管理頭腦,致使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電視劇、手機游戲中而不能自拔。
(2)新晉大學生自我管理的迷茫。自我管理的關鍵在于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調動自身主觀的能動性,主要是靠一個有形的“標尺”,通過這桿標尺來對比自身的不足與差距,從而改正潛在的問題,使自身潛移默化地模仿這桿“標尺”做好自己。而新晉大學生相對高年級學生,其處事方法和態度都不太成熟,而學校多校區的體制加大了高年級學生和新晉學生的阻隔,從而使新晉大學生失去了標尺,自我管理意識的形成較為困難。其中尤以以下四個問題最為嚴重:一是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二是部分學生學習缺乏規劃,學習效率低;三是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四是部分學生專業選擇迷茫,學習態度不積極。所以新晉大學生在自我管理方面會產生迷茫。手機依賴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孤獨感。與大學生對使用手機用于情感溝通持樂觀態度相反的是,以手機為主要交往方式的學生更容易感到孤獨、空虛、寂寞。所以手機的過度使用更加不利于當代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3)“手機休息室”對學生自我管理的引導。通過“手機休息室”這個活動,會讓大學生在強制的前提下,逐漸適應這種模式,最終形成上課不用手機的習慣,從而使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增強,解決了當代大學生自我管理難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此類活動逐漸改掉上課使用手機的壞習慣;另一部分學生也表示,愿意配合“手機休息室”這個活動,以幫助自己形成自我管理意識。但是愿意配合的學生多為女性。
教師們也反映,“手機休息室”這個活動自開展以來,學生的聽課態度有明顯好轉。然而也有教師指出,設立“手機休息室”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不能強行去收學生們的手機,只能靠自覺,且也會存在學生不交手機的情況;也可以通過放置手機信號屏蔽器來阻斷手機上網的信號。
四、“手機休息室”實行以來學生狀況的改變
(1)教學質量。學生們上課的態度有很大轉變,調查結果顯示:上課手機放在休息室時,有59.09%的大學生會控制自己,集中精力聽教師講課,有26.14%的大學生會在上課時走神,剩余的則會聊天或做其他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大部分學生有學習意識,只是缺少自控能力,只需稍假外力就會改善學習狀態。可以看出,如今的狀況有較大改善,越來越多的學生會與教師有一定的交流。設立“手機休息室”后,由于手機被收起來了,學生上課期間心無旁騖,課堂質量明顯提高。學生在上課期間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上,學習質量明顯提高。
(2)學習態度。自實行“手機休息室”制度以來,學生們對此態度不一。調查顯示:情緒平和的占69.32%,有19.32%的學生持有消極情緒。由此看來,大多數學生對這種方式還是能夠接受的。而其中有部分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對手機的依賴超乎筆者心理預期,應及時加以心理輔導,使其逐漸改善此類情況。課堂上由于沒有手機,一些學生的學習態度很好,轉為認真學習聽課。從學生們平和的心態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知道上課使用手機是不正確的,弊大于利,甚至會影響學習,反映了大學生的意識與行為并不同步,這其中,既有課堂環境的客觀原因,又有學生自己的主觀思想原因。
手機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扮演更加多元化的角色。手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步,卻也帶來了頗多危害。長期使用手機會對人身體造成較大程度的傷害。出于種種考慮,重慶交通大學設立“手機休息室”。該活動自啟動以來,無論上課質量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有了極為明顯改觀,很多教師反饋,應支持這個活動長久堅持下去。
上圖為筆者統計從“手機休息室”啟動時期(即2016年5月3日)至2016年6月底,8周試點班級上課不使用手機情況。由上圖可以看出,課堂上學生使用手機的變化顯著,第一周效果最為突出,有80%以上學生上課沒有使用手機,選擇認真聽講。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第二周數據出現下行波動,經分析,在初步開展活動的這兩周,學生們都把“手機休息室”當成一項新鮮事物,在新鮮感的促使下,學生們積極參與手機休息室的活動。隨著新鮮感的逐漸降低,不使用手機的人數便緩慢下降,但是活動初期的顯著效果已經呈現。從第三周達到波底到第四周,此時期上課不使用手機的學生數量降至最低值,他們在所能接受的時間段內感覺不到自己應有的變化,便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排斥現象,數據下滑嚴重。至第四周持續回升,在60%附近波動,在這個時期,已經形成習慣的一部分學生起到了重要的帶頭作用,再加上對本活動的宣傳深入,從而使部分學生擺脫中期的消極心態,當以上這部分學生上課不使用手機已逐漸成為一種習慣時,該比例便開始趨于穩定,而這個值才是設立“手機休息室”的最終效果。相信通過本次活動,一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習慣,相信他們在沒有“手機休息室”情況下,也可以說服自己在今后的課堂上少使用手機,甚至不使用手機。并且他們能夠通過帶動其同學改變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進一步完善“手機休息室”
重慶交通大學實施“手機休息室”項目的兩月期間,社會反響亦不錯。但由于項目未使用強制手段,部分學生思想覺悟仍不高。為進一步改善重慶交通大學校風學風,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使其成為新時代的“四有”青年,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由于采取非強制手段,加上部分學生思想認識不到位,仍舊貪玩好耍,上交手機不積極,致使開展此項目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與不開展是一個效果。故此,可采取強制性上交手機手段。①上課時由學工部派出人員強制性收取手機,課后返還。②學校購買手機信號屏蔽器,上課時間統一屏蔽手機信號。但由于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偏多,手機可下載單機游戲,即使屏蔽其信號,仍然可以玩手機,因此,要從其他渠道杜絕此類現象。
(2)學校加強宣傳教育。由于當代學生“手機依賴癥”十分嚴重,故此學校應加強相應宣傳教育,這才是治本之策。要從學生思想上下功夫,根本改變其對手機的看法:手機是用于方便交流的聯系工具,而非用于游戲的游戲工具。通過宣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上大學應以培養自身各方面能力為主,而不是享樂。
(3)指派專人管理此項目。現項目的手機收存都是由班級的團支書管理,由于團支書也是大學生,與學生的思想認識相差無幾,而部分團支書自我思想認識境界還達不到標準,再對其他學生提出過高要求,矛盾便會產生。而由學校派出專人對手機收存做出相應管理,則不會出現此類問題。
參考文獻:
[1]周揮輝,黨波濤,蔣永紅.手機對當代大學生發展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6):90-92.
[2]王春波,鐘蓉戎,朱佐想.大類培養模式下高校低年級學風面臨的問題與機制探究[J].內江科技,2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