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焯
有教育家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通過提問,解難答疑,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傳遞新的知識信息,鞏固舊有知識,發展相關能力。
一、爭鳴與批判:課堂提問藝術之叩問
1. 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入場券
啟發式教學中相當部分內容是靠課堂提問而得以實現的,提問是獲得最大教學效益的不二法門,而離開了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以及其他教學手段的選擇配套,啟發式教學就是一個空殼,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一句空話。啟發式教學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是寄寓于正確選擇的教學手段中,當然也包括寄寓于恰當的課堂提問中,是可以感知到、捉摸到的。但是并非必設提問就是啟發式教學,并非提問得越多越好。提問必須有個度,必須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教學需要緊密結合,必須講求效果,必須注意提問的科學嚴謹性,這樣才能產生提問的正效應。自始至終,恰如其分的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發展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是啟發式教學的入場券。
2. 提問是課堂開展和實現的主渠道
在數學教學中,一般是以“設問—求解—反饋—拓展延伸”為思維訓練主線的。學生的求知欲望總是從問題開始,當發現了疑難問題后,必然會引起學生提問。根據教材內容和時間安排,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提問以及由提問者去指定另一個學生作答、解難、闡釋,由學生去評價,最后由教師收網點睛,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學生提問學生作答,這是課堂提問開展和實現的又一個渠道。后一渠道的開發利用,必須慎重,教師應能切實駕馭操縱課堂態勢。否則流于形式,滿堂哄鬧,一發不可收拾,事與愿違。
總之,不管選擇哪一條課堂提問開展和實現渠道,都是建立在精心設計、積極引導的基礎上的,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課堂提問開展和實現渠道的利用,表現在教師問答中,貫穿于講讀、演示、練習、質疑等各個課堂教學環節中。每一個教學環節設計的提問形式,都要有個周密精巧的安排。
二、原則與規范:課堂提問藝術之導向
課堂提問,切忌為問而問,空泛無邊,流于形式,徒湊熱鬧,學生卻無甚得益。所謂精心設計提問,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1. 從利于目標達成出發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總綱,是選擇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依據。離開教學目標達成的目的來空談課堂提問,是不切實際的。教學內容是具體指向教學目標的,根據教學內容的難度和目標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手段和方法,合宜地分布教學時間。亂設提問,不分場合,只能空耗時間,于達成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內容無益。
2. 從利于核心素養培育出發
獨立性、發散性和想象力是創新思維的三大支柱,“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也就是說,課堂提問要真正具有啟發式教學的效力。反對提問隨心所欲,信手拈來,信口開河,不著邊際。這樣只會浪費時間,沖淡氣氛,降低效益,褻瀆啟發式教學的真諦。
3. 從利于知識鞏固出發
復習和練習時,貫徹恰當和巧妙的提問,可以刺激學生迅速地回憶起已學內容,加深識記和理解,同時在復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架起一座跨越新知識彼岸的橋梁。若提問不科學不精巧,學生思維梗阻,達不到鞏固舊知識和開啟新的知識大門的目的,更加不必說培養能力和修造“橋梁”了。
4. 從利于探求激發出發
研究新知識的興趣,是培育數學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課堂教學必須時時注意的工作。生動活潑的提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思維的自由王國。
5. 從利于全面照顧出發
提問的角度要合適,要求解答闡釋的內容必須難易適中,所提問題必須切中肯綮、確切實際,注意使學生普遍都能領會,通過積極深入思考后能在不同程度作答。問得太深,絕大部分學生摸不著頭腦,望而卻步;問得太淺,無思考價值,根本用不著伸手,更加不用跳一跳,果子就在嘴邊,激不起勞動收獲的熱情和興奮。這些都會導致興趣疲勞,導致課堂提問和作答低效,導致答問只是少數學生的“專利”,而大部分學生不關心。
三、技巧與實戰:課堂提問藝術之靈魂
課堂教學提問是需要預先設計的,但也需視教學進程而隨機應變的,即使是隨機應變,臨時創造提問,也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師還要充分地運用自己調控課堂教學的能力,通過比較、判斷、鑒別,選擇恰當的問題做“節點”,提升即時問題情境的思維價值,使之成為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的課堂教學資源,推動教學進程,為完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認識、挖掘學生的潛能服務。
1. 激趣式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恰當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成為“好知者”,自覺投入學習。此處之石即教師之“問”,激起之浪即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先讓學生想象一張白紙的厚度,并告訴他們:“一張紙只有0.083毫米,三次對折后的厚度是0.664毫米,還不到1毫米。假如對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會不會比桌子高,會不會比教學樓還高?”學生立刻活躍起來,爭論激烈,當教師宣布結果:“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學生驚訝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計算的。這種形式的提問,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趣味橫生,引起了學生學習興趣,發動了學生思維之弦,激發了學生思考之情。
2. 啟發式提問
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每一位教師都會選擇后一種答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讓學生直接參與探索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這樣有利于培養他們確立科學的態度和掌握科學的方法。“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在課堂上,筆者著重問題的創設,提供氛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著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為學生的“協作者”。數學的圖形教學往往通過畫草圖幫助理解,化難為易。例如,在教學六年級圓環的面積時,簡單的基礎題型學生學起來得心應手。但當筆者拋出這道題時,學生難住了:“公園的一個圓形花壇半徑是2米,在花壇的四周鋪一條寬1米的小路,求這條小路的面積。”筆者引導學生弄清題意:“題目給了什么條件?還差什么條件?”學生回答:“小圓的半徑,還有環寬。”筆者繼續問道:“對,環寬,你們可以在本子上畫出草圖,標出環寬嗎?”學生紛紛動手畫草圖,標出環寬,然后恍然大悟:“大圓的半徑便是3+1米。”筆者再繼續問道:“哪假如花壇給的是直徑2米,哪大圓的直徑又怎求?”啟發式提問,加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畫草圖,就讓學生融會貫通了。
3. 游戲式提問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而且對游戲有很大的興趣, 一般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暫,大概在15---20分鐘左右,如果是遇上概念教學,由于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干吧,學生興趣更淡,更難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懂得搞搞課堂氣氛,增加學生活躍度。例如,五年級第十冊的質數和合數這節內容,概念枯燥,學生容易混淆。而當學生理解了合數與質數的意義時已覺疲倦。于是筆者為活躍課堂氣氛,請學號1—20 的學生站起來,讓認為自己學號是合數的學生坐下,讓認為自己學號是質數的學生也坐下,結果還有一個學生沒坐下,問他為什么不坐下。他回答道:“我是1號。”筆者繼續問道:“同學們,你能幫他找找理由,為什么他不能坐下嗎?”學生交頭接耳,紛紛翻書查找、互相討論,最后得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不能坐下”的結論。
4. 驅導式提問
通過提問,引導、驅動學生步入學習之曲徑,通達知識之幽處。驅導式提問是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的做法。教師的每一個提問,都是為學生下達一項學習任務,驅動學習過程,一連串的提問構成課堂教學的主線,引導學生自覺學習、獨立思考、相互合作。
例如,在《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在引出面積單位時,教師先在做好鋪墊8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了一個長方形,16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一個正方形,10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了一個三角形。讓學生判斷大小。學生得出“正方形面積>三角形面積 >長方形面積”的結論。接著,教師又出示了一組數據:“長方形面積為6,正方形面積為4,三角形面積為10。學生再次判斷:“三角形面積 >長方形面積 >正方形面積。”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后,認識到組成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方格大小不同的情況下,圖形面積大小是不能判別的。這一突如其來的分析,把學生一下子引到了面積的單位上,使課堂教學的思路能夠順利繼續下去。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