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南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是德育工作的前沿陣地。思想政治課教學作為學校德育的主要渠道,要求教師具有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努力貫徹黨的教育理念,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模式和評價方式的制約,德育目標不夠細化,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都不完善,學生實踐能力薄弱。面對時代發展的要求,各級各類教育主管部門必須順勢而為,努力構建符合學生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國際發展趨勢的德育課程體系。
關鍵詞 思想政治 德育工作 德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提出,高考要體現一點四面的基本原則。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依法治國、傳統文化、創新精神、核心價值四個方向。我認為一點四面的核心和靈魂是一點,四面是在一點的統領下發散出去的四個方面。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切實貫徹落實一點四面的要求,是一個難題,特別是立德樹人這一點,應當如何體現,在哪些方面體現,如何對它進行評價?這些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行課程標準提出,要把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放在突出位置。但思想政治素質這種思想領域的主觀的東西,究竟怎么去考評才全面和科學,現在還沒有答案。目前各級各類學校主要就是通過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來進行評價,這種考評方式過于單一,不能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更看不出學生德育素養的高低。結合本人的教育教學實踐,我認為,科學的評價觀不應以知識積累和考試成績為單一的標準,而應當綜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奉獻精神、生活表現等方面,構建全面、有效的評價體系,還要在學生評優和高考錄取等方面的考量當中占合理的比重,否則,立德樹人就是一句空話。如何立德樹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明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的定位,細化德育方面的培養目標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和素質教育的理念,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適應時代的要求,高中生應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的教育滲透在高中思想政治各模塊的教學當中,但就目前來看,德育方面的培養目標還不夠細化,受傳統教育方式和考評模式的束縛,學校教育的功利色彩濃厚,德育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蒼白無力,沒有實效。德育目標的制定,必須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國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二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三是社會與時代的發展需要;四是道德傳統及民族文化。
2增加課程彈性,提高選修課程所占的比例,完善學生的知識構架
高中課程的設置應當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具備選擇性、多樣性,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設計符合學生個性的選修課程和學習方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對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尊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拓展和提高。選修課程的設置是否合理,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長遠的影響。高分低能的現象屢見不鮮,這與長期以來整齊劃一的課程設置不無關系。高中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和職業規劃的啟蒙階段,學生個體差異日趨明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拘一格,所以,對學生過分刻板統一的要求已不符合時代的需要,增加課程彈性,提高選修課程所占的比例,是歷史的必然。選修課程作為課堂知識的延伸,為學生搭建了鍛煉能力、體驗成功的平臺。在選修課上,學生不僅能夠完善知識架構,而且可以提升學科素養。
3注重綜合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實踐能力
毛澤東說:“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往往過分重視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團隊意識的培養。很多學校用班會、晨會、體育活動課和校傳統活動等來代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是對綜合實踐課程的認識不到位,理解不正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國家課程,是學校必須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它是在活動課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它與春游、藝術節、運動會、社團活動等又有所區別。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國家統一制定課程標準,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根據本地實際進行差異化的指導,學校根據相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開發和實施。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與實施,這種“三級課程管理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綜合實踐課程,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提高他們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的能力。理論知識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學以致用,既能鞏固學生的學科素養,又能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達成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
除上述幾個方面以外,我認為還要統一并完善學分認定制度,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構建科學和全面的評價體系,客觀的記錄學生各方面的表現,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現狀,更要關注其發展的過程,注意提高考試評價制度與課程方案匹配的程度,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還要為課程實施提供有效的條件保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挖掘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方方面面的潛力,形成合力,努力構建充滿活力的課程體系,共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道德高尚的優秀青年。
參考文獻
[1] 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新理念[M]. 教育出版社,2005.
[2] 宋蔚.傳統與改革繼承與創新——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