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來
摘 要:傳統的“講讀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探究與思考化學知識的權利,從而制約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而合作探究教學法,是新課改背景下新興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探究化學知識本質與規律的機會,使學生在更扎實掌握化學知識的同時,顯著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合作探究教學法;實踐策略;有效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0-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048
新課改理念倡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共同發展與提高,使學生養成勤于動手、樂于探究、主動參與的良好學習習慣,并逐漸增強學生合作交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構建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的新教學方案。那么,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應用合作探究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是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
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踐合作探究教學法的策略
(一)設置問題激勵學生自主探究
高中學生的特點決定他們都對趣味性很強的事物有濃厚的探究積極性,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能力,需要教師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探究興趣。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應依據學生特點及教學內容,恰當創設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究新課知識的興趣。比如,在學習高中化學中與“原子晶體”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導入中為學生播放金剛石軸承及金剛石鉆頭(典型的原子晶體)的工作視頻。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介紹日常生活中他們所熟悉的玻璃刀。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原子晶體的特點與已經學習過的分子晶體的特點進行對比并提問“為什么這種原子晶體會有如此驚人的硬度”,使得學生產生濃厚的想要了解有很大硬度物質的興趣,從而自覺投入到探究原子晶體基本性質的活動中。
第二,明確探究任務,激勵學生大膽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激勵學生積極想象、大膽思考教師所提出的與原子晶體有關的各種問題。比如:原子晶體是由什么微粒構成的;微粒之間存在什么樣的作用力;原子晶體有哪些類別;原子靜態的硬度會不會像金剛石那樣大;原子晶體的物體特性是什么等等。這一系列問題就為學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與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贊賞與激勵的態度評價學生的觀點與思想,以激發與維持學生自主探究原子晶體相關知識的興趣。
第三,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問題的答案。通過以上兩個環節,學生探究原子晶體相關知識的興趣已經被激發出來,學生急于想知道上文所提幾個問題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就以上問題進行探究,可以查閱參考資料,可以閱讀課本,通常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就能基本掌握原子晶體的性質與結構特點。此時,那些已經獲得問題答案的學生就想與同學分享認識,而那些沒有獲得答案的同學也想通過別人的幫助或提醒快速獲得答案。
(二)借助合作方式實現共同進步
當學生們都有了與人分享或急于求助的意愿之后,教師就可以及時用合作探究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使得各種類型的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分享知識,最終實現共同進步。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點:①恰當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教學內容,有效鞏固教學知識點。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學生面對同樣的知識,由于個體存在較大差異,每個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各不相同,那么怎樣才能彌補個體差異,以推動學生共同發展呢?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小組合作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各抒己見,把自己學習到的新知識分享出來,把自己遇到難題講出來與同學一起探究,從而在學生們的互幫互助中實現共同進步。②引導學生在廣泛溝通中實現資源共享。在該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讓每個小組的小組長將本組的學習成果系統整理出來,并代表小組在班級中發表對各個知識點的認識與思考情況。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讓學生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知識分享活動,教師應主動營造民主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交流信息的平臺,及時修正或點評學生的觀點,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脈絡。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再探再獲新知
學生要想獲得新的化學知識,就需要不斷創造、不斷探索,在掌握物質的表象特點之后,進一步探究物質的本質特點,并隨著知識面的擴大而提出更多的疑問。比如,在學習“原子晶體”相關內容時,學生在掌握原子晶體的宏觀特點之后,會進一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原子晶體具有怎樣的微觀結構;原子晶體為什么通常都會高于分子晶體;晶體硅與金剛石都屬于原子晶體,那么誰具有更高的沸點;碳60和金剛石均由碳元素組成,那么兩種物質中碳原子在微觀排列上有什么差異。要想有效解決這一系列新問題,就需要學生更深入了解與原子晶體有關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科學思考與探究,適時點撥一些難點與重點環節,以幫助學生更順利地解決問題,最終使得他們都能體會到收獲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化學課程的自信心。
二、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合作探究教學法的反思
通過分析合作探究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效果,反思其應用優點、程序及注意事項。
(一)充分的自主學習是合作探究的前提
合作探究應建立在自主學習基礎之上。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是對教材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也是獨立分析的過程,更是調動探究熱情的過程。只有確保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之后,合作探究才會有意義與成效,才有能力就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探究,才會在與組員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思維碰撞點。
(二)合理分組、科學管理是高效合作探究的保證
分組是合作探究學習的基礎與前提,教師應將學生恰當地分成4—6人小組,小組人數過多或過少都不好,過少不利于經驗與觀點的交流,過多則會出現拖沓、懶散現象。小組成員的化學基礎應有層次性,但也不可有過大差距,否則不利于交流有效性的提高。為了使小組交流討論更加有序高效,小組交流時應具有明確的分工,明確哪個學生記錄、哪個學生整理、哪個學生組內發言等,并且應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嘗試各種分工,使得他們都能得到全面的鍛煉。教師通過不斷摸索與實踐總結出該環節的一般活動模式,如下圖所示:
在組長匯總問題后,先由學困生根據自身能力,回答或講解其他組員提出的問題,中等生和優等生進行補充和點評。學困生沒法回答的問題,依次由中等生解決;學困生可以再質疑,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和點評。這種形式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三)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優化合作探究成效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合作探究教學法。例如,對鍵能、鍵長和鍵角這些學生容易理解的簡單化學概念,如果用合作探究式教學,便顯得繁瑣多余,學生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相反,對于電子云、原子軌道這些過難過深的知識,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也沒有探究的知識基礎,貿然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學生便會不知從何著手,事事都要向教師求助,那么學生就會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學生的思維無法被激活,何談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強而為之也必然會流于形式。因此,教師應合理選擇可用來合作探究的教學內容,并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分析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怎樣才能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并且,教師應有效地、長期地使用合作探究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使其成為一種常規教學模式,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針對那些難度較小、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大膽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
總之,將合作探究教學法應用到高中化學教學中,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課程的興趣,可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增強,有利于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優化與提升。
參考文獻:
[1] 許自慧.淺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95.
[2] 楊成斌.合作學習在高中化學復習教學中的嘗試[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4):143.
[3] 劉延美.以學案為載體的高中化學小組合作學習與評價的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4] 周亞輝.關于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幵放性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