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傳統教學中,小學音樂課都是以教師講述音樂理論為主,教學停留在口述層面,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低。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課堂內容比較枯燥,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激發學習音樂的熱情。針對這種情況,國外一位教育家提出的體態律動教學理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鑒。體態律動教學是在學生的音樂教育中,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隨著音樂的節拍舞動身體來表現音樂。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自主產生音樂認知,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的作用
在小學低年段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的教學方式,可以將音樂與動作融合,以此來提高課堂效率。
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總是以“灌輸式”的方法進行授課,使得本該是有趣的音樂課變得枯燥無味,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運用體態律動方法,可以使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更加活躍。小學生本就處在活潑好動的年齡段,比起讓他們乖乖坐好聽課,讓他們動起來會讓教學更加有效率。合理利用體態律動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歡快愉悅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以最好的學習狀態置身于課堂中,注意力能夠集中,興趣得以激發。
2. 使音樂教學生動化
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很多時候都跟不上成人的思維,很多知識他們都沒有足夠的能力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音樂教學質量。但是利用體態律動教學方法,將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以此大大改善這一現象。例如,教師可以把音調具體對應到不同的動作,讓學生在熟悉動作之后,聽到某個音調就做出相應的動作,這樣既有趣又能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音樂知識,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具體運用
運用體態律動的方法來教學可以在多個方面取得好的效果,教師可利用體態律動來輔助教學。
1. 培養學生節奏感
節奏是組成音樂的重要元素之一。一般來說,愉快的音樂,節奏比較快一些;悲傷的音樂,節奏比較慢一些。在低年段的教學中,節奏感的養成是必要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采用體態律動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節奏感的形成。 小學生在感情領悟和理解知識的能力上還比較欠缺,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著音樂,用拍手跺腳等方式表示不同的節拍,比如,弱拍拍拍手,強拍跺跺腳等;也可以在進入課堂之前,播放一些節奏輕松愉快的歌曲,讓學生起立,隨著音樂放松身體,跟隨音樂自然律動,慢慢體會音樂的節奏的變化。通過這些動作,學生可以更好地放松,而且更形象地體會到節拍、節奏。
2. 培養學生音高音準
事實說明,音調也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音樂中不同的音調可以用不同的動作來展現。比如,用下蹲的動作來代表“do”音,用半蹲的方式來代表“re”音,用跳躍的動作來代表“mi”音等。讓學生的身體重心隨音調變高不斷提高,使學生形象地體會到音調的變化。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愉快地度過一節課,還可以對高低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 用律動表現音樂的主題
音樂中的速度經常與輕松、熱情、活躍相關聯。慢速會給人些莊重、沉痛、哀傷、宏偉的感覺,中速則給人豪放、柔情的感覺等。實際上,掌握音樂的律動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地體會音樂表達的感情。低年段學生更加活潑,教師與之互動也更為配合。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體態律動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體會音樂的主題。
4. 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
在音樂授課中,通過體態律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表達情感。教師依據音樂內容,安排學生進行即興表演,新奇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提高他們的表演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用這種方式增加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和表演的欲望。
5. 激發學生想象力
藝術不能僅僅局限于模仿,創造才是藝術的精髓,作為藝術的一種,音樂也需要不斷增加新的內容,保持其年輕的活力。小學生的想象力最是豐富,教學中如果只讓學生模仿,只會限制他們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給學生一個能夠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完全地投入自我,將體態律動與音樂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結合。提供一個自由的平臺讓他們盡情地發揮,展現自己,保持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