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居住區環境設計對使用者影響的重要性,文化傳承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當前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在植物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探討傳統園林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寓意,提出在現代園林設計中利用植物的方法。
【關鍵詞】文化傳承 居住區 環境設計 植物利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160-03
在“互聯網+”模式推動全民信息化時代,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以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基礎的人文素養的培育同樣意義重大。人文素養對人的三觀影響至關重要,是提高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礎。傳承文化精髓,培育人文素養是一個漫長的自我積累、環境熏陶、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優秀民族文化對我們人文素養的培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視汲取中華民族人文資源中的精華,將其中的文化精華通過知識傳授、自身實踐和環境熏陶等綜合傳承途徑,內化為個體的人格、氣質和修養等穩定的內在品質,才能培養出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優良氣質和家國情懷的一代又一代人。
居住區環境作為人們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及閑暇時間接觸較多的公共空間,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從目前居住區環境建設的整體情況看,文化傳承方面的功能還比較欠缺,有文化內涵的居住區鳳毛麟角。因此,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如何對我們自身文化反思繼承、對異質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及以上述二者為基礎的體現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創新,使居住者得到一個能帶來幸福感,精神有所寄托,進而在人文素養方面得到潛移默化提升的家園,而不僅僅是一個休息落腳地的研究成為當務之急。
一、植物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的重要性
居住區園林植物不但具有美化環境、吸附有害氣體、降低噪音的功能,從文化心理學角度看,搭配適宜的園林景觀可以令人賞心悅目、怡情養性。詩情畫意的居住環境給人以美學的熏陶,所謂春賞楊柳夏賞荷,秋觀落葉冬看雪。下了班,看到家園中的花草樹木,或正在生長著的生機勃勃的嫩芽;或正盛開的姹紫嫣紅的花朵;或正結著形狀各異、五顏六色的果實;這些綠色的生命都會讓人充滿喜愛之情,使人們放松工作一天緊張、疲憊的精神,減緩了焦慮、暴躁的心緒,把人們從電腦桌前、麻將桌前吸引到居住區庭院中來,在美景中與家人或鄰里愉快交流……長久來說有利于人們產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懷,有利于產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所以居住區綠地中植物的設計對和諧文明社會的建設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二、目前居住區綠地植物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內涵建設缺失或落后,難以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從目前住宅區建設的整體情況看,普遍存在著小區文化建設滯后的問題。從植物利用角度來看,盲目引進所謂“高大上”造價不菲的日式盆景或熱帶植物,造成高成本、難養護的現狀,而在我們唐詩宋詞中被無數文人墨客贊美的具有中國傳統意象之美的適應本土環境條件、養護成本較低的植物卻沒有被充分利用。面對不熟悉的沒有家國鄉愁情感賦予的外來植物,居民很難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從而對居民人文素養的影響之弱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園林設計缺乏意境之美,傳統美學無以傳承。目前很多居住區的綠化缺乏美感,確切說只是有樹有草的綠化。因為不切實際的追求亞熱帶風情,種植了一定數量不適合本地環境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凍害、寒害、高溫使得這些植物或頂缺葉殘或奄奄一息,觀賞效果可想而知。許多居住區園林設計中唯成本至高,建設了許多低品質,毫無意境之美、層次之美的園林設計。我們傳統的婉約之美、含蓄之美正在難覓蹤跡。歐陸風、北美風、東南亞風正侵蝕著我們傳統的文化,如何傳承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珍貴文化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缺少可親近的植物資源,難以滿足精神需求。在居住區環境的幾大要素中植物與人的關系最密切,植物是有生命的,有四季變化,有春華秋實,給人的感觸是最深的。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可見人們對植物寄予了深厚的情感。但從綠地維護角度考慮,大多數綠地或不準進入或花木下全是灌木,這樣就造成了只可遠觀不可近賞的現狀,人們就少了和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兒童就缺少了近距離觀察植物發芽、開花、結實一系列神奇過程的學習機會,缺少了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而這樣的學習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選擇樹種較單一,難以營造讓人賞心悅目的美景及利用率高的交流場地。前幾年居住區綠地植物選擇追求新奇,引種一些熱帶植物,雞蛋花、龍船花以及三角椰、云南蘇鐵等棕櫚科類植物,遮陰效果差,長勢差,遇低溫成活率低,幾年后很多植物因水土不服已不復存在,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這幾年雖然避免了上述造景誤區,但絕大多數小區存在如下問題:一是造景單一。在植物高矮層次、色彩、花期方面沒有很好的搭配。中國美學講究層次、講究意境,豐富的植物搭配不但可以增加綠量,還可以營造內涵豐富的環境景觀,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引導人們日臻完美。不管是早期的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神學家相信優雅的環境不是腐化我們,也并非頹廢者的放縱之所,而是潛移默化地推動人們接近完美。二是陸地植物多,水生植物少。有水體的大多設計成噴泉。有些噴泉帶有聲光,耗電,且設施易壞,易被偷盜,增加物業管理成本,久而久之物業不再花錢維修管理,成了小區中最臟亂差的地方。三是常綠植物多,落葉植物少,季相單一,造成交流平臺利用率不高。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鄰里和睦,其樂融融。北京四合院為人們津津樂道,念念不忘,其實就是懷念鄰里那種每日里互相問候,聊聊家長里短,互相關心一下,其樂融融的不孤單寂寞的感情。而這種遠親不如近鄰情感的獲得少不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夏有陰涼冬有暖陽的座椅、健身設施、休閑場地是愉快交流必不可少的平臺,而這樣的交流平臺因沒有防曬或冬天過于蔭蔽寒冷,在很多居住區利用率不高。
三、基于文化傳承需求滿足居住區植物利用的建議
(一)重視植物的傳情達意作用,多采用傳統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影響深遠的《詩經》中借植物來比興,或比興意志堅強,或比興相思情濃,或比興興旺福祿,或比興忘憂解愁,或比興祛除疾病,或比興祭祀祈福,寄托傳情達意的篇章數不勝數,唐詩宋詞中利用植物抒情明志的佳作也數不勝數,多少年來一直為后來人贊美稱頌,影響深遠。采用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造景不但可以給人們帶來秀麗景觀與內在的精神意涵,還給我們以更多的審美享受、想象空間和人文熏陶。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對我們傳統的文化設計中不僅利用,還應加以引導欣賞,如制作與梅蘭竹菊荷等相關的詩詞或典故的木刻或石刻,置于居民經常游憩的綠地上或步道旁,讓身處其中的居民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給兒童從小有一個仁義禮智信美的引導。
表1中所列植物大多數是本土植物,種植成本低,養護成本低,適合居住區綠化。
(二)搭建有利于居民交流的空間,營造鄰里和睦的社區文化。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視親情、友情,居住在現在的高樓大廈中人們多抱怨與親人相聚甚遠,與鄰里關系冷漠,獨生子女的時代愈發需要鄰里間的問候關心,排遣孤單。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所以搭建這樣一個交流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居住區內的休閑綠地利用頻率最高的是老人和幼兒,尤其是老人看護幼兒的組合。這些退休老人帶著孫輩與其他老人互相交流,不能不說是一種天倫之樂。為他們提供交流、為幼兒提供玩耍的場所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夏天天氣炎熱需要遮蔭,冬季寒冷需要曬曬太陽,所以夏季遮陰效果好,冬季落葉的樹種成了座椅、健身設施、游憩綠地上方的首選。北方可以種海棠、梨花、櫻花、落葉松、銀杏,南方黃葛榕、銀杏、無患子、白玉蘭、紫玉蘭、石榴、丁香、櫻花、木棉、鐵冬青等會比較合適。
(三)營造中華民族優良美德的文化氛圍,實現文化傳承的功能。居住區景觀設計中,以文化為底蘊,以文化為點,并以文化為終極目標的景觀,將引發社會人群的心理共鳴,它也將引導現代生活方式向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喬、灌、藤、草本植物或與建筑與小品搭配,通過藝術手法,充分發揮其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進行創作,可以產生極富美感、高品質且實用的園林景觀。如浪漫唯美的紫藤花架不但極富美感,可以遮蔭,給人們一個靜坐讀書、玩耍嬉戲、溝通交流的空間。但植物造景在突出美觀、實用的同時,也應注重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們行為引導的功能。通過植物造景的形式把中華民族優良的美德如愛國、明志、持節、知恥及仁義禮智信等相關的經典故事縮影為人們常見的形式,如綠雕塑或木雕、石雕等。商鞅的“立木為信”以及傳統故事木蘭從軍、孔融讓梨、程門立雪、崔樞還珠等都是很好的題材。
(四)種植可親近的季相明顯的植物,培養居民自然情懷和赤子之心。為了增強綠地的觀賞效果和實用價值,對于所利用的植物要嚴格篩選。對于低矮的、有刺的有毒植物,尤其是花、果鮮艷的有毒種類不要在居住區的路旁、景觀周圍和兒童容易接觸到的地方種植,以免對游人和兒童造成傷害。這類植物可以選擇花壇、花池的中央等游人不能到達的位置種植。選擇那些無毒無難聞氣味、夏天枝葉繁茂遮陽效果好、冬天落葉季相豐富的樹種如法桐、無患子、馬褂木、銀杏、木槿、紫薇等。梅花、桃花、臘梅、桂花、丁香、石榴樹、木槿、紫薇、柳樹等較低矮的花木樹底下宜采用生態鋪裝(樹底下如果全是灌木,人們無法靠近欣賞)。讓人們特別是兒童,與家人一起看看桃紅柳綠,葉落杏黃,從小感受四季的變遷,感悟生命的輪回,感受親人陪伴,呵護關心,培養一種自然情懷、赤子之心,當是我們環境營造者的重要目標。
(五)利用水生植物營造美麗、靈動的水景,觀水親水,感悟人生。中國文化中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于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于此。水的柔性、靈動可以讓緊張一天的上班族放松心情,感悟人生真諦。水中魚兒的游動讓人感到一種自由、活力。老人小孩可以通過看魚、喂魚增添彼此交流的機會。春天水體中一群群的小蝌蚪可以讓兒童歡欣雀躍,比起教科書上的圖片,顯然這些可愛的小東西更能吸引他們。觀察蝌蚪一日日的變化對他們來說是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良好開端。一起玩耍,一起探索,減少獨生子女的孤獨感,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在文化氣息濃郁環境的陶冶下,每個人的修養不斷提高,道德、素質也會水漲船高,我們的社會才能變成一個文明和諧的、凝聚力強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才會越來越好。作為與人們關系最密切的居住區環境,對人們精神上的引導、修養的提高責無旁貸。因此,居住環境設計應傳承我們的文化,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讓人們對居住區有一種歸屬感,有家園的感覺,是今后居住區綠地設計的趨勢之一。
【參考文獻】
[1]高春花.探尋“詩意棲居”和“留住鄉愁”的建筑與城市——“生態文明視閾下的建筑倫理與城市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J].道德與文明,2014(5)
[2]胡青青.淺議居住區中的有毒植物[J].華東森林經理,2011(3)
[3]郭菁菁,李曉紅.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手法在居住區環境中的應用[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4(12)
[4]湯振興,王延方.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文化寓意[J].安徽農業科學,2009(12)
[5]宋俊芳,徐紅.居住區文化環境的構建[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7(3)
[6]王春.小議居住建筑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J].時代報告,2014(7)
【作者簡介】李海玲(1971— ),女,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