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網絡稱謂語的類型,分析網絡稱謂語的造詞理據包括諧音式造詞、模因式造詞、省略式造詞、原詞新義式造詞等,認為網絡稱謂語發展的生態學原因是互聯網技術的變化促進了網絡稱謂語多樣化,互聯網管理的規范化促進了網絡稱謂語的規范化,網民群體的變化影響了民眾對網絡稱謂語的認知,自媒體的興起促進了網絡稱謂語的傳播。
【關鍵詞】生態學 網絡稱謂語 類型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139-02
在網絡世界中,網民們暢所欲言,年齡、身份、地位、地域、性別、學歷、職業等因素大為弱化,言論輸出更為自由,互聯網創造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言語交際社區,創造了網絡語言發展平臺,漢語的發展也就處于一個全新的環境。
稱謂語是人們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用于確認交際雙方彼此之間身份的詞語,暗含了交際雙方所擁有的、對彼此的社會評價和態度。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語言、語言使用及與之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環境構成了語言生態系統。生態語言學認為語言與環境存在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當語言所依賴的物質環境發生變化,語言所給定的意識形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稱謂語一方面是語言現象,另一方面還是社會、文化現象。對稱謂語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探尋到社會、文化及價值觀念的變遷。本文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分析漢語網絡稱謂語的類型及相關問題。
一、網絡稱謂語的類型
(一)網名。在網絡世界中,網名大致相當于傳統的姓名,網民在網絡交際中以網名自稱與互稱。網名由網民自己所取,但沒有受到傳統起名時家族、性別、輩分等因素的限制,也不需要經過戶籍登記部門的審核登記,而且想改名隨手可以更改,所以網名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從形式上看,網名超越了傳統的姓名、號、小名、筆名、藝名、愛稱、簡稱等人名的命名法則,既有“小城、熊貓、紅茶、云淡風輕、小棉襖、血染風采、任性女人”等此類全漢字的網名,還有使用非漢字符號的網名,如英文、漢語拼音、阿拉伯數字、日文、標點符號、圖片等都有用作網名的,甚至還有漢字和符號混用的網名。沒有傳統社會的姓氏、年齡、性別標志的網名是網民個性的表達,是網民針對網絡的“自由”特征作出的反應。
(二)網絡職務稱謂。網絡職務稱謂主要指與網絡交流平臺相關的人員稱謂,如早期與論壇相關的有“吧主、斑竹、大俠、樓主、大俠、大蝦、貼主、樓上、樓下”等,網購平臺的有“親”,博客平臺的有“博主”;直播平臺的有“主播”等。這些稱謂語的熱用往往是隨著新的網絡交流平臺的出現而出現。
(三)網絡通用稱謂。此類稱謂通用于各類網絡平臺,主要有“GG(哥哥)、JJ(姐姐)、DD(弟弟)、MM(妹妹)、盆友(朋友)、大叔、小鮮肉”等。在網聊剛興起的時期,由于軟硬件條件的限制,為了達到快速交換信息的目標,網民們在網聊時用拼音字母替代漢字,因此產生了“GG、JJ、DD、MM”這些字母詞。“盆友、基友、大叔、小鮮肉”則是近幾年興起的全漢字型稱謂。
(四)網絡特征稱謂。網絡特征稱謂指的是詞中含有指稱對象具有的某種顯著特征的稱謂詞,根據詞型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如“偶像、土豪、恐龍、蛋白質、屌絲、女漢子、大咖”,這些稱謂詞多帶有調侃色彩;第二類如“×男、×女、×哥、×姐、×爺、×嫂、×叔、×奴、×控、×粉、×派、×迷、×后、×團”,這部分稱謂詞中的×可隨意替換,具有很強的能產性;第三類如“范跑跑、姚抄抄、呂傳傳、李染染、高美美”,均采用“姓氏+特征詞重復”模式。
二、網絡稱謂語的造詞理據
(一)諧音式造詞。此類網絡稱謂語在語音上與所模仿的詞語近似,如“斑竹”是“版主”的諧音,“盆友”是“朋友”的諧音,“大蝦”是“大俠”的諧音。
(二)模因式造詞。即在一個模因母體的基礎上不斷填入新詞的方法造詞,如“微笑哥、犀利哥、章魚哥、表哥、大衣哥、浮云哥”是“×哥”的衍生詞,“房奴、車奴、卡奴、孩奴”是“×奴”的衍生詞,“范跑跑、姚抄抄、李染染、高美美”是“姓氏+特征詞重復”的模式。
(三)省略式造詞。省略式造詞有兩種辦法,一是“合稱”,即將幾個詞合為一詞再作稱謂語,如“蛋白質”是笨蛋、白癡和神經質的合稱,“白骨精”則是白領、骨干和精英的合稱,二是利用拼音與漢字的對應關系進行省略,如“GG、JJ、DD、MM”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拼音首字母。
(四)原詞新義式造詞。原詞新義式造詞即在原來的詞義基礎上賦予新的意義構成新詞,如“樓上、樓下”原指樓房的上下層,在網絡BBS中指稱在網絡上討論某一話題時前后發帖者。
三、網絡稱謂語發展的生態學解釋
(一)互聯網技術的變化促進了網絡稱謂語多樣化。從1994年至今,互聯網技術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交流方式從單一的一對一的模式變成多樣化的N對N模式,網絡交流平臺從BBS論壇到博客、微博、微信,網絡接入工具從電腦向電腦、手機并用,網民的職業類型從教育、科研、計算機行業占絕對優勢的非消費型人群向全民上網發展,互聯網世界越來越豐富多彩,網民數量持續快速增加,網絡生態環境愈加多樣化,需要指稱的網絡新事物也隨之增加,網絡稱謂也就隨之增加了。如先有“樓主”“群主”,后有“博主”,還有“電商”“微商”等。
(二)互聯網管理的規范化促進了網絡稱謂語的規范化。由于互聯網顛覆了傳統的消息發布模式,任何人只要擁有接入網絡的工具都可以隨意在互聯網上發布消息,突破了發布消息必須審查的傳統模式,因而各種各樣的新詞新語在互聯網上涌現,各種形式的網絡稱謂語出現了。然而,2014年11月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要求推廣普及、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閱卷組宣布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網絡詞語。互聯網的語言使用生態環境隨之發生了變化,一些字母詞、數字詞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GG、JJ、DD、MM”等字母型網絡稱謂語的使用逐步減少,符合漢語造詞規律的稱謂語新詞成為主流,如“×男、×女、×哥、×姐、×爺、×嫂、×叔”類稱謂語越來越多。
(三)網民群體的變化影響了民眾對網絡稱謂語的認知。根據2017年發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7.31億,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網民的73.7%。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3%;10-19歲、30-3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20.2%、23.2%。在學歷結構上,網民中具備中等教育程度的群體規模最大,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37.3%、26.2%,其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網民占比較2015年底下降3.0個百分點。而1997年發布的第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問卷調查顯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網民年齡在21-35歲之間的占78.5%,網民人數為62萬。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網民數量在持續快速增加,學歷層次向低學歷人群擴散,網民主體人群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這些都是互聯網生態環境變化的體現。互聯網使用對象的人數直接影響了民眾對網絡稱謂語的認知,很多網絡稱謂語不僅僅在互聯網上使用,還進入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已經聽不到有人抱怨不知道這些網絡稱謂的意義了,民眾對網絡稱謂語的認知能力大為提高。
(四)自媒體的興起促進了網絡稱謂語的傳播。由于手機智能化的發展,手機成為人們接入互聯網的重要途徑,只要擁有手機或電腦,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同時信息的傳播速度快速提高,甚至可以用秒傳來形容,一條消息只要發布在互聯網就有可能被成千上萬的人立馬轉發。而因網絡事件成為網紅的人往往被網民們賦予與網絡事件相關聯的稱謂,如“范跑跑、郭美美、大衣哥、房姐”等,這些稱謂也迅速為人們熟知。
總之,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創造一個全新的生態環境,人們的溝通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因互聯網發生了改變。在互聯網中,人們的言語交際有別于傳統的口語和書面語交際方式,即時性、交互性、虛擬性是互聯網的特征,準確、有效地稱呼對方是稱謂語使用的要求,網絡稱謂語是適應網絡交際需求而出現的稱謂語,是社會發展對語言影響的體現,正如戴慶夏所說: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變化,稱謂也逐漸地改變自己的形式和內容。網絡稱謂語未來將如何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TRAMPE W.?kologische linguistik:grundlagen eniner ?kologischen wissenschafts-und sprachtheorie[M].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1990
[2]戴慶夏.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45
[3]薩利科科·S 穆夫溫.語言演化生態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城鎮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城市語言生態研究——以南寧市為例”(KY2016YB852);南寧學院校級科研項目“現代漢語社會稱謂的使用狀況與稱謂觀念變遷研究”(2015XJ01)
【作者簡介】農朗詩,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南寧學院文學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及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