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摘 要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這是《美術課程標準》對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要求。美術課堂必須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轉變學習方式,讓美術教學回歸生活,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新課程 小學美術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美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人文教育的主戰場。《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學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美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美術教學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1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現階段的美術課程太強調學科本位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美術的內部驅動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美術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器官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民主、合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會使學生敢于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美術教學還要平衡冷暖,使之協調,增強自身的學科魅力,以活潑多樣的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心理,創設愉悅的教掌情境,寓教于趣,可采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實物欣賞等形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一年級《魚兒游游》一課中,我準備了各種各樣的魚兒請同學們欣賞,當同學們看見一些沒見過的魚、五顏六色的魚兒時,立刻產生了興趣。
2讓美術教學回歸生活
《課程標準》指出“應將美術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美術與生活情境是緊密相聯的,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開發,使學生初步感受美術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助于擴大學生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美術的體驗與感受。在教學中,我們美術教師要利用生活中的資源、采集本地的資源,讓美術學習回歸生活。例如一年級《走近大自然》一課,我大膽地采用課外方式上課,讓他們去觀察、去發現、去收集、去創造,充分發揮他們形象思維,真正地感受大自然的事物,他們語言豐富、思維活躍、相互交流并設計了不少造型,不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美術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們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過濾生活中的現象,幫助和引導他們透過生活的表層去努力傳達對生活的情感。
3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未來社會將會更大程度地張揚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根據美術教育的美學特征和審美心理活動提出來的。我們美術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發散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例如在《香甜的水果》一課中,讓學生觀察了各種水果的顏色、特征后,問學生是否能設計出一些與所見水果不一樣的水果,具有創新性的水果,構思好以后進行實踐操作,最后學生把自己設計的具有創新性的水果造型表現出來了,這節課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同學們創造出了與眾不同的水果造型。
4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本次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讓多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相互結合,交叉進行,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個性特點和獨立性。例如在《化裝舞會》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議一議,做一做、扮一扮、演一演的方式,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讓學生們選擇角色、設計面具、服裝、表演節目,讓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總之教師要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5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教師必須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不僅應表現在實施教育過程中,也應體現在評價教育過程中,而且評價過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因為評價往往與他們的待遇、名譽和情感生活密切相關,在實踐中,我們可采取多種方式,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和個性的差異性,讓學生在主人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者,美術教育評價,不論是肯定性的還是否定性的,都應激勵學生發揚成績,糾正缺點,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