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麗
摘 要:“互聯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有利于豐富教學資源,實現多主體互動,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但也對教師觀念和素質形成了挑戰。在這一背景下提高高中文科教學實效性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提升素養,激發學生內生動力,創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實效性;創新模式;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23
“互聯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條件。高中文科教學與“互聯網+”的有機整合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應有之義,對于贏得高考,傳播知識,塑造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文科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網絡海量信息契合學生對知識的強烈渴求,交互式平臺有利于多主體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互聯網具有跨越時空的魔力,各種信息井噴式涌現。傳統教學苦于信息過少,互聯網匯聚圖片、文字、視頻、音頻、動畫等各種資源,給予文科教學充足的養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依托于互聯網的社交平臺和智能化產品,實現互動的低成本和高效益,與高中文科教學中教與學互動的強烈期盼成功對接,由此文科教學任務重與時間緊的矛盾也可有效解決。
第二,“互聯網+”模式提供豐富教學資源,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利于創新教學模式助力高中文科教學。傳統“一支筆”“一張嘴”灌輸式教育已不能適應社會的多元化需求。互聯網及教學一體機、專業教學軟件、辦公軟件、多樣化教學網站,使文科教學走向多樣化和現代化發展道路,并有效兼顧學生的差異性和層次性,比如“慕課”是一種更加平等的教學新模式。
“互聯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對高中文科教學是機遇,也是挑戰,其對高中文科教師教學理念和綜合素養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心理訴求和需求,注重個體差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要改變“一言堂”式的灌輸理念。高中文科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不僅需要教師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研究,同時需要教師緊跟時代步伐,完成知識的更新換代,在“互聯網+”時代,這一要求更甚,因此教師除擁有較高的道德素養外,更需要終生學習,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信息,翻新教育理論,掌握最新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提高教學能力,加強互動交流。在當下,教師傳統權威受到沖擊。傳統教學,信息有限,教師是這一知識領域的權威。互聯網時代信息紛繁復雜,個體獲取信息地位平等,年輕人網絡操作能力強,受好奇心和成就感驅使,主動調取知識,信息劣勢使教師權威受到沖擊。
二、“互聯網+”背景下提高文科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教學實效性,是教學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之間的相符程度。傳統教學受條件限制,重視知識目標,但教學和生活實踐不能有效匹配,能力欠缺,情感價值觀培養流于形式,既不利于學生在高考中拔得頭籌,更不利于高中生成長成才。“互聯網+”與高中文科教學的有機整合,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提高教學實效。
第一,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整體素養,發揮好主導作用。教師要從傳統“一言堂”灌輸式教育中抽身,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正確看待師生在網絡時代獲取信息和知識地位的平等性,樹立學生為本學生觀,師生互動教學觀,學生全面發展評價觀。教師正確認識“互聯網+”與高中文科教學的整合,不是二者簡單相加,不是從“滿堂講” 變成“滿屏看”。過度依賴網絡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資源,造成學生高度激情參與,或是過度關注,審美疲勞,都是一種虛假參與,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知識內化過程,沖淡了課程重難點的突破,三維目標無法有效實現。教師要從傳統教學中取經,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只是輔助工具,教學不能被技術綁架。
文科教師整體素養、個人魅力是提高文科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教師要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專業素養、信息素養和道德素養,不僅要傳播知識,塑造能力,還要完成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要樹立正確的政治觀,提升道德素養。網絡時代,海量信息,良莠不齊,教師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文科教師必須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如高中政治學科的綜合性和時效性很強,教師不及時掌握最新的時政要點,國家大勢,影響高效教學。一線教師運用最新信息技術能力參差不齊,要積極參加培訓,提高多媒體運用技能。
第二,教學立足學生需求,關注心理發展,激發學生內生動力和能力。高中生心理發展不穩定,好奇但目標不穩定,學習動機強但意志力不堅定,辨識眼力和抵制誘惑能力不足,教師要激發興趣,堅定學習信念,提升學生辨識力和抵抗力,為教學助力。利用交互式平臺如微博、QQ、微信,實現多方面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借助互聯網展示學生自學和互動成果,培養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幫助學生尋找認知盲點,思維誤區,立足學生需求,解決個性問題,激發學習內生動力。
第三,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和手段,創新教學模式。“互聯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相比傳統教學,教學資源豐富,手段靈活多樣,互動便捷。教師采用圖文、視頻、音頻、動畫等優質資源,以專業視角優化整合,將線上互動教學和線下重點突破結合起來,并可開展個性化輔導,將知識、能力、人文素養提升融為一體,創新教學模式。高中歷史學科堅持論從史出原則,歷史事件的文字,圖片,尤其紀錄片等視頻資源以形象、生動、直觀等特點,強化學生感知覺認知,利于學生基于歷史事實資料,形成正確的認知、判斷和理解。將個性化學習和集體性探究結合,將線上互動和線下互動交替推進,發揮主體優勢,節約時間,提高實效。
教師依據課程內容的差異性,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基于互聯網的新模式有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微課”有利于學生解決典型且容量小的重點問題,“慕課” 是基于網絡的公開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實現個性化學習,提升人文素養,為高考奠定素質基礎。
第四、整合資源,發揮合力。“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提高高中文科教學實效性,需要整合資源,發揮社會合力。西北部分地區,多媒體硬件設施不能有效滿足開展大范圍多媒體教學的需求,急需改善;教師多媒體操作技能參差不齊,信息技術理論和操作技能培訓是當務之急;網絡中各種信息充斥,有陽光也有陰影,需要網絡主管部門加強監管,為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玉梅.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情景教學整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2] 鄧玉皎.網絡環境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江南大學,2014.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