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銘潔
摘 要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問題,已經成為我國亟待破解的社會問題。通過文獻的梳理發現,如今對于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已有大量研究,其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和孤獨感三者存在密切關系,但回顧以往的研究發現,對于留守兒童的研究還沒有深入,存在不少局限性:對城市留守兒童與社會支持聯系起來的研究不足;對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作用和孤獨感作用的研究還很少;基于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對孤獨感的影響只是考察了相應變量的直接作用,很少考察存在的中介變量,因此決定展開相關實證研究。
關鍵詞 留守兒童 社會支持 主觀幸福感 孤獨感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1留守兒童及其相關研究
一些發達國家的學者對留守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質生活上。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建立和完善服務體系,用以解決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問題。在對服務資源投入狀況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可以通過立法加大政府在服務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能夠提高服務的質量。同時在對機構照料與社區照料狀況的研究上,他們又發現了社區照顧服務是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2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
20世紀70年代社會病原學文獻中首次使用了“社會支持”這一概念,后來,社會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們從各自的理論視角對社會支持的內涵分別進行了闡釋。
在西方,有關學者認為每個人都有與他人建立有效且正向關系的需求,在一個有壓力的情境之下,這種關心、照顧與親密的互動關系,即稱為“支持”。國內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關注社會支持這一概念,并在20世紀90年對這一領域給予了廣泛的關注,研究對象涉及病患者、婦女、失業者和大學生等弱勢群體。
3主觀幸福感及其相關研究
3.1主觀幸福感的概念及特點
回顧以往研究結果,目前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定義沒有被各學科公認的統一定義。國外學者DienerE經過多年研究把主觀幸福感的特征總結為三點:主觀性、相對穩定性、整體性,目前學者普遍認同Diener的觀點。
經過幾十年間的研究,學者們豐富了主觀幸福感的理論,如適應理論、社會比較理論、目標理論、期望值理論等,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更側重于對實證研究,測量的技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和完善,并且通過嘗試融入了心理過程的干預,開始了研究心理方面的因素對于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大小。對于主觀幸福感研究的重點也轉向了心因性因素對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増加了幸福感的相關解釋]。
我國學者對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則始于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我國對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目前處在實證研究階段,綜合運用了各種測量方法,不僅對主觀幸福感的內外部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還對主觀幸福感的內外部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進行了研究,進行了本土化研究,探討研究適合我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的評估測量工具和相關理論。
3.2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和社會支持
國外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少、主觀幸福感低等是21世紀留守兒童與生活質量有關的研究至關重要的問題。西方研究者把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二者的直接關系稱為主效應途徑,把主觀幸福感與杜會支持的間接關系稱為間接效應途徑。國外學者認為正性情感能夠改善個體的生活質量,正性情感可以抵消負性情感對個體的影響,使個體建立起相應的資源,激發個體的心理彈性,提高個體解決問題的成功率,提高幸福感。國內也有研究認為,社會支持是一定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者進行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行為,這對留守兒童獲得幸福感有著巨大的作用,是形成留守兒童幸福值的主要因素。
總的來說,社會支持是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加大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對于提高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有重要的意義。
4孤獨感及其相關研究
4.1孤獨感及相關概念
孤獨感是一種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的痛苦的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心理學對這一現象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歷史。孤獨感在國外的界定出現相對較早,并嘗試從不同視角去解釋這一概念。Hazan和Shaver認為孤獨感是“一種當自我意識覺察到屬于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破裂的信號時,所造成的總體上的常常是突發的情緒體驗”。
國內的學者對于孤獨感的研究認為:孤獨感是留守兒童常有的一種癥狀體驗,包括情感孤獨和社交孤獨。關于孤獨感的界定,由于它本身就是一種癥狀體驗,相對而言,從不同生理時期進行劃定與界定會更準確些。
4.2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相關研究
截止到2012年末,我國留守兒童口大約為6000萬人。留守兒童群經常會有“被拋棄感”的負性情緒,同時他們也是最害怕孤獨的群體,會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國內研究者對安徽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中感到中重度的孤獨感受的人所占比例為78.1%。
4.2.1留守兒童孤獨感與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同樣對留守兒童的孤獨感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調查顯示,一些在所難免的生活事件會伴隨著年齡的増長讓留守兒童更容易感到孤獨,比如一些居家的留守兒童在留守的初期更容易感到孤獨。可見,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的聯系十分緊密。
4.2.2留守兒童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
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有學者關注主觀幸福感和孤獨感之間的關系。研究認為高主觀幸福感的留守兒童,由于看待事情的態度滿意度、心理承受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都相對來說較高,因而較少有感到孤獨的情況。而低主觀幸福感的留守兒童,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獲得的支持較少和看待問題的角度有偏差,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等,因而多數情況下會強烈地感受到孤獨,并且總結出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的關系。
5留守兒童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
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間有顯著相關。孤獨感、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極其顯著,其中,孤獨感與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呈極其顯著的負相關,而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則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
參考文獻
[1] 李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協同策略研究[J].甘肅農業,2017(02).
[2] 馬波波.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
[3] 方天亮.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