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青 宋憲華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2
目前,在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中,頻發護理糾紛,因此,成功避免醫療事故及護理糾紛的發生是醫學界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近些年,作為先進管理理念的細節護理管理理論逐漸出現在醫療衛生管理中,并廣泛應用。手術室風險是指在進行手術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或引發損傷事件的相關因素,輕度影響則會降低護理服務水平,重度影響則可能導致重大糾紛,激化醫患關系[1]。近年來,患者法律意識及醫學常識普遍提高,對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執行情況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對此,醫院需進一步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加強護理管理力度,預防和減少各種護理風險[2-3]。為此,本研究旨在手術室的安全性管理的過程中,分析應用手術室細節護理對安全性的影響,為手術室護理管理奠定基礎,以下是詳細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此次受試對象為136例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的患者。其中,男性81例,女性55例;手術類別:12例神經外科手術,24骨科手術,42例普通外科手術,23例胸外科手術,15例泌尿外科手術,20例婦產科手術。將所有受試對象分成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1.2 實驗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手術室的常規護理管理。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細節護理。A:首先對手術室環境按照手術要求無菌級別進行分級,包括無菌區和污染區;對于不同手術中使用到的器械進行分類標識;對于存在感染的手術需要進行標識,提醒術者進行自我防護。B:對于手術室中的藥物進行分類標識,包括靜脈用藥、口服用藥、外敷用藥;對于患者術中用藥情況進行詳細標識,包括用藥劑量和時間。C:對于患者信息進行詳細標識,包括患者是否存在藥物過敏情況、是否患有傳染性疾病、患者病情危重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患者的統計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的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差異顯著(P<0.05)。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
通過對手術的患者進行兩種方式護理管理后,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對實施細節護理具有高達95.6%(65/68)的護理滿意度而常規護理管理的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僅為75.0%(51/68)。即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安全管理方式引起的護患糾紛情況
通過對手術室內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后,進一步對于手術室內因護理引起的護患糾紛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相比于常規的安全管理,采用細節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后,護理人員發生的護理差錯現象顯著改善,進而降低了護患糾紛的發生,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手術治療成為許多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在臨床治療中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患者生存期都有重大的意義。但同時,由于手術治療相較于保守治療的特殊性,手術治療過程中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患者的手術效果產生影響[4]。因而,在手術室,要對所有需要注意的信息進行細節標識及相應的細節護理措施,使得護理人員和術者能夠準確快速的對患者及手術的相關信息進行了解、判斷,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5]。
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對實施細節護理具有高達95.6%(65/68)的護理滿意度,而常規護理管理的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僅為75.0%(51/68)。且相比于常規的安全管理,采用細節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后,護理人員發生的護理差錯現象顯著改善,進而降低了護患糾紛的發生,差異顯著(P<0.05),上述結果驗證了細節護理的成功性與安全性,這與許聰丹的研究結果相符合,其報道顯示細節護理有利于手術室護理安全性的提高,同時大幅度提升護理質量。
綜上,在手術室內實施細節護理管理措施,能夠顯著提高護理人員快速準確的對患者及相關護理操作進行識別,格外注重細節問題,降低了護理差錯事件的發生,進而減少了護患糾紛和投訴事件的發生,有利于推進護患之間關系,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高雪梅,孟憲惠,王玉玲等.手術室細節護理在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作用研究[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6,18(3):249-250.
[2]王玉珍.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30(5):214-215.
[3]李映敏,彭俊華.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5):2302-2303.
[4]吳志華,李松,林茴等.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4):144-145.
[5]許聰丹,周蓓.細節護理管理對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性的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7):68-69.